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件:鲁教版选修5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课件:鲁教版选修5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0-13 11:06:13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节 剖析自然灾害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结合案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探究自然灾害的规律,学会全面地分析某一具体地点的自然灾害。 3.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前预习热身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2.其他基本属性:_____________双重性;________________双重性;___________双重性;_________________双重性。
突变和渐变
联系和分异
自然和社会
难免和可防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其分布规律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所控制。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表现出自然灾害具有______和________。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_______”现象。
周期性
阶段性
灾害链
三、自然灾害的本质 1.______属性和_______属性是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 2.其本质是______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自然对人类的_____。 3.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活动中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自然
社会
人地
报复
名师点拨 自然灾害的本质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尽管是由于自然过程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重作用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其内在关系,可如下所示:
高效课堂互动
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本质
1.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特点 表现 举例
突发性 是当地球各圈层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爆发而形成的,容易使人类猝不及防 地震虽属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但一场大地震在主震前有前兆,主震后有余震,也表现出一定的渐变性
渐变性 灾害的发生、发展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过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虽属于渐变性自然灾害,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一系列突发性事件
2.运用图像记忆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3.运用表格记忆部分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受自然
环境地域分异
规律控制 地区 灾害组合 灾害后果 地区
受人
文地
理环
境的
地域
分异
规律
控制
山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 损失小 人烟稀少
平原 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 损失大 人口经济密集
4.自然灾害的本质 自然灾害的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知识联系、综合运用能力。解题时可由灾害产生的直接影响或灾害的表现逐步推导所引发的其他灾害与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答案】 (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方法规律 灾害之间联系性的判断方法 (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在判断哪些灾害之间能形成灾害链时,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是关键。
(2)看看能否形成灾害链。例如:
学以致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2)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3)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试分析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4)由于本地区地质灾害密集,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震、泥石流的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各问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答案:(1)泥石流 滑坡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3)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降水量大,多暴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4)大型建设工程要加固,要有防震结构;对于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段尽量避开,或者是对岩体进行加固。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一、图1-2-4 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1950~2001年) 由图不难分析得到,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自1950年以来呈加速增长态势,这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使人地关系在总体上趋于紧张等因素造成的。
二、图1-2-5 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949~1999年) 由图中可分析得出,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自1950年以来呈增长态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迅速增长,这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尤其片面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人地关系不协调,各种自然灾害及极端事件频发有关。
一、课本P9引文答案 引导学生思考与水灾有关的现象可能发生,如洪涝发生,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这反映了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性,亦即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 二、课本P12~13活动答案
活动点拨
三、课本P15活动答案 1.略。 2.自然灾害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却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3.人类诞生至今,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自我扩张,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迅猛地城市化进程和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损失程度大大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调整发展的策略,趋利避害,以最小的自然风险换取最好的发展目标。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7张PPT)
第一节 初识自然灾害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一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自然灾害的定义及主要类型。
学习目标
1.学会辩证地认识自然的力量。 2.认识自然灾害及其类型,掌握自然灾害的多种分类方法。 3.结合实例,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学会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
课前预习热身
一、自然的力量 1.自然界蕴藏的巨大_____既是推动自然发展演变的动力,也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元凶。 2.我们应该从天地变幻的现象中了解变化的______规律,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失减低到最小限度。
力量
科学
名师点拨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如下所示:
判断某现象或事件是不是自然灾害,要看它是否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自然异变引起的(可以是纯自然作用的,也可以是人类活动诱发的);二是要有承灾体:作用于人类社会,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如荒无人烟区的火山爆发,只属于自然现象。
二、自然力量的威胁 1.强大的自然力量是通过____________的方式对人类构成了全方位的威胁。 2.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表现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三、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发展的各类事件统称为灾害,按发生的主导因素可分为_______灾害和______灾害两大类,它们的承灾体都是_____和人类社会,但是致灾因子分别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为主。
自然灾害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自然
人为
人类
2.自然灾害的类型 (1)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气象灾害、____________、人为诱发灾害等。 (2)按表现特征分为:_______型灾害、_____型灾害等。 (3)按发展过程可分为:_____灾害、次生灾害等。 (4)按承灾体的性质分为:______灾害、农业灾害、_______灾害等。 (5)按损失程度可分为:______灾害、________灾害、______灾害等。 3.人为灾害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导因素造成的灾害,主要包括各种交通事故、生产事故、战争及社会动乱等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
生物灾害
突发
缓发
原生
城市
矿山
轻度
中度
重大
思考
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 (1)区别:自然异变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异变现象和过程,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异变都会成为自然灾害。 (2)联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引起的,自然异变是自然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
高效课堂互动
自然灾害的基本要素的分类
自然灾害有两种基本要素,即导致灾害发生的各种诱因和承受灾害的各种客体。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类和思路也很多,依据课文正文可归列下表:
分类标准 包括种类
按成因分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
按表现特征分 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
按发展过程分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等
按承灾体的性质分 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
按损失程度分 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
读下表,回答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台风、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表中所列的灾害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的有哪些? (2)把表中的灾害用所学知识按成因分类。 (3)从表中看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按其表现特征应属哪类灾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基本构成要素的判断及分类方法。正确判断致灾因子的种类和掌握自然灾害的分类标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其中,表中所列的自然灾害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的有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风沙和沙漠化;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等。结合表中资料可知,对我国造成损失最大的灾害应为干旱和洪涝,由于这二者从表现特征上看发生过程较为缓慢,应为缓发型灾害。
【答案】 (1)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风沙和沙漠化。 (2)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洪涝;气象灾害:干旱、台风、风暴潮、冰雹与低温等。 (3)干旱与洪涝灾害。缓发型灾害。
方法规律 由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思路很多,在给自然灾害归类时要抓住两点:一是明确要按什么标准归类,二是看自然灾害对应哪一类。例如,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里氏7.1级地震,若按成因属于地质灾害,若按表现特征属于突发型灾害,若按发展过程属于原生灾害,若按损失程度属于重大灾害。
学以致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1年1月12日《山东商报》报道:从2010年9月23日至今,山东省除半岛东北部以外120多天无有效降雨。若春节前全省无有效降水,全省气象干旱概率将达到60年一遇,枣庄、泰安、莱芜、临沂、日照、聊城将达到100年一遇,菏泽、济宁将达到200年一遇。
目前全省已超过50年一遇大旱。用济宁市曲阜吴村镇白塔村72岁的刘兴德老人的话说:“我活了70多岁,这样的干旱经历过三次,但这一次是最旱的,4个多月没下一滴雨!”
次是最旱的,4个多月没下一滴雨!” (1)材料中的大旱是否构成了自然灾害?判断理由是什么? (2)尝试从不同的分类思路分析大旱所属的灾害类型。
解析:本题通过山东大旱,考查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类型。第(1)题,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等,本次旱情符合两个条件,所以是自然灾害。第(2)题,自然灾害分类要抓住两点:①明确要按什么标准归类,②看自然灾害对应着哪一类。
答案:(1)构成自然灾害。因为既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又造成了财产损失、人畜饮水困难等。 (2)按成因属于气象灾害;按损失程度属于重大灾害;按表现特征属于缓发型灾害;按发展过程属于原生灾害。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图1-1-5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1990~1995年) (图中“风雹”包括大风、龙卷风、雹灾等灾种)由图中各种灾害的统计图不难看到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其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洪涝其次。这也告诫人们,防震减灾和防涝减灾的重要性。
一、课本P2引文答案 如: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曾使24万人罹难;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08年5月汶川地震,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220人遇难,20人失踪;2011年3月11日日本里氏9.0级地震引发海啸,2万人遇难,4.5万人受灾等等。
活动点拨
二、课本P4活动答案 人类有可能利用自然灾害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化害为利。如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运用人造闪电所释放出的巨大热能将垃圾熔化,待冷却后,有害废物可以被转变为没有毒害的巨大玻璃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本P5活动答案 应辩证地来看待这位古人。古人认识到的天塌从形成机制上来看就是星际间的天体撞击地球,而地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震引起的。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防灾减灾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如果过分地担心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精神恍惚,影响到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了。这位古人就是走了极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四、课本P8活动答案 1.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震级里氏8.9级。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此次地震导致海浪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海啸波及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
2.第一,海岸植树和珊瑚礁可减轻海啸危害;第二,必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三,必须尽快完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第四,必须加强全民防灾教育。 3.从成因上看,海啸属于地质灾害;从表现特征上看,海啸属于突发型灾害;从发展过程看,海啸属于次生灾害;从损失程度上看,海啸属于重大灾害。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