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末年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数以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
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根据下列图片所代表的时期和地点,指出黄河流域
A.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一直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C.长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D.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属于黄河流域。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迁到黄河流域。五代十国也是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这说明黄河流域长期以来是我国政治中心。故A正确。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了我国的经济中心,故排除B项。CD项本身说法错误,故排除CD项。故选A。
3.十六国是西晋灭亡之后,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
A.后赵 B.后秦 C.南燕 D.成汉
【答案】D
【解析】十六国是西晋灭亡之后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即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和西南的成汉,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下列哪项不是西晋的主要特点
A.是权臣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B.是短期统一的朝代
C.制定了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D.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西晋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故D符合题意;西晋是权臣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是短期统一的朝代、制定了优待大地主和大贵族的政策,故ABC选项排除。故选D。
5.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前秦
【答案】C
【解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司西晋皇族内部爆发“八王之乱”。
6.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西晋,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7.《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战乱少相对安定
【答案】C
【解析】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ABD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答案】C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C符合题意;游牧民族内迁属于民族融合,不是外来文明。排除A;游牧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
10.标志着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西晋灭吴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蜀 D.西晋迁都长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标志着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故A符合题意;西晋取代曹魏后定都洛阳,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灭蜀,推进了中国的统一进程,故C不符合题意;西晋迁都长安不符合史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答案】B
【解析】根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相对频繁,而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2.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如图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在三国之后建立的统一的政权,选项B符合题意;A为三国时期的魏,排除;与东晋并存的北方政权是十六国,排除C;与北朝并立的政权是南朝,排除D。故选B。
13.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①说法正确;秦朝和西晋都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②说法错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灭亡。西晋建立于266年,316年灭亡。从而得出秦朝、西晋都短暂而亡。③说法正确;秦朝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而西晋则不是。④说法错误;从而得出①③说法正确,②④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正确;故选B。
1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316年,西晋灭亡,它的统一是短暂的,故C符合题意;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东晋政权统一了南方,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魏晋以来,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A.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魏晋以来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2)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答案】(1)秦始皇或赢政;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应该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击退了游牧部落”“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修筑了长城。根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我认识到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根据材料二 “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西汉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结合所学知识,不同民族的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修长城防御匈奴到材料二民族融合,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等。
17.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统一?
材料二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结合材料三分析,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四
(3)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答案】(1)魏国;西晋司马炎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局面: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即可)
【解析】(1)结合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可知,三国中的魏国无论在“户数”、“人口”、“兵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两国,因此三国中魏国有条件完成统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根据材料三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主要的内迁民族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末年
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根据下列图片所代表的时期和地点,指出黄河流域
A.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一直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C.长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D.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
3.十六国是西晋灭亡之后,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
A.后赵 B.后秦 C.南燕 D.成汉
4.下列哪项不是西晋的主要特点
A.是权臣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B.是短期统一的朝代
C.制定了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D.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5.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前秦
6.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7.《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战乱少相对安定
8.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0.标志着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西晋灭吴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蜀 D.西晋迁都长安
1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12.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如图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A.A B.B C.C D.D
13.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15.魏晋以来,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A.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2)观察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17.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统一?
材料二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结合材料三分析,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四
(3)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