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友兰实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友兰实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2 10: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友兰实验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地 理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于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安全返回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1~2题。
1.下面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昼夜分布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其中与航天员出舱时刻最接近的是
A B C D
2.航天员返回核心舱时,成都(31°N,104°E)的小明正拍摄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为避免阳光干扰,镜头应尽量避开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鄱阳湖承接五河(赣、抚、信、饶、修)之水,北部经唯一水道由湖口入长江,控制着流域与长江间的水量吞吐平衡。图1示意1961—2015年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和年降水日数变化,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据此完成3~5题。
图1
3.1961—2015年鄱阳湖流域
A.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B.年降水日数逐渐减少
C.年降水量波动减少 D.年降水日数波动减少
4.推测1961—2015年鄱阳湖流域洪灾频率增加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夏季风逐年增强 B.年内降水量更集中
C.冬季降雪量增多 D.年际降水量变化小
5.图示时段,该流域的降水变化导致鄱阳湖
A.补给长江时间延长 B.补给长江水量减少
C.连通长江通道加深 D.连通长江通道变窄
明永冰川位于云南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坡,其末端冰舌直抵山下海拔2800米处明永村附近农田。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欧洲、北美的冰川退缩区在冰川退缩10年后才有植被演替,但这里第4年便开始有植被演替,且有乔灌木幼苗伴生其中。图2示意明永冰川位置。据此完成6~8题。
图2
6.受冰川影响,明永村较周边地区
A.受雪崩威胁小 B.作物成熟时期偏晚
C.谷风势力较强 D.作物生长周期偏短
7.与欧洲、北美冰川退缩区相比,明永冰川退缩区在第4年便开始有植被演替的原因可能是
A.冰川融水,水质较好 B.纬度较低,水热充足
C.冰碛物厚,土壤肥沃 D.落差较大,植被多样
8.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卡瓦格博峰
①冰川地貌消失 ②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 ③林线上移 ④雪线下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灌丛沙堆是风沙流携带的沙物质在灌丛周围堆积而成的一种沙丘类型,了解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有助于认识风沙活动规律,促进沙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某地理小组采集图开沙漠(位于伊犁河谷,是新疆唯一的绿洲中的沙漠)一灌丛沙堆不同部位表层同样体积的沉积物进行研究,并绘制出不同部位表层沉积物部分粒级百分含量图(图3)。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灌丛沙堆沉积物粒级分布情况说明,迎风坡比背风坡
①底部风力大 ②底部风力小 ③粗砂比重较小 ④细砂比重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与新疆其他沙漠相比,图开沙漠灌丛发育较多的原因可能是
A.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 B.砂砾均匀,根系易发育
C.晴天多,光照较为充足 D.环境恶劣,人类活动少
11.灌丛沙堆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小蒸腾,增加土壤湿度 B.增加雨水下渗,显著提升地下水位
C.减弱风力,减缓沙丘流动 D.增加植被覆盖,增加区域降水总量
植被覆盖指数(NDVI)主要应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图4示意我国一科研小组在某山脉山麓及山谷地带观测到的2000—2015年间当地气温、降水和NDVI的相关变化。调查发现,该山脉较高海拔处植被的改善情况优于较低海拔处。据此完成12~14题。
图4
12.该山脉最可能是
A.长白山 B.太行山 C.祁连山 D.武夷山
13.推测该山脉近年来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是
A.气候暖湿化 B.气候暖干化
C.气候冷干化 D.气候冷湿化
14.该山脉海拔较高处植被改善情况优于海拔较低处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坡度小 B.人类干预少 C.降水量少 D.气候凉爽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排水系统,可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径流。图5示意两种不同模式的植草沟结构,植草沟底部的渗排水管管壁有许多孔隙。研究发现,台阶型生态植草沟削减雨水径流量作用更强。据此完成15~17题。
图5
15.植草沟能缓解城市内涝,主要源于其
A.加快汇水速度 B.净化水中污物
C.增加雨水下渗 D.增加蒸发蒸腾
16.植草沟底部的渗排水管管壁有许多孔隙,其主要作用是
A.减少水体含沙量,防止堵塞 B.减少管道制作材料,节约生产成本
C.吸附水体污染物,净化水质 D.加大管道进水面积,提高排水效率
17.台阶型生态植草沟削减雨水径流量作用更强的主要原因是
A.增大坡面土壤孔隙,加快下渗速度 B.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延长下渗时间
C.增大植被覆盖程度,增强下渗作用 D.增加径流下渗面积,增大下渗总量
某科研小组以深圳市某日的天气数据为基础,模拟了城市公园不同地表状况下公园内外地表温度的差异,以此研究城市公园内外部环境对公园冷岛效应的响应。图6示意不同林地覆盖率公园内外部地表温度结果,图7示意林地覆盖率40%的情况下不同水体比例和不同铺装比例公园内外部地表温度结果。据此完成18~20题。
图6 图7
18.公园内外地表温度与公园地表状况的关系是
A.林地比重越高,公园内地表温度越低 B.林地比重越高,公园外地表温度越低
C.铺装比重越高,公园内地表温度越低 D.铺装比重越高,公园外地表温度越低
19.为提升公园的冷岛效应,该市公园地表的最佳优化思路是
A.适当增加草坪的比重 B.注重裸地与铺装的合理组合
C.增加分散化水体面积 D.注重森林与水体的合理组合
20.受冷岛效应的影响,公园内部比外部
A.空气对流更旺盛 B.空气湿度更小
C.地表风力更强劲 D.大气层结更稳定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的资本、企业、基础设施等聚集程度较高的城市。经过多年发展,攀枝花全市常住人口121万,且建立起了一套以丰富的钒钛磁铁矿为原料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2021年,攀枝花提出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常住人口约2000万)。图8示意攀枝花及周边区域位置。据此完成21~22题。
图8
21.攀枝花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纬度较低气候好,养老产业发达 B.工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善
C.本市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多 D.交通运输发达,经济腹地较广
22.加快攀枝花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最有效的措施是
A.增加土地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B.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大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我国果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过去,果树栽培多采用传统清耕模式(即清除果树外所有植被),降雨时水土流失带走大量养分。后来,果农逐渐采用覆盖栽培模式,主要包括半地膜覆盖(即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部分地表的栽培模式,图9)、秸秆覆盖等,其中秸秆覆盖在保持水土和土壤养分方面效果更好。近年来生草栽培模式(行间种草)在我国果园中得到广泛推广,其对改良土壤、控制果园水土流失及径流养分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图9
(1)对比半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分析秸秆覆盖在保持水土和土壤养分方面效果更好的原因。(8分)
(2)说明果园生草栽培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半城市化,指一种在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景观上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城市化形态。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以西,是北京最近的郊区县之一,也是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近年来门头沟区乡村农业人口数量日益减少,产业结构正面临转型,村庄的功能定位开始日益多元化,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转变为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贸服务、旅游休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在半城市化过程中,许多乡村空间日益散乱,呈现出“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现象。图10示意门头沟区位置。
图10
(1)说明推动门头沟区半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4分)
(2)推测门头沟区半城市化过程中当地乡村人口新职业。(4分)
(3)请从乡村景观变迁角度对“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现象进行解释。(6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马鹿,形似骏马,是体型第二大的鹿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针阔混交林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和新疆罗布泊地区。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年均气温2.5℃,年均降水量566毫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这里的马鹿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带及森林带边缘,冬季会从高处往低处迁徙。图11示意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位置。
图11
(1)与东北马鹿栖息地相比,分析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年温差较小的主要原因。(6分)
(2)说明马鹿在冬季从高处往下迁徙的主要原因。(6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萨拉多河是巴拉那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安第斯山区的查尼亚尔湖,流域面积8万平方千米,是典型的平原河流,河道比降很小,蜿蜒曲折,丰水期经常泛滥。萨拉多河上游河段含盐量较高,下游河段左岸有较多相互连通的淡水湖沼群,当地居民在萨拉多河与湖沼群间修建多条人工渠,实现河水与湖沼群的相互沟通和补给,也改善了下游灌溉农业区的生产条件。图12示意萨拉多河地理位置。
图12
(1)推测湖沼群补给河流水的主要时段,并说明理由。(4分)
(2)分析萨拉多河下游丰水期经常泛滥的主要原因。(6分)
(3)说明修建人工渠对下游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6分)
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D D B C B B C D A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 A B C D B A D D B D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6分)
23.【参考答案】(1)①秸秆覆盖透水性较好,可增加雨水下渗,利于保持水土;
②秸秆易腐烂分解,可增加土壤养分。
③地膜的不透水性,使降水在膜上汇集,地膜覆盖区域形成的膜上径流易对无地膜覆盖的土壤造成侵蚀,带走部分水土及养分;
④地膜难以降解,残留在土层中阻碍水肥运移,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8分,需从秸秆覆盖的优点和地膜覆盖的缺点两方面来回答,只答一方面得4分〗
(2)①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减少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减轻水土流失;
②植被拦截降水,减缓径流流速,减轻地表径流侵蚀;
③植被覆盖率增加,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侵蚀能力减弱。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24.【参考答案】(1)①北京(大都市)辐射与扩散(或城区工业外迁、人口郊区化和新城建设等);
②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或农业产业化、乡村非农化、乡村旅游及新农村建设等)。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
(2)外出务工人员、加工工人、农业生产专业户、乡镇企业家等。
〖评分细则:任答2点,得4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3)“村村像城镇”是指随着村庄功能的日益多元化,(1分)乡村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出现了工业生产加工、商贸服务等用地;(2分)
“镇镇像农村”是指村庄的空间布局相对分散,生产难以形成规模,(1分)不利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人居环境也较难得以改善。(2分)
〖评分细则:每点3分,共6分,“村村像城镇”需从功能多元化和建设用地类型两方面回答方得3分;“镇镇像农村”需从村庄布局分散,不利于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角度回答方得3分〗
25.【参考答案】(1)相较于东北马鹿栖息地,夏季,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平均气温较东北地区低;(2分)冬季,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总量大,(2分)且地势高,有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平均气温较东北地区高,故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气温年较差较小。(2分)
〖评分细则:夏季,答出地势高、气温低即可给2分;冬季,从太阳高度和地势两方面回答,给4分,只答地势给2分〗
(2)①冬季,地势高处气温低,不利于马鹿安全过冬;
②地势高处地表多被冰雪覆盖,食物来源少;
③地势高处液态水源缺乏,饮水不便。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26.【参考答案】(1)6—8月(该地冬季或南半球冬季)。(2分)
〖评分细则:答出“6—8月”,或“该地冬季”,或“南半球冬季”均可给2分〗
理由:萨拉多河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以雨水补给为主,(1分)6—8月(南半球冬季)降水少,为枯水期,河流水位较低,湖沼水补给河流水。(1分)
〖评分细则:需答出以雨水补给为主和6—8月为枯水期两方面方可得2分〗
(2)①多流经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丰水期(南半球夏季)降水量大;
②流域面积大,汇水量大;
③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3)①增加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农业用水需求;(答出“增加农业灌溉用水”即可)
②增强湖沼对河流洪峰的调节能力,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减少农业损失;(答出“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即可)
③连通淡水湖沼,稀释上游来水盐度,降低盐碱化风险。(答出“降低盐碱化风险”即可)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