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10: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
期中学业阶段性评价考试高一学年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I卷(选择题,35小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儿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
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下图1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诸子白家彼此借鉴学习
B.对白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
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4.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5.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
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6.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
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7.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
8.有学者认为,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种现象始于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清代
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挎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对外贸易发达
10.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
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11.下表1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安史之乱的影响
D.疆域的不断缩小
12.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4.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A.彻底瓦解了三省六部制度
B.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C.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决策
15.《资治通鉴·唐》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
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16.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17.下列三幅图片(图2)共同反映了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1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19.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
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20.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这体现出宋代治国理念是
A.守内虚外
B.强干弱枝
C.重文抑武
D.文武制衡
21.元朝统治者并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据需要,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以据险。此举旨在
A.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
B.促进不同民族的交融
C.凸显政权的与众不同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22.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
23.“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出现在
A.秦朝咸阳
B.汉朝洛阳
C.唐朝长安
D.宋朝东京
24.下表2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汇总关于宋代经济的文献资料。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
表2
A.商品经济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C.民族交融加强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25.下图3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26.南宋文天祥就义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当时弘扬这种气
节的思想学说是
A.道家学说
B.佛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阳明心学
27.《二程遗书》中记载:“万物能有是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这体现了
A.理是万物的本原
B.知行合一的主张
C.工商皆本的观念
D.经世致用的思想
28.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29.明神宗是明代一位颇具个性的皇帝。其执政前十年,任用张居正进行改革;张居正死后却不理朝政,深居宫中,拒绝上朝长达二十多年。有学者认为,明神宗之所以后期不理朝政,与张居正不无关系。据此推知,张居正就任的职务应该是
A.监察院御史
B.内阁首辅
C.司礼监太监
D.军机大臣
30.如图4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
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
31.《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
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制 B.实行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
32.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A.唐代尚书省
B.宋代枢密院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
33.图5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官僚体系的完善
B.东南海防的巩固
C.中外联系的加强
D.国家疆域的奠定
34.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5.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
A.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
D.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
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5小题,10分。正确的(A),错误的(B),并将所选选项涂在答题
卡上。)
36.元朝制瓷技术高超,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37.从三国到五代,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38.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从此成为明朝的首都。()
39.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措施。( )
40.当西方国家迈入近代文明时,我国依然保持传统文明。()
三、材料题(共20分)
41.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
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的途径有哪些,并概括变化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特点(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