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礼和家长特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民事纠纷无需专门民事法规处理,法制建设“重刑轻民”。如《唐律》是唐朝的基本法典,虽蕴含民事法规,但相关条目仍非常有限。由此可见唐朝
A.注重礼乐治国 B.法制建设非常落后 C.儒学尚未复兴 D.社会治理注重习惯
2.据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他任知县的宛平县辖区有8万人,有5官38吏,其中官俸由户部拨发,吏禄不固定,要地方自行解决。沈榜限于地方财政制约,为完成庞杂的公务,不得不大量加征徭役。据学者考证,这一做法在明朝非常普遍。这一现象反映出明代
A.积贫积弱问题非常严重 B.封建经济发展停滞
C.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削弱 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3.《荆楚岁时记》云: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据此可知,社日的民俗功能主要是
A.联谊乡邻 B.颂扬盛世 C.缅怀先祖 D.助危济困
4.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窃盗”等涉及基层民事关系、经济纠纷、风俗教化等乡里社会事务,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这表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是
A.严密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创新性
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宋代以来社会治理示意图。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基层治理体现了“家国一体”
C.宗法制仍沿袭使用 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日益强化
6.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此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①户籍制度 ②选官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文字书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8.族田义庄是属于某一宗族共有的土地,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也兼具慈善性质。材料说明族田义庄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B.确立了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 D.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发展
9.《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该规划表明当时齐国
A.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B.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细致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
10.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11.明太祖下旨:“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户部去教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给与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这圣旨的下达和执行,意在
A.抑制土地兼并 B.加强基层管理 C.适应战争需要 D.维护上层特权
12.北宋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学者吕大钧四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则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内容全面,体系完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方面。据此可知,当时的村规乡约
A.直接来源于程朱理学思想 B.标志宋代基层治理的完善
C.靠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3.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
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 B.统治者重视基层地方治理
C.政令传达得到了法律保障 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
14.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15.两位清朝官员谈到台湾的械斗。能一本说:“两类肇端,每在土沟争水、强割占耕、毫厘口角,致成大祸。”福康安说:“因闽庄、粤庄彼此交错,田业毗连,遂有沟连相争之事。”就两人的说法来看,此类械斗的起因是:
A.利益竞争 B.习惯不同 C.官员放纵 D.语言隔阂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17.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礼和家长特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民事纠纷无需专门民事法规处理,法制建设“重刑轻民”。如《唐律》是唐朝的基本法典,虽蕴含民事法规,但相关条目仍非常有限。由此可见唐朝
A.注重礼乐治国 B.法制建设非常落后 C.儒学尚未复兴 D.社会治理注重习惯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古代礼和家长特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民事纠纷无需专门民事法规处理”说明社会治理并不重视法律而是重视习惯,故D项正确;材料中“礼和家长特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不是说注重礼乐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社会治理以家长特权等处理,并不是说法制建设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复兴,故C项错误。故选D项。
2.据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他任知县的宛平县辖区有8万人,有5官38吏,其中官俸由户部拨发,吏禄不固定,要地方自行解决。沈榜限于地方财政制约,为完成庞杂的公务,不得不大量加征徭役。据学者考证,这一做法在明朝非常普遍。这一现象反映出明代
A.积贫积弱问题非常严重 B.封建经济发展停滞
C.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削弱 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官员为解决地方的吏禄大量加征徭役,让百姓去完成这些事务,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明代政府难以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不能体现出积贫积弱,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封建经济的发展停滞,故排除B;材料只能体现政府难以支撑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不能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故排除D。故选择C。
3.《荆楚岁时记》云: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据此可知,社日的民俗功能主要是
A.联谊乡邻 B.颂扬盛世 C.缅怀先祖 D.助危济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可知社日的民俗功能主要是联谊乡邻,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联谊相邻,并不能说明颂扬盛世,排除B项;材料涉及祭神,并未涉及缅怀先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助危济困,故D项错误。
4.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窃盗”等涉及基层民事关系、经济纠纷、风俗教化等乡里社会事务,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这表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是
A.严密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创新性
【答案】B
【解析】材料“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体现的是明朝时期通过立法规定来保障地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B项正确;材料与严密性、灵活性及创新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
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宋代以来社会治理示意图。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基层治理体现了“家国一体”
C.宗法制仍沿袭使用 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日益强化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宋代以来社会治理方面依赖地方宗族势力,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相结合,说明基层治理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是在汉代,排除A;宗法制沿袭使用不是图示中的主要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对基层治理的特点,排除D。
6.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其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此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①户籍制度 ②选官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文字书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录着户主人家的家庭住址、户主姓名和身份、家中人口及课役标准等情况的“里耶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和文字书写,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与秦朝的选官制度无关,②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7.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这是县以下地方自治的经济基础,也是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所以D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地方制度是完善的,所以A错误;“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不属于“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所以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一直都在加强,所以C错误。
8.族田义庄是属于某一宗族共有的土地,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也兼具慈善性质。材料说明族田义庄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B.确立了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 D.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族田义庄……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可知,族田义庄兼有社会保障制度和慈善双重性质,这有利于维护宗族的稳定,进而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宗族内部的经济救助,与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无关,故A项错误;族田义庄只是针对同一宗族内的族人进行帮助,并非社会保障体系,故B项错误;族田义庄有利于封建农耕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9.《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该规划表明当时齐国
A.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B.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细致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
【答案】D
【解析】管仲将民户划分为士农工商和军人,这显然是按照职业划分,说明当时的齐国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D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当时齐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排除A;题干中不仅仅涉及工商,还涉及士、农,排除B;工商之乡和职业的工商臣民存在,意味着当时并非是严格的重农抑商,排除C。
10.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官僚士人、佛道人员以及工商业者,涉及当时城市中的主要人群,这说明宋代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倡导儒家仁义思想的官僚士人,B项片面解读材料;材料没有关于官方救助体制的信息,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材料虽然涉及官僚士人和佛道人员,但这一现象和三教合一无关,D项错误。
11.明太祖下旨:“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户部去教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给与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这圣旨的下达和执行,意在
A.抑制土地兼并 B.加强基层管理 C.适应战争需要 D.维护上层特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命户部清查户口,详细掌握百姓情况,颁发户帖,褒扬配合的百姓,严惩作假者和相关官吏,意在强化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加强基层管理,B项正确;明初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严重,A项错误;适应战争需要与不配合政府的百姓被罚从军不符,C项错误;清查全国户口与维护上层特权无关,D项错误。
12.北宋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学者吕大钧四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则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内容全面,体系完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方面。据此可知,当时的村规乡约
A.直接来源于程朱理学思想 B.标志宋代基层治理的完善
C.靠道德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内容可以看出,村规乡约的主要强调儒家的道德才教化,C项正确;直接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不能成为标志,排除B;村规乡约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排除D。
13.明洪武三十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
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 B.统治者重视基层地方治理
C.政令传达得到了法律保障 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可知,统治者重视基层地方治理,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普通民众的自主性、政令传达等问题,故排除AC;《教民榜文》的颁布不能表明明朝法律发展到了完备阶段,故排除D。
14.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C
【解析】根据“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可得出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的方式,故C项正确;ABD都不属于其共同的作用,排除。
15.两位清朝官员谈到台湾的械斗。能一本说:“两类肇端,每在土沟争水、强割占耕、毫厘口角,致成大祸。”福康安说:“因闽庄、粤庄彼此交错,田业毗连,遂有沟连相争之事。”就两人的说法来看,此类械斗的起因是:
A.利益竞争 B.习惯不同 C.官员放纵 D.语言隔阂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二者都认为因为耕地问题而导致械斗,说明的械斗的起因是利益竞争,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解析】(1)内容:根据“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2)原因:根据“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17.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
【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3)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基层管理)。
【解析】(1)特点:根据“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得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根据该乡约的内容可知注重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出现的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和理学的形成;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等因素有关。
(2)要求:根据“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得出孝义仁爱;根据“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得出清廉立身(清廉勤政);根据“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得出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3)根据“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得出古代的家规乡约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