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D
6.①创新节目形式。创新节目呈现形式,把艺术性和娱乐性结合;注重互动式文化体验。
②融入多元文化。以文化为魂,凸显节目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③灵活
运用新媒体技术。如采用各种屏幕联合展示的形式传播等。
7.C
8.①仁慧深谙世俗人情。她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
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②仁慧善于经营。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
素席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③仁慧勇于变革。她打破世俗偏见,
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获得成功。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④仁慧豁达
洒脱。在设法兴盛观音庵的过程中,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自己创办一手起
来、生意又好的素菜馆无条件交给别人经营,造福他人,自己“去云游四方”。⑤仁慧顺势
而变,适应能力强。解放后仁慧能依靠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
包子,生意很好。
9.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
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鲜美和特色为观音庵吸引了更多香客,增加了庵内收入,
使观音庵发展得更兴盛。也为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成功开了一家素菜馆做铺垫。
③进一步表现仁慧的能干,香蕈饺子的鲜美令施主们惊叹,也使仁慧在观音庵以及后来在镇
江开办素菜馆获得成功。
10.B
11.D
12.B
13.(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
拿酒喝。
答案第 1页,共 2页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
14.C
15.(1)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2)为诗歌奠
定了伤感、哀愁的基调。(3)以此起兴,顺而转入对家乡的遥望。
16.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7.B
18.C
19.A
20.①要顾护阳气;
②都极易损伤阳气;
③多吃清淡食物
21.夏季要重视“静养”,既要“心静”,又要“身静”。因为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和阴液,
所以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答案第 2页,共 2页西宁市海湖中学
原创性力量所面临的挑战。
(摘编自谭雪晴《网络文艺“二次创作”面临挑战》)
(
第
3
页
共
8
页
) (
◎
) (
第
4
页
共
8
页
)
2021 -202 2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卷
高 一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网络全面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网络基本上完成了对人的一切延 伸,包括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当人们依赖网络而生活时,也几乎不假思索地依赖网络而思 考。极度便利的物质世界呈现出令人警觉的批量化、同质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早就蔓延到 了精神领域。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网络文化的原创性问题被提了出来:在这个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已居于 高水平的网络时代,人们如何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又何以保持其原创性活力?对这个 问题的探讨或许需要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即网络时代的文化原创性可能已经获得了更为丰富 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在种种芜杂的现象之中进行辨析。其中,与原创性紧密相关,却往往 被草率地置于其对立面的“二次创作”问题就具有代表性。
“二次创作”并非网络时代的独特产物,而是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的手段古已有之且广泛存 在。如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即是对史书《三国志》的“二次创作”。元杂剧《灰阑记》 更是经历了从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到香港作家西西的小说《肥土镇灰阑记》这 般跨语言、跨文体的再创作。网络时代“二次创作”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实 践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观念。
在后现代语境下,所有的创作者、所有的文体、所有的素材及创作成果都获得同等的地位。 后现代多使用拼贴的手法,视“快感”——而非“崇高”——为艺术的主要追求。后现代艺 术得以实现的技术性前提是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品在科技的支持下得到广泛传播,欣 赏艺术的门槛全方位降低,创作者们也真正走进了大众世界。由此,技术改造了艺术的价值 观。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有助于人们发掘出网络时代“二次创作”现象内部的原创性活力,将 其与抄袭、复制等恶劣的侵权行为区分开来。“二次创作”是网络时代原创性的特殊表现形 式,植根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大众表达欲望的空前高涨。网络世界缩短了文艺作品创 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标准的网络原创性作品,如以连载方式发表的网络文学,其创作 过程已无法脱离作者与读者评论之间的互动。而“二次创作”是一种反向的互动,扎根于原 作的评论自身获得了独立生长的可能。“二次创作”是一种真正的大众文艺形式,大众不再 是默认的受众,而是创作本身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以“反馈”的方式参与作品的完 成,而是进一步拆解、打碎成品,并通过自己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加以重新组装。
网络文艺的“二次创作”绝不意味着抄袭或复制,而是以自我表达为前提的创造性重构。 这种创作本身的著作权如何得到保障,以及“二次创作”对原作如何使用才不会造成侵权, 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与引导。“二次创作”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创作权利与发表途径 开放给了所有网络用户,在激活大众文艺活力的同时,也对权利边界和创作导向的把控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享权而不侵权,是“二次创作”真正激活网络文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今人们依赖网络生活、思考,批量化、同质化的现象从物质领域蔓延到精神领域。 B.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是后现代艺术得以实现的技术性前提,这导致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C.网络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原作的评论可以成为个人表达的“二次创作”。 D.“二次创作”激活了大众文艺,但也面临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享权而不侵权的挑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网络全面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为背景,引出了网络文化的原创性问题。 B.文章列举《三国演义》《灰阑记》等例子,是为了论述“二次创作”古已有之。 C.文章第四段讨论技术改造了艺术价值观,有助于挖掘“二次创作”内部原创性活力。 D.文章肯定“二次创作”的积极效果,也流露出对网络文艺原创性面临挑战的担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二次创作”被置于原创性的对立面,说明当下人们没有辨析芜杂现象的能力。 B.空前高涨的大众表达欲望,是网络时代原创性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最重要的条件。 C.原创网络文学的创作必然会受到读者评论的影响,包括以连载方式发表的作品。 D.网络文艺的“二次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重构,需要法律法规的引导与保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均广受
观众好评。此外,各大卫视也都围绕各个文化类别,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定义新形态的文化类 综艺,将艺术性与娱乐性相结合,让多元文化融入电视节目,走进大众视野。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国潮文化”逐渐兴起,除了音乐和戏剧,许多节目也在探索 将传统文化以更多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呈现,将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融入电视节目。今年年初, 河南卫视春晚中的《唐宫夜宴》一炮而红。七夕前夜,继此前先后“出圈”的《元宵奇妙夜》
《淸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后,河南卫视携手优酷再度打造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七 夕奇妙游》。节目以“网剧+网综”的形式,讲述了 2035 年女宇航员唐小天借用科技的力量 回到唐朝“神都”洛阳,结识少女唐小竹、唐小可共度七夕的故事,充满浪漫想象的故事和 极具美感的画面设计让观众欣赏到一场顶级视觉盛宴。节目不仅在七夕之际巧妙演绎了牛郎 织女的美丽传说,还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让观众心中增添了一份民族自豪感。
随着社会大众整体审美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观看需求不再局限于 休闲娱乐,也十分看重节目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而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日益增强的文化 自信,使得文化类综艺的市场在今天具有强大的潜力空间。
(摘编自牛梦笛、沈唯《文化类综艺:传统文化“正流行”》,《光明日报》2021 年 8 月 17 日)
材料二:
相较于以往影视作品中惯常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文化遗产,《上新了·故宫》《遇见
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等系列节目秉持以文化为魂、以综艺为形的创 作理念,聚焦世界文化遗产,对古代建筑、历史文物、非遗工艺等宝贵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 发,通过户外真人秀的形式,以故事化、时尚化、仪式化策略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
达和大众化传播。 这些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还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电视大屏、网站中屏、
移动小屏的跨屏联动,以及长综艺、短视频等多种形态向社会广泛传播,建构了观众“文化 习得者+文化参与者+文化消费者”的多重身份,达成了与观众的共识、共情、共鸣与共享, 使古老的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参与到中华文明故事的讲述中来。
(摘编自文卫华、黄魏媛《古老文化在综艺节目中花样呈现》,《光明日报》2020 年 12 月 15 日)
材料三: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聚焦中华 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 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节目中,作为当代读书人的撒贝宁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数个 朝代,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对话。在呈现《尚书》一期,撒贝宁与秦朝护《书》文学家 伏生展开对话,呈现了伏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人生经历和励志精神。倪大红 饰演的伏生入木三分,浑身都是戏,仿佛古人再现。而节目在舞美、服装、道具上也呈现出 电影质感,观众跟随这档节目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和思想之旅。
《万里走单骑》中,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化身“布鞋男团”导览人,召集明星嘉宾团, 亲身探访十二处中国世界遗产地(在申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 者、研究者、居住者等对谈,呈现“世遗”的隐秘而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遗地定制一场 守望行动,在互动体验中挖掘和呈现世界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该节目嘉宾除了单霁翔,还 有黄觉、韩雪、阎鹤祥等,目前已到过良渚、鼓浪屿、福建土楼、景迈山古茶林,每到一处 节目都运用游戏、访谈、走访、讲解、历史影像资料等各种方式呈现各“世遗”地的历史和 文化底蕴。因为不少研究者、挖掘者出镜,观众确实能够全新地、全方位地了解这十二处“世 遗”。节目所到之处风景迷人、人文气息浓郁。
(摘编自张楠《文化综艺扎堆秀传统文化之美》,《齐鲁晚报》2021 年 2 月 23 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近年来,央视和部分地方卫视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综艺类节目,其中有很多高质量的节目备 受观众关注,成功“出圈”,成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爆款。
B.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国潮文化”逐渐兴盛起来,很多综艺节目都十分注重把传统 文化融入到电视节目中,但音乐和戏剧在这方面弱些。
C.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市场当今具有强大的潜力空间,与大众整体审美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 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等有关。
D.“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七夕奇妙游》借助当代科学技术给观众带来一场顶级视觉盛宴, 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成就,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聚焦古代建筑、文物等的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建构了观众的多重身份,才达成了与观众 的共识、共情、共鸣和共享,成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典范。
B.“网剧+网综”形式的《七夕奇妙游》、“戏剧+影视化”形式的《典籍里的中国》,都聚 焦了中国文化,真实再现了中国历史。
C.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深度开发文化遗产中在录节目之前没有发现的宝贵文化资源,真实地 再现其文化特质,展现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人文关怀。
D.文化类综艺节目应注重坚持以文化为魂的理念,如《万里走单骑》通过嘉宾亲身探访宣传
文化遗产,《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聚焦经典名篇,来展现中国文化。
6.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何更好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 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 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 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
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莱给 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莱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 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 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
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 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 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 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 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 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 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 一个素莱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①。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 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 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 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 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 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 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 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 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
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
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
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注]①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仁慧的素菜馆不以为然,对仁慧 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笃信佛教、循规蹈矩又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的形象。
B.小说用“解放”“土改”等词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仁慧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C.小说结尾最后写到“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这是因为她收入优厚、生活无 忧。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寥寥几笔就能活化场景和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将故事叙写得有滋有 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8.文中说“仁慧是个能干人”,请结合内容分析她的“能干”有哪些具体表现。(6 分)
9.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蕈饺子,请结合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
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 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
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
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 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 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 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 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 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 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 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 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
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 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 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C.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写求仲、羊 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 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 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 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 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5 分)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
第
7
页
共
8
页
) (
◎
) (
第
8
页
共
8
页
)
(
第
5
页
共
8
页
) (
◎
) (
第
6
页
共
8
页
)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 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 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 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 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 亲的心情。
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 D.尾联中“平海夕漫漫”写出了在阴暗的天色下,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的景色。这种景 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15.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景象,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 。
(2)《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爱情的两句是: , 。
(3)“晋陶渊明独爱菊”,写出《饮酒》中与菊相关的名言: , 。
C.“龙虾”和“小龙虾”只差一个“小”字,因而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D.“龙虾”和“小龙虾”不但只差一个“小”字,而且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20、21 小题。
进入夏季, ① 。《黄帝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原则。 夏天人体体表的阳气充实,而体内的阳气相对不足。因此,即使感觉到温暖,甚至炎热,也 应注意顾护阳气。例如,食用大量生冷食物、大汗后用冷水冲凉或骤然进入冷气室内等, ② , 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相反,如趁立夏阳光充足而暑气不甚时,培补好阳气,可以达到“冬 病夏治”的效果,缓解冬天的疾病。
夏季饮食应本着“增酸减苦、清心、调养胃气”的原则, ③ ,少吃肥甘厚腻和辛 辣的食物。每顿饭不要吃得太饱,应保持每餐七八分饱,给脾胃留下运化的空间。
夏季要格外重视“静养”,避免过度的情志波动,保持安闲自乐的心态。“静养”除了“心 静”,还要“身静”。夏季要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耗伤心气 和阴液,可以做一些舒缓、轻柔的运动。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6 分)
21.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龙虾家族的栖息地在海洋,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小龙虾主要生长在淡水 内湖,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小龙虾一旦进入野生环境,能迅速“鸠占鹊巢”,繁殖壮 大, 其他同类种群生存空间,这一特性让小龙虾极易人工饲养。
小龙虾烤后的肉质会散发出类似核果、爆米花的香气,这种香气来源于氨基酸与糖类分子 在高温下的反应。连壳煮熟的小龙虾滋味更佳,因为甲壳的角质层本身也富含蛋白质、糖类 和色素分子, 较外层的肉质更加“秀色可餐”。
瑞典人自称,早在 16 世纪就把小龙虾视作珍馐了。20 世纪初,瑞典小龙虾曾因餐桌的疯 狂需求濒临灭绝。20 世纪三十年代,来到中国的小龙虾是以第一批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人 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美食。1993 年,江苏盱眙的一家调料店推出了“十三香小龙虾”的吃法, 经过麻辣鲜甜酱料“调教”的虾肉让人胃口大开,十三香小龙虾 。2000 年左右,吃小 龙虾风潮由南京辐射周边, 席卷全国。现在,它已成为千亿级的产业,演绎了现象级 的美食传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挤占 使得 炙手可热 从而 B.挤占 使得 一炮打响 进而 C.占领 导致 一炮打响 从而 D.占领 导致 炙手可热 进而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来到中国的第一批小龙虾是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并没有被人们把它作为美食 B.小龙虾第一批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来到中国,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美食
C.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小龙虾是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并没有被作为美食
D.以入侵物种的身份登陆中国的小龙虾是第一批,并没有被人们把它作为美食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龙虾”和“小龙虾”虽然只差一个“小”字,但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 B.两者其实完全不同属,“龙虾”和“小龙虾”虽然只差一个“小”字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17 年蔡元培主持北大校务后,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认 为这是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材料二:1922 年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强调疗救国民“精神”的重要。
材料三: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身体没有疾病,心态积极向上、社会交往良好。 在灾难面前,人们精神的作用则显得非常强大。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当代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
①读完《〈呐喊〉自序》感想颇多,给 1922 年的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
②参加“我和 2035 年有个约定”青年作品主题征文活动的文稿;
③参加全市“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主题论坛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