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协作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协作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11:39:28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三星堆出土的小平底罐、鸟头把勺、尊形壶等陶器以及铜立人像、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青铜尊、囊以及玉璋、玉琼、玉璧、玉戈等物品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的一致。据此可知( )
A. 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中华文明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2. 它地处黄河流域,是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材料中描述的“它”是指(  )
A. 仰韶文化 B. 河姆渡文化 C. 龙山文化 D. 红山文化
3.南宋朱熹的《陈氏家谱旧序》载:“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是(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4. 节气是中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记载有八个节气,到两汉时期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并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B. 耕作技术世界领先
C. 数学领域繁荣昌盛 D. 农业历法影响深远
5.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
B.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C.国家统一成为了共识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
A.都强调尊卑等级观念
B.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C.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7. 如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
A.相权空虚,中央集权 B.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 D.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8. 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
A.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D.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9.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拓跋宏“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材料说明孝文帝(  )
A. 潜心文学创作 B. 认同汉族文化
C. 注重学以致用 D. 锐意改革旧俗
10.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是(  )
A.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D.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11. 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
A. 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 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
C. 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D. 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12.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B.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C.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D.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13. 关于大运河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B.“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C.“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4.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A.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5. 唐朝中后期,宰相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以土地和财产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上述材料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
A. 使赋税负担相对比较公平 B.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
C.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6.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 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B. 周边少数的民族入侵
C. 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D. 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17. 学者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是“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他”擅长于的书法风格属于下列那种( )
A. B.
C. D.
18.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B.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C.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D.“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19.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坚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  )
A.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B.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 D.契丹族对中原形成的严重威胁
20.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
A.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B.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21.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其出发点是(  )
A.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B.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修身养性以提高素养 D.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22.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见,纸币(  )
A.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 B.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
C.极易导致封建王朝出现通货膨胀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23.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以此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 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B. 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D. 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24.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可知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主要是靠宗教
C. 少数民族内迁使民族交融加强 D. 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从元开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制度,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26.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終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 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显然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秦代和隋唐都有意使政区的分划符合山川形势,也就是使这级政区与自然区划相一致。……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4分)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元朝的政区划分的原则和前朝有何不同?(2分)分析这一做法的影响。(4分)
(4)综合材料二、三、四,结合秦、汉、元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从18世纪起,处于近代化进程中的西欧开始出现了一种傲慢的论调:一些对中国了解非常有限的哲学家根据他们的想象,对中国文明作出了“停滞”的定性。事实上中西的历史都不可能停滞,西欧历史以他们的轨迹演进,中国历史也以自己的轨迹演进,经过漫长的文明冲积,“造极于赵宋之世”,产生了近代化的大突破。——我们这样的描述,也挑战了费正清先生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
——整理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提取材料中关于宋代历史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高一历史试卷(共6页,第1页)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B D A C B D B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A C D B C D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2分。
25.(18 分)
(1)名称: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 (2分)
(2)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每点 2分,共 6分)
(3)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阶
层的流动性。(每点 2分,任答 3点即可得 6分)
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每点 2分,任答
2点即可得 4分)
26. (22分)
(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以同姓亲族为主。(每点 1分,共 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华夏文化的扩展;统一意识的形成等。 (每点 2分,任答 2点即可得 4分)
(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每点 2 分任答 2点即可得 4分)
不同:汉代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是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等。 (每点 2分,共 4分)
(3)不同:元朝:犬牙相入的原则; 秦代和隋唐:山川形便原则。(每点 1分,共 2分)
影响: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每点 2分,共 4分)
(4)启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依据时势变化进行制度创新;顺应时代潮流,时代发展,
形势变化等。(言之有理,均可得 2分)
27、(12 分)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文明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分)
依据:政治:君主专制继续加强,官僚机构膨胀;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理学逐渐僵化,严重束缚
人们思想,摧残人性:科技: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0 分)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文明已步入近代化的大门,古代中国文明绝不是停滞的文明。(2 分)
依据:政治:科举制发展、文官制的形成,国家治理更加理性化;经济: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商品经济繁
荣,传统坊市制的时空限制已被突破,对外贸易发达:思想:出现了理性化的程朱理学:文艺:反映市民生活的
词、话本、风俗画等文学艺术繁荣:科学:科技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