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华罗庚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一、教学目的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选用虚词;
2、正确判断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是否恰当。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选用虚词及判断虚词使用的正误。
三、教学设想
1、从高考试题分析中总结高考命题方法及趋向;
2、要求学生掌握虚词的分析方法,并运用于解题实践;
3、通过精讲、精练典型试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本专题共安排2课时,讲授1课时,练习及讲评及自学共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高考试题分析(可让学生自学,教师只作小结)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词语意义的把握,而对虚词的考查则主要是对表达作用及语法意义的把握。虚词考查的题型无外乎三种: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修改。
分析复习资料上的高考试题
二、使用关联词、介词、副词、助词错误举例
(一)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常见的搭配如:
表并列关系的“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有的……”等;
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尚且(也)……何况”等;
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宁愿……不愿”“宁可……不”“与其……不如”“或者……或者”等;
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却”等;
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
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不论(不管)……总(不)”等;
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 “既然……那么”等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滥用关联词语。
例(1):有一些电视剧我们不能看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适合我们,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2、错用关联词语。
例(2):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例(3):尽管学习怎样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4):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5):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例(6):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关联词语的几个难点
①转折关联词。注意“轻转”与“弱转”所用关联词的不同。
重转:成套的转折关联词,如“虽然……但是”
轻转:单用,如“但、但是、可、可是、却、然而)”
弱转:“只是、不过、倒”
②递进关联词
一般递进:成套时,递进意味更强
单用的递进关联词有:而且、并且、从而、甚至、何况、况且、更、还等
衬托递进:尚且……何况(况且、还、更不用说)
别说(慢说、不要说)……就是(连)
③选择关联词
疑问选择式:一般用 是……还是……
陈述选择式:一般用 或者……或者……
非彼即此式: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先舍后取式:与其……不如(宁)
先取后舍式:宁可……也(不),如“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二)介词误用
1、不可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例:
(7)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8)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9)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10)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11)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
[(8)中的“从”、(9)中的“在”、(10)中的“当”、(11)中的“对于”都使句子缺少主语,均应删去。]
2.不可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12)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13)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14)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句首加上“从”)
(15)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不可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16)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17)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18)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19)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把”应改为“用”)
B.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20)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
(21)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
(22)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形象”的后边应加上“方面”)
(20)(21)(22)句中的介词宾语都不完整。
C.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2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应改为“从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
(24)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25)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轨道”的后边加上“的时候”)
(26)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上”,应把“上”删去)
(三)、副词
1.不明词义,改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例如:
(27)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两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应改为“很”。
(28)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
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例如:
(29)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突然”)。
(30)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公然”改为“公开”)
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例如:
(31)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应去掉后一个“不”)
(32)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了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 “不”,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3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又”,“了”表示已然语气。)
(四)、正确使用助词
1.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 “所” “似的”,注意其固定结构和习惯位置。
如:这次我是受人所迫害,的的确确是冤枉的。(应改“这次我是被人所害”)
2.正确使用动态助词“着、了、过”。
如:你有没有过这种当飞行员的想法呢?(改:“这种当飞行员的想法,你有过没有?”)
3.正确使用语气助词,恰当地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如:这儿的空气是多么的新鲜,多么的清洁嘛!(改“嘛”为“啊”)
第2课时
三、虚词运用的常见错误归纳及防范方法
1、错位
所谓错位,是指句子中需要某一个虚词,只是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而应当放在另一个位置上错误。例如:
(34)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做最后决定。
(35)校运动会上我受了伤,同学们不但关心我,连班主任也给我包扎伤口。
(36)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
(37)第二天,三个人又商量了一个主意:把他们科学试验的意义和已经取得的进展情况,向上海市委领导写一封信。
以上三例中“至于”、“不但”、“不管”“的”都是句子所需要的,只是它们的位置都不恰当,“至于”应在“哪所”之前,因为它是表示“他转”的连词,而句子到第二句才有“他转”的意思,所以应在第二句句首。“不但”应在“同学们”之前,因为递进关系的复句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在主语之前;而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在主语之后。(35)句前一分句主语是“同学们”,后一分句主语是“班主任”,陈述对象不同,所以“不但”应在“同学们”之前。(36)句中“不管”应在句首,因为整个复句陈述的对象是“鸟”而不是“鸟的翅膀”,所以“不管”应在句首才能正确地表意。因而这三例都犯了“错位”的毛病。 (37)句的“的”位置不当,应将其移至“进展”后。
因此,我们要明辨虚词的位置。任何虚词在句中都有其“专座”,如副词一般在形容词或动词前,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连词虽然不和任何句子成分发生关系,但由于表意的需要,其位置有时在主语之前,有时却在主语之后,不能随意挪动,不然就会犯“错位”的毛病,从而影响文意的表达。
2、多余或残缺
多余是指文句中根本不需要某一虚词时却用了某一虚词的错误。例如:
(38)如果延误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新能源一旦成熟之后,埋在我国西部国土下的这笔巨资,又会再值多少钱呢?
(39)麦吉尔大学有象牙塔之称,在全国大学评比中曾连续名列第一,吸引了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40)和靠文字传递信息的报刊杂志相比,电视无疑是一种更现代化的传播媒体。
(41)桂林山水不仅以它的秀丽多姿吸引了无数游客,以它的奇特风貌把人们带入梦幻的仙境。
(38) 中有了“又会”,意思已经明确,再用“再”字给人以累赘的感觉。(39)中“自”和“于”都是“从”之意,“来自”即“从……来”的意思,“于”字就多余了。(40)中“更”字表示递进关系,可句子前后并无递进关系,因为“靠文字传递信息的报刊杂志”这种“媒体”不具备“现代化”的特征,所以“电视”与之相比,只具备“现代化”的特征而无所谓“更现代化”的特征,于是“更”这一副词就显得多余了。(41)“不仅”之后应有“而且”与之搭配。
虚词运用既要不多余,又不能残缺,特别是关联词语,我们要注意哪些词经常搭配使用,哪些词既可搭配使用又可单用。根据句子表意的需要,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用,不要强求。
3、误用
误用是指句子中需要用某一个虚词而运用时却用了另一个虚词的错误。例如:
(42)他们深为党中央对海南人民的关怀而感动,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搞活经济要靠改革、靠发展生产,不能靠歪门邪道。
(43)这次他是有惊无险,但是有一点皮外伤而已。
(44)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42)用“而”处确实需要用一个虚词,只是不当用“而”,应当用“所”,因为这是一个用“为……所”结构表示的被动句。(43)中“但是”处也需要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不过应用“只是”。(44)中“以”字处也当有一虚词,只是不应用“以”,而应用“把”。
为了避免误用虚词,我们必须明辨关系。一是指能明辨复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就连词以及具有关联作用的副词而言的。不明辨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导致虚词的误用;二是指要明确分辨虚词和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否则,也会导致虚词的误用,。
4、矛盾
(45)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教育着我们的李老师。
(46)对古代文学遗产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它,剔除其封建的糟粕,批判地吸收了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45)“曾经”与“着”矛盾;(46)“应该”与“了”矛盾。
防范方法
要想做到正确使用虚词,主要靠语感,靠在日常阅读语言规范的文章时形成的语感。但是在阅读文章时,遇到造句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虚词时,也可以想一想,换成另一个可不可以,换了一个如果觉得语感不畅,就该想一想为什么了。
1、凭借正确的语感。
语感是在长期接触规范的语言材料时形成的一种判断语言表达是否规范的能力。比如,平时经常听到或读到“一推就倒”,“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你一旦听到或读到“一拉才过来”就立刻会感到别扭,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了。在阅读时遇到语感不顺的句子,就应当停下来,对感到不顺的地方检查一下,看一看是否虚词用错了。比如,当你读到“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理解原作的精髓,仅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这样的句子时,你就可能产生一种不顺畅的感觉,而且很快就会发现“反而……”读起来有些别扭。因为你平时读到的、听到的都是“不但不……反而……”,而在这些地方,“反而”前后都会有相对比的内容。这时你就会发现原句的“反而”前面缺少带有对比性的内容,比如“不但没有益处”、“不但对增强作品的思想性没帮助”之类的说法。
2、对造句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虚词,适当作些比较。
有些虚词在功能上相同,但是在适用范围上又有些差别,使用时应当注意。比如“但”与“但是”,“但”的文言色彩浓些,“但是”就没有什么文言色彩。又比如“但是”与“可是”,“但是”的书面色彩浓些,“可是”的书面色彩就淡一些。还有些虚词,功能相近,就更应当注意它们在使用范围上的区别了。比如“关于”与“对于”“关于”主要用于表示与动作相关的范围,“对于”主要用于与动作相关的对象,比如:“关于电脑方面的问题,你去问他。”这里“问”的问题,指与电脑相关的问题。而“对于电脑,我真是一窍不通。”这里的“一窍不通”的对象是“电脑”。如果日常学习、阅读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及时作些比较,对正确使用虚词肯定会有帮助的。
3、在一段话中,做到正确使用虚词,还要瞻前顾后,考虑表达内容的需要。例如“即使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分歧,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困难给以帮助”和“虽然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分歧,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困难给以帮助”这两句话,我们不能说哪句话的虚词用得不对。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到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就会有用得正误之别了。请看下面这个具体语境:“有的同学认为张杰在学习上肯帮助别人,优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同学认为张杰不大守纪律,使本班没有评上优秀班集体,现在他生病在家,我认为……”要把这句话续下去只有用“虽然”句,如果用“即使”句,那就错了。
4、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如:
①语境分析法(词义、句意)
②语法分析法(词性、句子结构、复句关系、搭配关系等)
(47)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的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字应删去)
③表意分析法(歧义、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是否矛盾)
④位置分析法(位置是否恰当、是否颠倒)
⑤余漏分析法(是否赘余、滥用、遗漏等)
第3课时
四、现代汉语中虚词近义词的辨别
最近几年高考中保留的题型,可分为两类:
a.复句关联词语中近义词的辨析 b.副词,介词,连词中近义词的辨析
1、“关于”,“对于” “对”的区别,(介词)
a.“关于”只表明关涉者,对于只针对对象,两者界限分明,不能换说
b.只对对象的有无,肯定或否定,赞同与否等进行评论,两者通用
c.“对于……”可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关于……”不能。
d.“对于”作标题,后面往往跟加“的”的名词短语,“关于”不限。
对 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例题(48):
①_____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下列文献资料。②阿拉伯国家_____以色列的来犯是早有准备的。③任何人_____领导的缺点错误都可以进行批评。
A.对于 对 关于 B.关于 对于 对
C.关于 对 对于 D.对 关于 对于 参考答案:B
2、“从来”“历来”的区别:(副词)
a.“从来”表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形式,强调行为状态一直未变。
b.“历来”表一向、向来,多跟肯定形式,书面语多。
例题(49):
①衙门_____没做过一件好事。②我们_____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
参考答案:①从来 ②历来
3、“再”“又”的区别:(副词)
两者都可以用于行为的重复。“再”用于将要重复的行为。“又”用于已经重复的行为。
例题(50):
①分手近半个世纪的姊妹还能重逢!阿姐睁着泪眼,把来自海峡对岸的胞妹看了_____看,好似总也看不够。②妈,您看,您要_____忘了我的岁数,我一定得跟您生气啦!
参考答案:①又 ②再
4、“难免”“不免”“未免”的区别(副词)
a.“难免”后可跟肯定否定两种形式;“不免”后只有肯定形式。
b.“难免”可单说或作宾语,谓语等,承认某事即将发生,不可避免;而“不免”则不能。
难免
[形]不容易避免。
(a)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
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工作中难免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
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难免犯一些错误) 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难免被人误会)
(b)可以用在主语前。
同志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
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难免大家要批评你。(=大家难免要批评你)
(c)单独作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句或“这、那”。
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他跟你初次见面,说话不多,这也是难免的,决不是故意冷淡你。
(d)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
这是难免的事情 这也是难免的现象
未免
[副]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合用。
(a)未免十形。
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分简单。|这房间未免小了—点。|你也未免太激动了吧。
(b)未免+动。
这事未免欠考虑。|同志们未免过分夸奖了。|老陈未免太不会讲话了,根本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c)未免+动+得…;动+得+未免…。
原料未免用得多了一些。(=用得未免多了一些)|你未免把他说得太好了。(=说得未免太好了)|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分繁琐。(=规定得未免过分繁琐)
未免 不免 难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相换用。
例题(51):①一个人只要工作,_____没有缺点错误。②工作中不讲政治,就_____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③“今天林家又把摊子摆到人行道上去了,让‘工商’看见非得罚款!”“他们家呀,_____!话说回来,这是自找的。”
参考答案:①难免 ②不免(难免) ③难免
5、由于、由
(1)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从而导致什么结果,注意该词不能直接加“反而”;
(2)“由”是介词,其后一般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由于”则不能。
例题(52):(1)由于改编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答案:[“由于”不能直接与“反而”搭配.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没有加强原作的思想性”]
(2)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到南天门了.
[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不能更清晰地看到南天门”]
6、暂且姑且权且:
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例: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例: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例: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7、往往 常常
(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
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2)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例(53)下列句中,加黑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与其看得容易,不如看得困难些。
B.据统计,河南省栽植泡桐约略二亿株,农桐间作面积达一千万亩。
C.党的高级干部办事,想问题都是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能贪图私利。
D.我们一贯认为,应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诉诸于武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①与其(连)——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常用“毋宁”“不如”呼应。②约略(副)——约,大概,约莫a.一般放在动词短语前面b.用在数词前,这个数词应是一个大概数字,而不能使用明确数字。③从(介)——表示“拿……做起点”一般与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短语,表示范围的起点。④诸(兼)——表示“之于”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