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住宅和商场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3.如图所示对比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A.氧气 B.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以上都是
4.下列生活经验正确的是
A.晚上回家发现家里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打“110”报警
B.家里冰箱有异味时,可以放一块木炭除臭
C.学校档案室失火后应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炒菜时油锅中着了火,用水浇熄
5.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档案室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
C.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向油锅内浇水
6.下列关于气体的收集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CO2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B.用排水法可以直接收集到纯净且干燥的氢气
C.因为常温时NO和O2反应生成NO2,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
D.因为CO有毒,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7.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8.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9.如图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清除了可燃物
C.降低了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
10.下列对比实验不是以探究燃烧条件为目的的是
A.图1比较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
B.图2比较A、B两处红磷的燃烧情况
C.图3比较滤纸碎片、乒乓球的燃烧情况
D.图4比较火柴燃烧的剧烈程度
11.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A.甲装置中玻璃导管内水柱上升,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
B.乙实验中A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可以说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丙实验中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说明助燃物不仅仅是氧气
D.丁实验中可用硫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12.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2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13.如下图趣味小实验,用力上下振荡锥形瓶,可以看到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该实验直接说明的燃烧需要
A.温度 B.与氧气接触 C.必须用力上下振荡 D.可燃物
14.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现将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入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从实验获得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棉花具有可燃性
B.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
C.Na2O2与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D.棉花燃烧证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二、填空题
15.坩埚钳夹住一团棉花,蘸上酒精后点燃,观察到:________;当酒精快燃尽时.棉花开始燃烧.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_____。
16.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用红磷做“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若红磷的量不足,所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7.(1)用灯帽盖在酒精灯上使火熄灭,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力吹蜡烛的火焰使火熄灭,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点燃两个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大玻璃杯将它们罩起来,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 先熄灭。基于同样的原因,在室内发生火灾时会产生不少有害气体,人应该采取 ___________________ 姿势迅速逃离火灾区域。
18.小明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
(2)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熄灭A处火焰,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某学习小组按照图所示装置去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多次实验,他们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始终未能探究全面,你认为他们不能探究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2)“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0.(1)下图为电解水的实验。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当电源开关闭合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所示的现象与实验事实不相符合,请用笔在乙图中作出修改。
(2)右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图示的现象与实验事实不相符合,火焰出现的地方应该是______(填a、b或c)点,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2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下图是教材中的部分探究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⑴实验A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右边试管收集的气体如何验证?
⑵写出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由实验C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2.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均关闭)。
实验中装置内的药品如下表所示:
注射器 A B
实验1 盐酸 NaHCO3溶液 澄清石灰水
实验2 NaOH溶液 CO2气体 浸没于热水中的白磷(白磷放于有孔塑料片上)
(1)实验1中打开K1,将过量盐酸注入A瓶中,观察到B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打开K2,关闭K1,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2)实验2中,观察到白磷燃烧,其实验操作为________;通过该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是 ______。
23.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下列实验(烧杯中放着一支燃着的蜡烛),打开K。
(1)广口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观察到蜡烛________,说明影响燃烧剧烈程度因素之一是_________。
2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如图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围绕探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答一点)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
(3)请列举出通过破坏该条件达到灭火目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
四、综合应用题
25.生活离不开资源
(一)水的有关知识
下图是水厂利用水库中的水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钠(Na2FeO4)是被科学家们公认为绿色消毒剂。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_____ 。
(2)日常生活中将上面清水池中的水煮沸,可以达到杀菌和 __________ 的效果。
(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__________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由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 ______________ 的物理性质。
(三)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
(1)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______________ 。
(2)实验③和实验④证明燃烧和 ______________ 有关。
(四)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铜和铜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20g固体样品,用图1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至反应完全测定的部分数据如图2所示。
据图解决有关问题:
(1)写出图1中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广口瓶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 ;图1实验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图2中M点表示反应 __________ (填“进行中”或“结束”),图2中16.8克物质是 _______ (填物质名称)
(3)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 __________ 克。
(4)假如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产生的沉淀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C 6.A 7.B 8.D 9.A 10.D 11.D 12.D 13.B 14.B
15.开始时酒精蒸气燃烧,棉花未燃烧 因为水分蒸发带走了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没有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因此开始时,棉花未燃烧;当酒精快燃尽时,温度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棉花开始燃烧
16.温度达到着火点 4P+5O22P2O5 偏小
17.隔绝空气 降低温度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高的火焰 下蹲(或弯腰或匍匐或较低)
18.会聚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盖湿抹布
19.物质具有可燃性 隔绝氧气
20.(1)试管;2H2O2H2↑+O2↑; (2)a;4P+5O22P2O5;
21.(1)探究水的组成;把带火星的木条深入试管,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2)3Fe+2O2Fe3O4
(3)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2.Ca(OH)2 + CO2 === CaCO3↓+ H2O A瓶中液体流入B中,B中浊液变澄清,气球鼓起 将注射器中NaOH溶液注入A瓶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2 需要与氧气接触
23.2H2O2 2H2O + O2↑ 燃烧更旺 氧气浓度
24.减少生成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 燃烧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木材着火用水浇灭(合理即可)
25.+6 软化硬水 ④ 密度比空气大 ②④ O2 CO+CuO加热Cu+CO2 石灰水变浑浊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结束 铜 16 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