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07: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居位勤政,壮志存庙堂,西湖堤上救世客;
凌空高蹈,余生寄江海,临皋亭下风流人。


黄州
赤壁赋
苏轼
学习目标
◆诵读美文,积累实词。
◆体悟苏轼文中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感悟苏轼乐观、旷达、豪放的文风。
◆学习苏轼文中所反映的从容潇洒、超逸不凡的人生态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苏轼
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 )、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烹调艺术上发明“东坡肉”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徐来(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iè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shāi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正襟危坐
山川相缭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请说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一、记事成文运千言
舟游赤壁
歌箫相和
托曹伤己
阐明至理
主客尽欢
◆文中直接揭示情感变化的句子(词)有哪些?
于是饮酒乐甚
托遗响于悲风(哀吾生之须臾)
客喜而笑
二、情之为脉连全篇
◆文中直接揭示情感变化的句子(词)有哪些?
于是饮酒乐甚
托遗响于悲风(哀吾生之须臾)
客喜而笑
二、情之为脉连全篇
三、陶然忘机醉自然
水面旷远、凉风轻柔
月色明澈、浮光跃金
因景起情
◆本段中苏轼与客面对的怎样的美景?这些美景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心灵感受呢?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情:举、属、诵、歌
纵一苇,凌万顷
冯虚御风,飘飘乎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兴致盎然、渐入佳境
放松豪迈、掌控自如
忘却机心、轻盈自由
寓情于景
情中见景
物我一体,天人合一
揽天下之贤才
具煊赫之兵势
率盛大之军容
扬豪迈之气概
存一统之壮志
所活为何,意义何在?!
◆既然醉心自然已使苏子与客获得了自由快乐,那缘何又因曹操生出悲情,托于箫声呢?
曹操
而今安在哉?
苏子
与客
卑微清贫
无功无禄
天地蜉蝣
沧海一粟
寂寂无名
如尘杳逝
仙游不可
长终难得






不变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能否借事例或诗文帮助大家理解人的“变”与“不变”?
◆苏轼如何用“变”与“不变”的道理来宽解“客”之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每个人、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际遇,
我们要做的,是完成当下,完成自我。
四、光风霁月览大千
看起来是被动接受,其实是主动选择;
看起来是受制环境,其实是困境突围;
看起来是山水无路,其实是柳暗花明;
看起来是寂寂无名,其实是厚泽众生。
物我永恒完成自我
安从命运
不加强求
享受当下
寄情自然
随缘自适
心随境转
◆苏轼接下来是如何劝慰客的呢?
如果说泛舟之初的陶然忘机是自然本身的召引,是客观的熏染,那主客问答后的明理释怀就是内心主动的选择,是主观的超越。黄州的水月让他读懂了自己,自己的开悟让他更敞开心扉去拥抱水月自然与现世当下。至此,由广大澄明的自然之景到旷达通透的内心之理,一脉相承。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身如已灰之木,
心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后来的苏轼依然会在和张怀民独步的时候感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落寞;在独自望月的时候触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悲凉;在中秋之夜廊上独坐时吟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幻灭,但苏轼超脱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在落寞、悲凉、幻灭之时他还是能够跳出窠臼,悠游于世,找到自适之路,完成当下自我——被贬黄州,他高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被贬惠州,他乐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他直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履险如夷,谈笑风生,真乃乐陶陶一赤子矣。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丰沛生命力和超凡转圜心羽化而成的人格标本,值得我们后世每一个人趋而蹈之,奉而行之。人生不是抛却哭泣,而是永远葆有由哭而转笑的能力。正像苏轼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