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中原农业发达,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各族人民多次起义,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孝文帝决意迁都。这说明迁都的目的是( )
A.巩固政权的统治 B.促进洛阳的繁荣
C.学习先进的文化 D.促进民族的交融
【答案】A
【解析】根据“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可以看出,迁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身的统治 ,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的主旨明显无关,排除。
2.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古诗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含义是山鸡的声声鸣叫和着,家家的阵阵胡乐,好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融洽氛围,A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B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含义是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体现的是民族冲突,C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不能体现民族交融,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体现的是政权分立,“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排除D项。
4.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
A.先秦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南北经济发展”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特点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ABC时期不分南北,没有这些特点,所以答案选择D。
5.“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文信息“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6.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都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98年的北魏是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说汉语、禁胡服、通婚姻、改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所以当时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是错误的,故选B。
7.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 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④东晋统治稳定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淝水之战的战败使前秦的统治迅速走向瓦解,北方重新进入混战状态,①②符合题意;东晋在淝水之战后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相对稳定繁荣,④符合题意。故选C,排除A;南北对峙局面在淝水之战以前就已经形成,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D。
8.为促进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采取了(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长安 B.禁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
C.创立科举任用汉族官员 D.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联姻
【答案】D
【解析】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促进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联姻等。故D正确;迁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故排除A项;任用汉族官员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故排除C项;禁用北方民族语言,有利于学习汉族,故排除B项。故选D。
9.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分析,“云冈石窟”、“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可知这是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和艺术,材料中佛像出现汉族服饰风格说明民族融合,C符合题意。A张骞通西域,西汉时期,与题意不符。B玄奘西行,唐朝时期,与题意不符。D辽宋和战,北宋时期,与题意不符。故选择C项。
10.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说明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顺应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进行改革,他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民族交往,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大力实行汉化政策,改革的措施有改鲜卑姓为汉姓、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②③④正确; 孝文帝迁都洛阳而非北京, ①错误。故选C。
12.“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答案】C
【解析】根据“宜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张该姓氏拓跋为元,即改用汉姓,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汉姓,不是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和与汉人通婚,A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答案】C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C符合题意;游牧民族内迁属于民族融合,不是外来文明。排除A;游牧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
14.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选项D符合题意;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是巨鹿之战,A排除;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排除;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排除。故选D。
15.中国古代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深深烙上了“家天下”的印记,一些史学家把皇姓跟朝代名合二为一,如称唐朝为李唐、宋为赵宋,那么“元魏”是?( )
A.三国时期的魏国 B.元朝 C.战国时的魏国 D.北魏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时,孝文帝进行改革,改用汉姓,皇族改姓元,故北魏就是元魏,故D符合题意;三国时期的魏国是曹魏,故A不符合题意;元朝一般称蒙元,故B不符合题意;战国时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
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
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汉化措施:
①
②
③
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案】(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解析】【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7.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试举三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洛阳。巧妙地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迁都大计。
(2)改汉姓;学汉语。
(3)从服饰、食物、通婚等方面举三个实例即可。
(4)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各民族融合,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5)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所以A城是洛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迁都可以巧妙地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迁都大计。
(2)依据图片信息可知,鲜卑姓改汉姓,“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人学汉语。
(3)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有: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的礼法、穿汉服等。
(4)依据材料信息: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各民族融合,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5)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中原农业发达,需要加强对此地区的控制;各族人民多次起义,为了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孝文帝决意迁都。这说明迁都的目的是( )
A.巩固政权的统治 B.促进洛阳的繁荣
C.学习先进的文化 D.促进民族的交融
2.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古诗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的发展
4.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
A.先秦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6.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都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
7.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 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④东晋统治稳定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为促进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采取了(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长安 B.禁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
C.创立科举任用汉族官员 D.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联姻
9.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10.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11.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4.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中国古代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深深烙上了“家天下”的印记,一些史学家把皇姓跟朝代名合二为一,如称唐朝为李唐、宋为赵宋,那么“元魏”是?( )
A.三国时期的魏国 B.元朝 C.战国时的魏国 D.北魏
二、非选择题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
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
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汉化措施:
①
②
③
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17.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试举三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