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课后练习基础过关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全国)
练习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S+O2SO2,无法获得的信息是
A.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
B.参加反应的S和O2的质量比
C.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2.化学方程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反应信息,从化学方程式 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反应物有两种 B.生成物有两种
C.反应中有水生成 D.反应条件是点燃
3.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红磷分子和氧气分子,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分子,条件是点燃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每四份质量的磷和五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4.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A.3Fe+2O2Fe3O4 B.C+O2CO2↑
C.Mg+O2MgO2 D.H2O2=2H2↑+O2↑
5.对于方程式 的意义或读法正确是
A.铝加氧气等于氧化铝 B.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C.4个铝原子和3个氧分子等于2个氧化铝分子 D.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27:32:102
6.下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B.1g氢气和9g氧气点燃生成10g水
C.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D.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减轻
7.如图表示工业上制备某种物质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中有两种氧化物 B.该反应所要制备的物质的化学式为CH3OH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8.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反应后Q的质量为12g
B.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
C.反应后生成15gZ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9.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有利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B.丁的化学式为H2O
C.反应中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2:3 D.该反应的研究,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11.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在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变化
B.该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
C.16g甲烷完全燃烧可以生成18g水
D.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2.下列关于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2g氢气与16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
B.16g氢气与2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
C.12g氢气与6g氧气后应生成18g水
D.9g氢气与9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制取它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MgH2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同时释放出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4.硝酸银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见光易发生反应:
(1)用化学符号表示两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______;
(2)X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3)硝酸银见光反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4)实验室保存硝酸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
15.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碳化钼(Mo3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1)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___________种元素,有___________种单质分子。
(2)该反应前后:
①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②金原子对___________(填“CO”或“H2O″)起___________作用;
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__________。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用符号表示)。
(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用的火箭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其反应产物无污染。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人们常用模型来进行认知,如图是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微观模拟图:
该变化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该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为___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4)如图是电解水的装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①其中A试管应该与电极的________极相连。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5)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17.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稀土元素铕(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铕元素部分信息如图1所示),则氧化铕的化学式为______,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______(填“氧原子”或“氧元素”),
②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试写出图中实现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如图3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
A、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故选项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32份质量的硫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硫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反应前后反应物(硫和氧气)和生成物(二氧化硫)的种类,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点燃,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详解】
A、从题干所给方程式来看,反应物包含了氢气和氧化铜两种,故A正确;
B、该反应共用两种生成物:铜单质和水,故B正确;
C、反应中,生成物有水,故C正确;
D、从反应方程式的反应条件一栏标着,说明反应条件是加热,故D错误;
故选择D
【点睛】
3.B
【详解】
A、化学方程式中,双横线前面的物质是反应前,双横线后面的物质是生成物,双横线上方和下方的是反应条件,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红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条件是点燃,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
C、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数目,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四个的磷原子和五个氧分子完全反应,选项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的分子数为5,反应后分子数为2,即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改变,选项错误,故选B。
4.A
【详解】
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方程式正确;
B、方程式前面有气体,后面又生成气体时,不加气体符号,故方程式错误;
C、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式为MgO,故方程式错误;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故方程式错误。
故选A。
5.B
【详解】
A、“+”读为“和”,“=”读为“生成”。该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读为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错误。
B、该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读为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正确。
C、该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读为每4个铝原子和3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氧化铝分子,错误。
D、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27×4):(32×3):(102×2),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A、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所以1g氢气和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的水,故B错误;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沸点不同将氮气和氧气分离,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逸散,总质量减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后只生成一种物质C2H5OH,该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此选项不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要制备的物质的化学式为C2H5OH,此选项不正确;
C、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正确;
D、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8.D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和表中的数据可知,4g+10g+1g+21g=0g+12g+15g+待测,则待测=9g,则X、Q的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Y、Z质量增加了,是生成物。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反应后Q的质量为9g,故选项错误;
B、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2g-10g):(21g-9g)=1:6,故选项错误;
C、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15g-1g=14g,而非15g,故选项错误;
D、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设其化学方程式为aX+bQ=cY+dZ,则有,则有,故选项正确。
9.A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6、2,生成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4、1,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H、1个O,故丁的化学式为:H2O。
【详解】
A、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甲醇中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1)×4+(-2)=0,x=-2;水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故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44:6=22:3,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个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详解】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碳酸钙的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O2+Ca(OH)2=CaCO3↓+H2O,故选项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氢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Fe+H2SO4=FeSO4+H2↑,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11.D
【分析】
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燃烧,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是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甲烷与水的质量比为16:(2×18)=4:9,16g甲烷完全燃烧可以生成36g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12.A
【详解】
由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能够可知:每有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即参加反应的氢气、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之比=1:8:9;
A、2g氢气与16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符合比例关系,故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16g氢气与2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不符合比例关系,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12g氢气与6g氧气后应生成18g水,不符合比例关系,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9g氢气与9g氧气反应生成18g水,不符合比例关系,故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A。
13.Cl2
【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钠、氯、氧、氢原子数目分别为2、2、2、2,反应前钠、氯、氧、氢原子数目分别为2、0、2、2,则X的化学式为Cl2。
MgH2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同时释放出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14.
(1)
(2)NO2
(3)分解反应
(4)避光保存
【解析】
(1)
两个硝酸根离子表示为:;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该反应前后银原子个数相等了,反应后还缺少两个氮原子和四个氧原子,所以所以2X中应该含有两个氮原子和四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NO2;
(3)
该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4)
由于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所以要将硝酸银避光保存(或放在棕色的瓶子中、密封避光保存等,表达合理即可)。
15.
(1) 4##四 1
(2) 没有 CO 催化
【分析】
(1)
除钼外图中还有碳元素(碳化钼)、金原子,一氧化碳分子、水分子参加反应,所以除钼外还有金、碳、氧、氢4种元素。单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图中有金、氢气两种单质,金是由原子构成的,只有氢气分子1种单质分子。
(2)
①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没有变化。
②从图中可知,金上吸附的是CO(1个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金原子对CO起催化作用。
③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H2O,反应条件是高效催化体系、120℃,生成物是H2、CO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16.
(1) 离子 O2
(2)2H2+O22H2O
(3) 化合 H、O、H
(4) 负 2H2O2H2↑+O2↑
(5)AC
【解析】
(1)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O2。
(2)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
(3)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2H2+O22H2O,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该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为H、O。
(4)
①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两倍,根据图可知,故A试管中的气体是氢气,故其中A试管应该与电极的负极相连;
②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5)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反应前有氢元素、氧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B、水的蒸发是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反应后有氢元素、氧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D、水的净化只是除去水中的杂质,不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7.
(1) Eu2O3 152.0
(2) 氧元素 分子
(3)
【解析】
(1)
氯化铕中,氯元素化合价是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铕元素的化合价是+3,氧化铕中氧元素化合价是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氧化铕的化学式为Eu2O3;图中152.0表示的是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②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图中通过电解水可以实现b转化,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根据图中给出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依然存在一个N2分子,说明反应前多了一个N2分子,则反应物为N2和H2,生成物为NH3,由此可判断其化学方程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