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课件4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3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课件4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3 10:41:38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写出《史记》这部历史文学巨著的原因是:
家学渊源,继承父业。
广泛浏览,实地考察。
下狱受刑,发愤著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 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曩者 阙然 倡优所畜 蝼蚁 槛阱 圜墙 强颜 衣赭 缧绁倜傥 膑脚 愠色 戮 垢 剌谬
通假字:
诎,同“屈” ; 关,同“贯”,戴上;枪,同“抢”,撞击;
罔,同“网”,法网;摩,同“磨”,磨灭;底,同“抵”;失,同“佚”,散失;责,同“债”;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引出任安来信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列举历史上九个“身至王侯将相”的著名人物为例,说明一旦“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也不得不受尽屈辱这一古今一样的道理。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说明自己没有“早自裁绳墨之外”,已受凌辱,无节气可言,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问题探讨:第2段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已的地方。如今我不幸父母早亡,又没有同胞兄弟,孤身一人活在世上,您看我对妻儿们的态度又怎样呢?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能识别取舍的界限,怎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中呢!就是奴婢尚且能下决心自杀,更何况像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忍辱偷生,被囚禁在污秽的牢房里不肯去死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的死了,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让文采流传后世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阐述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自古以来,富贵而名声埋没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孔子屡受困厄而写成《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才著成《国语》;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追述以往的史事,使后来的人思。至于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砍断双脚,最终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宣泄他们的郁愤,想留下文章流传显名于后世。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成就自己独到的言论)。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果真确实能著成此书,就要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被侮辱上一万次,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第五段:创作《史记》的目的和《史记》的内容、体例。
第四五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首先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
再次倾诉自己遭受酷刑后产生的深不可灭的耻辱感,答复任安的问题。
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理至:文章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二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六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清 方苞)
集 评
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陵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陵废。” ——清·包世臣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忧思,则又直与《离骚》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对垒。文情至此极矣。 ——吴楚材《古文观止》评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共27张PPT)
思考题
1.整理本文的生字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你认为我们应重点掌握哪些字词
3.整理文中以、而的用法
4.于、乃的用法和特殊句式
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再:两;
务:事情、要事;
意气:古义,情意;今义,侠义;
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奋
望:怨望、埋怨;
幸:希望,副词;
过:责怪,动词。
小结:引述任安之意,表明回信意图。
朗读第一部分:第1段
朗读二部分:第2-5段
内容要义:
重点词语:
①出身低微。
所戏弄:所玩弄的人
倡优:意动用法,当做乐师优伶
畜:畜养
②自己死了,也无人赞许。
与:称许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特:只是
③探讨人生价值。
素:平日
固:本来
或:有的人
用:因为
第2、3段
④一一列举几种受辱的情况,而自己受的又是耻辱当中最严重的。
太上:最高
辱:使动用法,使……受辱
理色:肌理和颜面
⑤引用《礼记》上的话来安慰自己。
勉励:磨砺
威约:威力,约束
⑥表明对困厄环境早有准备
交:捆绑
受:遭受
幽:关禁
⑦在狱中忍辱叩头,胆战心惊的具体情景。并说这是长期受威力制约造成的。
内容要义:
重点词语:
⑧援引历史上王侯将相,声振邻国,可是一旦入狱,只好在狱中受凌辱,为自己忍辱苟活找到依据。
内容要义:
重点词语:
南面:古义,面向南;
今义,方位名词
衣:穿
⑨由史实得出:“勇怯”、“强弱”不在主观,而在客观形势。到受鞭打才想到死而守节,已经晚了。
审:明白
⑩从人之常情来说,人念父母,顾及妻子而念生恶死。但自己独身一人,无牵无挂,受辱不死,是要著书传世。
恨:遗憾
私心:自己的心意
鄙陋:平平庸庸
小结2、3段:说明自己忍辱苟活的原因。
①列举历史上受磨难的名人都有著作传世。原因就是他们心中有忧愁郁闷,要表达出来让后人了解其志操。
第4、5段
内容要义:
重点词语:
拘:被拘禁 厄:困穷
乃:才 赋:创作
厥:著 修列:编著
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通:实现 道:理想
②回应上文忍辱的真正原因是《史记》没有写完,要坚定写完以补偿屈辱。
网罗:收集 考:考察
稽:考订 究:探求
通:通晓 会:巧逢
是以:因此 通:流传
虽;即使
小结4、5段:列举历史上受磨难的人有所著述,自己不死不死就是要完成《史记》。
朗读三部分:第6段
口语:言语 重:更加 通:达
无乃……乎:岂不……吗 不信:不能取信于人
小结:抒发自己内心的极度痛苦,回答任安关于“推贤进士”的问题。
重点词语:
①反映司马迁的光辉思想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
②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③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④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2.《报任安书》的语言特色。
①磅礴感情,接连倾泻,起伏盘旋。
②在奔放中极尽曲折、顿挫之能事。
领会思想内容,欣赏语言特色。
1.《报任安书》表现的思想内容。
务:
内立法度,务耕织
惟陈言之务去
推贤进士为务
是故知不务多
(从事,致力。动词)
(—定,务必。副词)
(事情,要事。名词)
(要求。动词)
(希望。副词)
(幸亏。副词)
幸:
幸勿为过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其次不辱身
曩者辱赐书
忿恚尉,令辱之
(使……受辱。动词)
(敬词,意有使对方“受辱了”、“对不起”)
(玷辱,辱没)
辱:
练习巩固
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审矣,何足怪乎?
审时度势
发下狱中监禁,明日再审
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通:
不得通其道。
通古今之变。
通邑大都。
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重为乡党所笑。
(详细,仔细。形容词)
(深知,清楚,明白,动词)
(察看,观察研究。动词)
(审问。 动词)
(确实,果真,确切地。副词)
(实现)
(通晓)
(流传)
(更加)
(慎重)
生字
曩者辱赐书
沉溺缧绁之辱哉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垢弥甚耳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身直为闺閤之臣
孙子膑脚
且夫臧获婢妾
仲尼厄而作<春秋>
Nǎng,从前
Léixiè,绳索,借指监狱
Tìtǎng,卓异超群,洒脱不拘
Gòu,耻辱
读là,违背
Gé,小门,闺閤,指宦官
Bìn,剔除膝盖骨
Zàng,男奴
,困窘
通假字
阙然久不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思垂空文以自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兴坏成败之纪
仆诚以著此书
则仆偿前辱之责
身直为闺閤之臣
以舒其愤
是以肠一日而九廻
通“缺”,隔很长时间
摩通“磨”
底通”抵”
见通“现”,表现
失通“佚”,散失
纪通“记”,记录
以通”已”,已经
责通“债”
通“阁”
舒通“抒”
廻同“回”
古今异义
意气勤勤肯肯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顾妻子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恨私心有所不尽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身直为闺閤之臣
今虽欲自雕琢
情意,诚恳,今,意志;勤劳踏实
人之本性,今情谊,情面
平平庸庸,文章
监狱
不一般的,杰出的
个人的志愿
处于卑贱的地位
言论.今口头表达
宦官.今房子
辩解,解释.今雕刻
独身孤立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孤独,孤单
不好,不良.文辞
抒发愤懑,今努力
重点字词
曩者辱赐书
少卿足下
若望仆不相师
而用流俗人之言
请略陈固陋
幸勿为过
且勇者不必死节
恨私心有所不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不韦迁蜀
迁客骚人
敬称:您
若:好象;望:埋怨:仆:我。
世俗的人
(我)请求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
幸:希望;过:动词,责备。
为节而死。死:为…而死。
从前.与畴昔同
遗憾,痛惜
显示
被贬谪,被流放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思垂空文以自见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曼辞以自饰
适足以自辱耳
适得府君书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才,一说他

流传
完成,正赶上
接受
果真,如果
宁:难道.引:退隐
美妙,美好
恰好,刚才
恐怕------吧
----的原因
且夫:发语词.引决:自杀

教以慎于接物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曼辞以自饰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以污辱先人
仆诚以著此书
用,表凭借的工具和手段
用来,表目的
因为,表原因
通“而”,并且
通“已”,已经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退而论书册
是以肠一日而九廻
表转折,却
表承接,就,于是

教以慎于接物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不能容于远近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于俗不信
下至于兹






乃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乃如左丘无目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作计乃尔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于是,就



恐怕------吧
如此,这样
语气词,啊
特殊句式
教以慎于接物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而君幸于赵王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状语后置
被动句
判断句
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视徒隶则心惕息
惕:恐惧。息:喘息。心惊胆战
定计于鲜也
鲜:夭折,早死。拿定主意在受辱前自杀。“葬鲜者于西门”
幽于圜墙
Yuán,通“圆”
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罔:通“网”法网。自杀
审矣,何足怪乎?
明白
且夫臧获婢妾
奴婢的贱称,骂奴曰臧,骂婢曰获
曼辞以自饰
美好的
思垂空文以自现
留下,留传。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显露
仆窃不逊
谦辞:私下。不逊:不谦虚。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考查。考查它们成功、失败、兴盛、衰落的规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散失。
仆诚以著此书
诚:果真;以:通“已”。
无乃与 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吧
适足取辱耳
适:恰好;耳:罢了。
固定句式的翻译
日饮食得无衰乎?
无乃尔是过欤?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何以伐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中而不辞者
虞兮,虞兮,奈若何?
如太行王屋何?
且为之奈何
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
得无****乎:表推测,译为:该不会****吧
无乃***乎:恐怕*****吧
奚以,何以****为:为什么****呢?
所以***者:***的原因。
奈***何,如***何:把***怎么办,怎么安置***
奈何:怎么办?
与、所的用法

1。连词、介词:跟、和、随。“与时俯仰”,
2。动词:参加。“蹇叔之子与师”“与闻其事”
3。动词:结交,亲附。“失其所与”“结与国之欢心”
4。用在句尾,表语气,通“欤”

1。地方,处所
2。用在动词的前面,做代词,表示***人,****的事物,****的地方等等。“女亦无所思”“如有所语”
3。表约数,大约“此去七八里所”
4。与为连用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
廉破蔺相如列传
徒见欺
求人可使报秦者
而君幸于赵王
则幸得脱矣
曲在秦,宁许以负秦曲
请指示王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间至赵矣,从间道亡
不如因而厚遇之
白白地。受,被
找可以被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侥幸
理亏。宁可答应来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指给***看
趁机
尊重。表示
一般的宫殿。 傲慢
坚决。官吏。察看
小路
趁机(共24张PPT)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尤其提一下《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富于生气。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报任安书》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全信以申辩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主线,倾诉自己无端受宫刑的冤屈,吐露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后的创痛,并述说自己何以忍辱苟活的深层动因。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来赏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说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友的怜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回忆事情的经过,向任安说明真相。先写自己一生不得志,本来主观已经很努力了,只想尽忠职守,希望赢得汉武帝的赏识,然而不可预知的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自己与李陵并非旧好,但李陵的为人和素养都值得称赞,且作战勇敢,深入虎穴,始战获胜,卒因救兵不至,寡不敌众,败降匈奴。这是李陵的一时之过,败降也是权宜之计,因而为之向皇上直言陈情,结果“明主不深晓”,以为“为李陵游说”,定为“诬上”之罪,加上四方无援,被处以宫刑。李陵既已生降匈奴,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自己也跟着受刑,更被天下人耻笑。事情不容易一一跟俗人说清楚,可悲啊!可悲啊!曲抒冤屈之情,令人怜恻。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对自己为何不索性一死以求解脱做出解释。第一层先说太史令这一职业的卑贱,并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生死观,以结上生下。下面将生者辱与不辱的情况分为十种,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先,污辱到极点的是腐刑。接着又以猛虎关进笼子里受束作喻,触及自己的困境,并列举了西伯、李斯等九个王侯将相都曾关入监牢,来说明受辱不足为怪,说明勇与怯、强与弱都是形势造成的。第二层从人之常情说到自己的孤伶、苟活,是因为自己的志愿还没有实现,如果随便死去,那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著述就不能留传给后世了。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对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对《史记》的构成作了介绍。第一层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等名人在厄境中著书立说,被后世传颂。这些事例,用孟子的话说是“殷忧启圣”,用现代的话说是“逆境成才”,是符合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辩证观点的。这八个排比句从此成为激人奋发的名句。文中所叙述的八件事,虽不能说都是“圣贤发愤”之作,但作者不过旨在说明“发愤著书”是普遍现象。第二层紧承第一层,说明自己在效法圣贤,发愤著书,并介绍了有关情况:方法、篇数、篇目、特点等,更主要的是说明自己著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意愿,而这些又都“难为俗人言也”。
  第五部分(第6自然段)司马迁再次倾诉自己遭受酷刑后产生的深不可灭的耻辱感,答复任安的问题。具体写了痛苦的原因、表现,说自己已形同宦竖,又不能引退隐居,只能在世上隐忍苟活,实在无法推贤进士,也不想用言辞自饰,是非功过,只有死后乃定,又一次陈述其苦衷。
这封信是一篇对封建专制淫威的控诉状,一篇饱含愤怒感情的自叙文,是后人研究司马迁的重要材料。信中涉及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是重要的史学资料,也是重要的文学典范。
翻译下列句子。
1、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罚。”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3、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一、通假字。
1、幽于圜墙之中。
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
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
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圜,通“圆”,指监狱。
枪,通“抢”,碰撞
以,通“已”
伯,通“霸”
罔,通“网”,法网
决,通“诀”。自杀。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摩,通“磨”。
底,通抵
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曷,通“何”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
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3、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4、魏其,大将也,衣褐衣。
5、审矣,何足怪乎?
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7、思垂空文而自见。
象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人。
曩,从前
然,这样
衣,穿
审,确切
殆,大概
见,显示
三、文言句式。
1、人因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