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两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海南州两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11:43:15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期中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D C D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B A A C C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A D C D A A C B
31、(12 分)
(1)气象:百家争鸣。(2分)
人物及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
施等。(2分,举一例即可)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目的:适应巩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2分)
(3)①程朱理学;②陆王心学(2分)
原因:从儒学自身不断丰富完善适应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角度作答;或从统治
者重视角度作答。(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分)
32、(11 分)
(1)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体西用(4分)
(2)③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④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政治制度,救亡图存(4分)
(3)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是个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
过程。(符合事实即可)(3分)
33、(17 分)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召开)。
(6分)
(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3
分)
(3)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
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3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3分)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海南州中学,海南州贵德中学
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 史
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一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为有用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以下主张能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
A.道法自然,祸福相倚 B.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制度 D.统治阶级的提倡
4.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因人们均认为《周易》是占卜之书,《周易》从而成为“独不禁”的儒家经典。由此可知,秦朝时( )
A.占卜等活动的地位有所提高 B.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开明
C.孔子的思想在民间广泛传播 D.先秦学术得到选择性保留
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D.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6.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
A.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 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 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
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 D.唐宋儒学的复兴
8.某高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
A.先秦儒学 B.黄老之学 C.汉代儒学 D.宋明理学
9.朱熹说:“非礼勿视,便是天理;非礼而视,便是人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心即理也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理是万物本原
10.李贽强调“人即道,道即人”,顾炎武认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上述言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理学“灭人欲”的影响 D.思想专制的影响
11.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人伦轻自然 B.重实用和经验 C.重视科学实验 D.理论体系完备
1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在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主要作用的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3.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4.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
甲午战争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耍》《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15.“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便能“既免迂陋无用之饥, 亦杜离经叛道之弊”。这种政治文化观曾主导了( )
A.晚清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6.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这两者共同反映了( )
A.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C.儒家学说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D.儒家学说阻碍近代民主政治建设
17.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地(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8.孙中山的“涨价归公”理念来自美国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气的平等权利一样。”孙中山这个观点属于(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大公无私
19.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
A.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
20.1915年,陈独秀在杂志上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据此他主张(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求富 C.“兼容并包” D.民主、科学
21.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8月在上海初版一千册,9月再版千册。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其他出版机构也纷纷再版,“到北伐战争时印得更多”“几乎人手一册”。这一现象表明马克思主义( )
A.开始在中国进行传播 B.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
C.已经完全实现中国化 D.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22.不同的思想理论有不同的思想特征。完整说来,我们在今天可以将毛泽东思想的特征,也是它的活的灵魂概括为如下几个关键词( )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时俱进”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是( )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 B.《新青年》的出版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4.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还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对这一探索历程中对应准确的是( )
A.国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井冈山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
C.延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新中国成立后——《论十大关系》
25.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下列有关邓小平的言论,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②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③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④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④③②① 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2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经济改革的因素,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邓小平考察南方,以谈话的方式为中国的发展答疑解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观念突破,二是体制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 )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B.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C.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 )
A.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B.开始了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C.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 D.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遵循
28. “双百”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
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 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29.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30.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将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飞天大成功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 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 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下表为理学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 核心主张
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②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任举一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主要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4分)
(3)指出表格中①、②代表的学派,综合材料说明儒学在中国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原因。(4分)
32.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编号①、②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4分)
(2)编号③、④代表派别的主张有何异同?(4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主张,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特点?(3分)
33.道路自信源自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路)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革命之路)
材料二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共十九大报告
(建设之路)
材料四 
(创新之路)
材料五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1)请写出李鸿章、康有为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事件名称,写出材料二所述事件指的是什么?(6分)
(2)请列举3个材料三中“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的历史事实(3分)?
(3)材料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3分)
(4)材料五中的“伟大创举”是指什么?回答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坚持道路自信?(5分)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