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文档属性

名称 再别康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3 10:4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⑴情感激趣 导入新课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1922年秋,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诗。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因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6月,诗人再次去欧洲观光。他在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pàn
yàng
xìng

róu
zǎo
gāo

lán
shēng xiāo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
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1难舍难分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招手惜别云彩图
《再别康桥》形式三美:
绘画美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1、选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2、每节一幅画。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
A、 押韵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A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
D
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