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予以为,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思想
庄周梦蝶
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庄子在濮水河边垂钓,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 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 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庄子其文
庄子既是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形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背景介绍:
逍 遥 游
(庄子)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蜩蝉( )
舂粮( )
míng
kūn
tuán
xǐ
ào
jiè
è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
数数然( )
恶乎待哉( )
起( )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tiáo
shuò
wū
xuè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万物皆“有所待” ----鹏鸟凭大风、水雾尘埃靠气息、大舟无力因水浅、杯水胶地因水浅舟大、蜩鸠嘲鹏因不知所待、远行备粮因所待.(列举现象)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彭祖与众人、鹏鸟与斥鴳等大小不一、长短不同,所待有别。(深入分析)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举例子)
↓
什么才是“逍遥游”(透过现象 看本质)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层层深入)
简析
一、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 ———有所待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
(3)大舟、草芥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二、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但又有小大之辨
三、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物
2、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人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鲁迅
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