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复习联考(三)河北卷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有关反射的描述
生物试卷
A.不小心被钉子扎到手后会感到疼痛,此过程由于有大脑皮层的参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永久
反射增强了机体的应急能
消退
C.电刺激反射
入神经,效应
应,但这不属于反射
意事
给狗喂食物
摇铃铛,经过多次强化训练,铃声刺激就由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
1.答卷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图①②两条曲线分
两种电刺激下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变
列叙述
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笔把答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选涂
答非选择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
本试卷和
段代表的是该神经纤维的静
为电刺激的嚥
点
单
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2
每小题
四
若把该神经纤维
低钠溶液
予同等强度的强电刺
有一项
题目要求的
激,其膜电位变化情况可能变为曲线
影响膜电位
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如图是人
胞外液的含
液>血浆>淋巴液
关于体液及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低),不影响静息电位
是由图中的①②③④⑤共同组成
物
D.由D→E段
K+的外流和Na的内流使动作电位转变
息电位
要部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这样的突触
激素、抗体、消化酶和神经递质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称为化学突触(如图2),当外界直接刺激图2的轴突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
是③④
分别是图
两曲线;后来科学家在低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
D.⑤中的成分在内环境中的来源和去路
突触(如图1),它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膜间的缝管连接来实现的,不需要神经递质来介
期出现水肿有两种情况
现,还有一种是病理性的表现。最常
传递通常具有双向
触前和突触后的划分在
理性水肿,因为胎儿在成长的过程
增大会压迫到下腔静脉,导致回流受
触中不是绝对的(提示:在化学传递性突触中,从兴奋到达突触前神经末梢起,即从
脚肿的现象。下列关
叙述错误的是
位变化起
延搁,称为突触延搁)。下
组织
内环境的渗透压失衡有关
述错误的是
免久站,多吃蛋白质含量较
物有利于缓解孕期
肿
C.蛋白尿患者易
水肿
D疾病导致
浆渗
3.热射病(
本体温调节功
内
发神经
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
起病前往往有头痛
和乏力症状
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
病机制,临床
丰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两种类型
性主要是在高温环
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下
关分析错误的是
图3可知
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
A.夏季高温时,在丢失大量体液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脑最基础的氧气供
体大幅减弱皮肤
乎没有突触延
析推
奋经过该化学突触传递时
液循环而导致的热射病
力性热射病
有突触延搁
散热,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中突触前膜内的高尔基体的活跃程度较低
这类患者由于体温过高,致使胞内酶的活性下降,代谢紊乱,全身乏力
D.由图2可知,突
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的,故神经递质一定属于生物
D.这类患者属
不境的渗透压和血糖平衡调节基本
轮复习联
)河北卷生物试卷笫1页(共8页
复习联考(
卷生物试卷第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 考(三) 河北卷 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 意见
1.C 【
解析】由图可知① ② ③④⑤分别代表的是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 和 淋巴液,所以体液是由①②或①③④⑤组成,①
是物 质代谢的主要部位,A 错误;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但消化酶 在 消化腺细胞合成后被分泌到消化道中,不属 于体液,B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是单层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⑤ 中的成分在内环境中的来源和去路为:③
→⑤→④,D错误.
2.D 【解析】组织水肿发生的机理是:各种因素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者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避免久站可 缓解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多吃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有利于缓解该水肿,B正确;蛋白尿患者会导致血 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易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血浆渗透压下降才可能引起组织水肿,而血浆渗透压升高一般不会引起组 织 水肿,D错误. 3.D 【解析】个体大幅减弱皮肤血液循环而导致的热射病属于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属于非劳力性热射病,A
正确;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有利于患者散热,B正确;这类患者由于体温过高,致使胞内酶的活性下降,代谢紊乱,全身乏
力,C正确;患者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由于肝脏受损而影响血糖平衡调节,由于肾脏受损而影响内环境的渗 透压相对稳定,D错误. 4.A 【解析】疼痛属于感觉的一种,感觉的形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不属于反射,A 错误;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条件
反射可以消退,这是两种反射的区别之一,条件反射增强了机体的应急能力,B正确;该过程是由电直接刺激反射弧中传入神经,经
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反应,不是直接刺激感受器,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反射弧不完整,
不属于反射,C正确;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反射一旦形 成,相应地无关刺激就转变成了条件刺激,D正确.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由①号曲线可知,AB段代表的是该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B点为电刺激的时刻点(B点开始发生膜电位 变化),A正确;①号曲线表示在受到强电刺激后由于 Na+ 内流(被动运输)而使曲线开始上升,和①号曲线相比,②号曲线在受到弱 电刺激后曲线也开始上升,B正确;若把该神经纤维置入低钠溶液中(膜两侧的 Na+ 浓度差变小,K+ 浓度差没变),给予同等强度的 强 电 刺激,只影响 Na+ 内流量,内流量减少,不影响 K+ 外流,C正确;DE段表示由动作电位恢复成静息电位,是由于 K+ 的外流,不 是 Na+ 的内流形成的,D错误. 6.D 【解析】当外界直接刺激图2的轴突时,突触前膜会产生兴奋,形成动作电位,而图3的曲线②表明突触后膜受到神经递质的刺 激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的相反(超极化),所以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A 正确;根据图3可判断出突触前膜先发生膜电位 的变化,短暂时间后突触后膜再发生膜电位变化,即发生了突触延搁(是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造成的),而电突 触是以电信号这种较快的传递形式进行的,所以几乎没有突触延搁,B正确;化学突触的突触前膜内有许多突触小泡,其形成过程 与高尔基体密不可分,而电突触内没有突触小泡,C正确;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物质并不一定属于生物大分子,如我们熟悉的乙酰 胆碱就属于有机小分子,D错误. 7.B 【解析】醉酒患者出现步态不稳,表明酒精麻醉了小脑的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①正确;醉酒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语无伦次,表明 酒精麻醉了言语区,②错误;醉酒患者第二天头脑恢复清醒后经常忘记醉酒当天经历的一些事,这说明酒精影响了人的记忆,其中 短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③错误;醉酒患者呼吸急促,说明酒精干扰了脑干的呼吸中枢,④正确.答案 选B.
8.B 【解析】沃泰默通过实验1得出盐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通过实验2作对照,证明胰腺的分
泌是由神经调节的,A正确;沃泰默通过设计实验3最想得到的实验现象是胰腺不能分泌胰液,可是仍然产生了胰液,所以不能进
一步证明胰腺的分泌由神经调节,B错误;斯他林和贝利斯依据沃泰默的实验3提出了新的假说,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
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通过血液,引起胰液分泌,这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C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
妙之处并非切断神经,而是将刮下的小肠黏膜与盐酸离体研磨,制成提取液,排除了神经的干扰,D正确.
9.B 【解析】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物质直接进入血液,胰脏分为内分泌部———胰岛和外分泌部,A正确;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
泌释放的 TRH 直接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而不是定向运输到垂体,B错误;人在危急情况下,在神经调节下肾上腺素分
泌增多,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因此肾上腺素被称为机体的“应急激素”,C正确;垂体能分泌释放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促激素能
一轮复习联考(三) 河北卷 生物答案 第 1 页(共4页)
调节相应内分泌腺的 分泌,生长激素能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D正确 .
10.D 【解析】激素 ① 为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较低的时候,在血糖浓度和 神 经调节下,激素①分泌增加;激素②为胰岛素,当血糖浓
度较高的 时候,在血 糖 浓度和神经调节下,激素②分泌增加,A正确;在血糖调 节 过程中,激素①和激素②具有拮抗作用,在二者共
同 的调节下维持了机体 的 血糖平衡,B正确;饥饿时,激素①分泌增多,激素①能通 过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增加血
糖的浓度,C正确;消化酶是由腺泡合成分泌的,胰岛素是由胰岛合成分泌的,它们属于 分 泌蛋白,都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 加工和运输,D错误.
11.B 【解析】皮肤和黏膜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只能进行非特异性免疫,不能进行特异性免疫,A错误;扁桃体、淋巴结为免疫器
官,内含很多免疫细胞阻止和消灭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的防卫功能,B正确;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是免疫细胞,不是只指淋巴细胞;
而免疫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形成的,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淋巴因子等三类,它们是由免疫细 胞或其他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 1 2 .C 【解析】由题干可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为先天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缺乏,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A 正确;SCID 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引起的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缺乏和(或)功能障碍,B正确;新生儿在出
生时就需要被放在无菌的保护罩内生活,他们的一生可能都要在与世隔绝的无菌环境中度过,因此被称为“泡泡男孩”,该男孩死
亡是由于外界病菌感染引起的,只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错误;骨髓移植能够有效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或减缓重症 联合免疫缺陷病,D正确. 13.C 【解析】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需要接种4次疫苗,被狗咬伤当天除注射疫苗外,还要注射抗体,第7天再打第二次疫苗,然后 在14天、21天再注射疫苗;只打抗体不能有效的预防狂犬病,采用图中的方法②,如果只注射一次疫苗也不一定能有效预防狂犬 病,A、B错误,C正确;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旦侵入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生,D错误.
14.AD 【解析】人体血液中的CO2 会参与体液调节,但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没有CO2,A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图中这三种调节均有涉及,B正确;激素、神经递质和免疫活性物质均可出现在内环境中, 通过体液传送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上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正确;尿液位于人体体外,不属于内环境,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
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D
错误.
1 5.ABC
【解析】当刺激d点时,兴奋同时向c、e两侧传导,先传到e点,后传到c点,乙偏转2次,可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
导 的;也可传到b点,兴奋可以经过右侧的突触传递到骨骼肌,而不能经过左侧的突触传递到a点,骨骼肌收缩、甲偏转1次,可以 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A正确;根据图2可判断出突触前膜先发生膜电位的变化,短暂时间后突触后膜再发生膜电位 变化,即发生了突触延搁(是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造成的),B正确;受到刺激时,突触前膜的膜 电位曲线表现为上升,形成动作电位,而图2的曲线②表明突触后膜受到神经递质的刺激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的相反,所以 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C正确;CD段进行 Na+ 内流出现动作电位,DE段进行 K+ 外流恢复静息电位,这两个过程进行的跨膜 运输都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 ATP,EF段要依靠 Na+ -K+ 泵吸 K+ 排 Na+ ,消耗 ATP,D错误. 16.AD 【解析】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是下丘脑-垂体-腺体轴模式,体现了分级调节,但图中没有体现反馈调节,A 错误;当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在下丘脑水平衡中枢的调节下,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抗利 尿激素,B正确;血糖浓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和胰岛 B细胞,引起这两类细胞的分泌,同时这两类细胞还受神经调 节,为丙的调节模式,C正确;若 A为突触,该腺体为效应器,则由神经轴突末梢、突触间隙和腺体的细胞膜组成突触,调节该腺体 分泌激素的信号是化学信号,D错误. 1 7.ACD 【解析】由题干和图可知,PDGL1受体位于细胞膜上需要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运输,消耗的能量主要由
线粒体提供,A正确;正常细胞的表面都有 PDGL1,通过 T细胞 TCR的识别,认清是自身的正常细胞,不触发免疫反应,B错误;
PDG1抑制剂类药物能阻断癌细胞与PDG1的结合,T细胞能够识别癌细胞,触发免疫反应,清除癌细胞,C正确;自己的免疫系统能
够监视发生变异的细胞(癌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T细胞识别和清除癌细胞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18.AC 【解析】三个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相互配合,不可分割,不可以相互取代,一个系统被打
破,其他两个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不一定失去调节作用,A、C错误;由图可知,三个系统的调节都是通过信号分子直接与受体特异
性结合实现的,B正确;焦虑、紧张会引起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降低了机体的免疫能力,D正确.
19.(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代谢(中产生的水) 等于
一轮复习联考(三) 河北卷 生物答案 第 2 页(共4页)
(2)速度和总量(2分 ) 不会 因为输入的液体与内环境是等渗溶液 ( 2分)
(3)下丘脑 能 由抗利尿激素(ADH)不同程度的缺乏引起的尿崩症,可 以 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ADH)来治疗(或者不能 由肾
脏的受体 对 AVP敏 感 性缺陷引起的尿崩症,不能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ADH )
来治疗,前后对应即可得分)
(4 )尿崩症患者由于排尿较 多,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低,排出的是低比重尿或低渗 尿( )
,而内环境的渗透压仍然较高,所以感觉口渴
2分
【解析】(1) 人体内水的来源有自饮水、食物和代谢(中产生的水),一天中人体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相等,保持体内水的平衡.
(2)如果一个人水的摄入速度过快,量过多,使摄入量远远大于排出量会导致水中毒.而给患者静脉输液,由于输入的是等渗溶
液,所以不会出现水中毒.
(3)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器官是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部位是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不同程度的缺乏引起的尿崩症,可以通 过注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达到治疗.而由肾脏的受体对 AVP
敏感性缺陷引起的尿崩
症,由于没有识别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所以不能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ADH)来治疗. (4)尿崩症患者由于排尿较多,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低,排出的是低比重尿或低渗尿,而内环境的渗透压仍然较高,所以感觉口渴.
20.(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3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2分) () 2 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2分)
(3)①A、B C ②1 收缩
③灵敏电流计偏转了2次,骨骼肌不收缩
④灵敏电流计偏转了1次,骨骼肌不收缩
【解析】(1)统计反射弧中神经元的数量时应该查细胞体的数量,神经中枢中有2个,神经节中有1个,共3个;接受刺激部位的膜 外侧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 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患者在医院进行静脉注射时,当针头刺入静脉血管时患者会感到疼痛,但并 未 缩手,一定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缩手反射才没有发生,即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①电刺激点若选 A点,只要传入神经受损,无论传出神经是否受损,骨骼肌均不收缩;若选 D或 E点,兴奋无法经过神经中枢 中的突触传到 A、B、C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只能从感受器一侧向效应器一侧传递),当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神 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可以同时向两侧传导;若灵敏电流计的甲、乙两极连接在B、C两点上,无论传入神经是否受损,刺激 C 点时其偏转次数均为2次.②当刺激C点时,若传入神经受损,则兴奋只能传导到B点,电流计只偏转1次,若传入神经没受损, 则兴奋能传导到 A、B两点,电流计偏转2次;③当刺激C点时,若传出神经没有受损,则兴奋经过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可以传递 到骨骼肌,骨骼肌收缩;④若传出神经受损,则兴奋无法经过传出神经传递到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21.(12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 (1)水平衡 传导和分泌(2分) (2)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2分) 升高(2分) 凉(或白) (3)当体温高于正常外界温度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一方面 发送信息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发送信息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和骨骼肌颤栗来增加产热,使体
温迅速升高(4分)
【解析】(1)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感受、传导和分泌的作用,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
枢等.
(2)人在恐惧、焦虑、紧张等情况下,机体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体温上升,因此
体温调定点会升高;过度紧张会在神经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下使血管收缩,特别是手脚末端的微小毛细血管收缩,有的甚至会暂
时闭塞,导致血流量减少,手脚变凉(或变白).
(3)病毒感染产生的致热源使人体体温调定点升高至39℃左右,导致机体发烧,当体温高于正常外界的温度时,皮肤会受冷,其上
的冷觉感受器会通过人体内的反射弧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
一轮复习联考(三) 河北卷 生物答案 第 3 页(共4页)
血管收缩,以减少散 热和骨骼肌颤栗来增加产热,使体温迅速升高.
22.(11分,除标注 外 每空2分)
(1)吞噬 细胞 摄取 、 处理病原体和传递抗原
(2 )淋巴因子 T(1分)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3 研制一种与 ACE2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药物,干扰刺突蛋白S与 ACE2受体的结合
【解析】(1) 图甲中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对新冠病毒具有摄取、处理病原体和传
递抗原作用.
(2)A是淋巴因子,由 T细胞合成分泌的,该物质在免疫过程中具有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3)由题干和图乙可知,新冠病毒通过其囊膜表面的刺突蛋白S与人宿主细胞膜表面的 ACE2受体结合,引发膜融合使病毒进入 宿主细胞,所以可以通过研制一种与 ACE2
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药物,干扰刺突蛋白S与 ACE2受体的结合,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
目的. 23.(12分,每空2分)
(1)2
(2)内啡肽与吗啡受体结合后,抑制乙神经元对神经递质 A的释放 (3)性接触、血液和母婴 (4)分级 甲状腺(或肾上腺素和甲状腺) (5)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图中涉及甲、乙之间和乙、丙之间形成的突触,共2个.
(2)由图可知,该痛觉的形成要经过图中的结构是:痛觉传入→乙神经元→丙神经元→痛觉中枢,内啡肽与乙神经元上的吗啡受体
结合
,抑制乙神经元对神经递质 A的释放.
(3)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4)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作用于性腺进而影响性腺分泌的性激素的量,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 进细胞的代谢水平,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若该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症状. (5 )吸食毒品会导致机体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现象,因此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
一轮复习联考(三) 河北卷 生物答案 第 4 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