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16:42: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从租庸调法可以看出,唐朝课税的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身。“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好,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这说明唐朝当时
A.人民负担沉重 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土地兼并严重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2.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一位官员在清理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黄册时,发现其中的户口资料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这说明明朝
A.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 B.官方数据也需要鉴别
C.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D.缺乏系统的户口管理
3.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有偿性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4.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 )
A.征调徭役 B.征收纺织品 C.征收粮食 D.上缴棉布
5.南京国民政府在1943年和1946年几次重新修订了“所得税法”和“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特别是1946年对个人所得税的修订中,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这表明
A.政府税收更注重实效性 B.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特点
C.个人征税内容更加广泛 D.调节征税标准增加了收入
6.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银饼左下侧有一圆形补疤,可能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后留下的遗痕。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国家治理规范有序
C.经济逐步重心南移 D.赋役征银成为常态
7.以下图片所示信息表明我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 B.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赋役征发由田地转向财产 D.征税项目日趋简化
8.元代匠户世袭为官府工作,实际上是官奴隶。明朝匠户虽仍不自由,但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材料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现象有
①一条鞭法的实施②工匠赋役负担沉重 ③户籍管理逐渐放松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这
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 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
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 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
10.宋宁宗嘉定十七年,有臣僚在上言中指出,浙江湖州乌青镇的商铺为了逃避商税,在镇外数里设置仓库,收购和储存外地客商运来之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B.政府城镇管理的失控
C.政府重视商税的征收 D.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 B.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D.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12.《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医移退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
D.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13.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く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 D.税制改革待深化
14.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1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即派人前往江浙和闽粤,察看沿海情况,以定可否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取消禁海令,第二年(1685年)于广州、漳州(厦门)宁波和镇江的云台山四处分别设置了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在行政上,各海关属户部管理,海关监督直接向户部和皇帝负责。《粤海关志》上说:“天下海关,在福建者辖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1845-1850),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进口的美国商船由93只下降到70只。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材料三 在接管旧海关的基础上,1949年12月政务院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1950年1月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同年12月又发布《关于设立海关的原则和调整全国海关机构的指示》。1951年11月,政府取消了各地口岸私营的(包括外国人办的)公证及检验机构,由国家商检及公证机构统一负责对外贸易的公证及检验。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设置海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广州海关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我国加强海关管理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没有国家税收观念,贵族、富商向英王缴纳包税。“光荣革命”后,议会确立了征税权,并委任中央专门机构集中征税。1690年,议会通过法案,将政府收入分为王室正常岁入和议会特别拨款两部分。这一时期,关税和消费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的来源。1694年,英国成立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发行国债以筹措战争经费。1866年,议会制定《国库与审计部法》,规定所有政府部门财政都要接受议会审计。面对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1909年,向富人开征土地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以扶助贫者的“人民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政府因此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中。1912年,英国建立了预算委员会,监督议会投权赋税的使用情况。
——摘编自膝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了“公和区别对待,紫简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私营、个体经济子以限制。1994年,为道应新体制,新一轮税制改革全面实施: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主,建立了相对规范化的流转税制格局;取消接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实行一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了资源税征收,开征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交易中的过高利润进行适当调节;还新设了遗产税和证券交易税。一些原有税种也得到调整与合并,如取消集市交易税,将盐税并入资源税,将屠宰税等征收权下放给省级政府。新调整的农业特产农业税适当降低了部分产品的税率,明确了减免税,规定了扣缴义务人等。
——摘编自曹饮白《判若两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税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税制改革的共通之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从租庸调法可以看出,唐朝课税的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身。“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好,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这说明唐朝当时
A.人民负担沉重 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土地兼并严重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租庸调法以人口为课税的依据,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说明唐朝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租庸调制的特点,不能体现人民负担沉重和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C项;唐朝当时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这不利于社会群体间流动性的增强,排除B项。故选D项。
2.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一位官员在清理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黄册时,发现其中的户口资料预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这说明明朝
A.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 B.官方数据也需要鉴别
C.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D.缺乏系统的户口管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手的档案资料虽然可信度较高,但仍需要仔细鉴别,故B项正确;明后期虽然确实陷人严重的财政困难,但,材料不能体现这一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中黄册中的户口资料预造到崇祯二十四年,而实际上此时明朝早已灭亡,这荒谬的预造行为不能说明其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户口资料涉及造假,不能说明明代缺乏系统的户口管理,而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项。
3.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有偿性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汉代的税收主要是征钱,为了得到“钱”就迫使人们更多的从事商品交易,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唯一标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是在体现税收的特点,排除B项;汉代没有建立市场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4.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 )
A.征调徭役 B.征收纺织品 C.征收粮食 D.上缴棉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中的“调”指的是征收纺织品,因此B项正确,ACD项排除。故选B项。
5.南京国民政府在1943年和1946年几次重新修订了“所得税法”和“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特别是1946年对个人所得税的修订中,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这表明
A.政府税收更注重实效性 B.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特点
C.个人征税内容更加广泛 D.调节征税标准增加了收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可知,政府的个人所得税开始显现出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端倪,开始运用免征税和累进税率调节收入分配,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政府税收实效性的问题,只是征税范围的变化,排除A项;C项未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的本质,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修订所得税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6.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银饼左下侧有一圆形补疤,可能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后留下的遗痕。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国家治理规范有序
C.经济逐步重心南移 D.赋役征银成为常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怀集庸调”银饼有具体的用途、铸造者等详细信息,这可知中央政府控制力强大,国家治理规范有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赋役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逐步重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赋役征银成为常态,排除D项。
7.以下图片所示信息表明我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 B.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赋役征发由田地转向财产 D.征税项目日趋简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A项正确;当时农民的赋役负担并未减轻,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赋税征收由人身为主转向土地为主,C项排除;古代社会的征税种类繁多,D项排除。故选A。
8.元代匠户世袭为官府工作,实际上是官奴隶。明朝匠户虽仍不自由,但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材料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现象有
①一条鞭法的实施②工匠赋役负担沉重 ③户籍管理逐渐放松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等信息可知,结合所学克制,明代实行赋役合并折银征收、纳银代役、征银雇役等办法,这些属于一条鞭法的内容;根据材料“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可知,明朝放松了户籍管理,尤其是对匠户的管理;由此可见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反映了明朝匠户可以纳银代役,并未反映徭役繁多沉重,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官府以银雇役,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所以④错误,故排除D。
9.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这
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 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
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 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
【答案】A
【解析】题干所示为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东晋实行送兵制,北齐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与官吏,这实际上是对私人依附人口的认可,故A项正确。B项中“消除了”既不符合题千主旨,也不符合史实;C、D项和题干主旨不符。
10.宋宁宗嘉定十七年,有臣僚在上言中指出,浙江湖州乌青镇的商铺为了逃避商税,在镇外数里设置仓库,收购和储存外地客商运来之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B.政府城镇管理的失控
C.政府重视商税的征收 D.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当时乌青镇存在比较严重的逃税现象,引起了官方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能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一些情况,但涉及的是工商业市镇,而非城市,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城镇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南方经济的整体状况,排除D项。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 B.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D.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其中北魏统治者对“男子、妇女、奴婢、耕牛及特殊群体”授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并非是为了赢得门阀士族的支持,B排除;均田制并非是平均分配土地,D排除。故选C。
12.《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医移退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增加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
D.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答案】A
【解析】“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A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缴纳赋税的经济负担,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一条鞭法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转变,排除D项。
13.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く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 D.税制改革待深化
【答案】D
【解析】考查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法定上税率是统一的,但外资企业亭受了税收优惠,我国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实际上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亟待深化,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故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故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4.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随着普通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政府又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表明我国的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B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排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个税改革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并不能说明贫富差距的拉大,D项错误。
1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只有超过5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项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即派人前往江浙和闽粤,察看沿海情况,以定可否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取消禁海令,第二年(1685年)于广州、漳州(厦门)宁波和镇江的云台山四处分别设置了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在行政上,各海关属户部管理,海关监督直接向户部和皇帝负责。《粤海关志》上说:“天下海关,在福建者辖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1845-1850),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进口的美国商船由93只下降到70只。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材料三 在接管旧海关的基础上,1949年12月政务院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1950年1月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同年12月又发布《关于设立海关的原则和调整全国海关机构的指示》。1951年11月,政府取消了各地口岸私营的(包括外国人办的)公证及检验机构,由国家商检及公证机构统一负责对外贸易的公证及检验。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设置海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广州海关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我国加强海关管理的意义。
【答案】(1)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海禁政策松弛,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强化。
(2)变化:鸦片战争前广州海关地位最为重要;鸦片战争后广州海关地位下降。
原因: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海关主权沦丧:五口通商,外贸重心逐步由广州北移上海:ア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不断下降。
(3)意义:改造了旧海关,确立了海关工作的基本政策,有利于新的海关体系的建立:维护了海关事业的自主权,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第(1)问抓住“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即派人前往江浙和闽粤,察看沿海情况,以定可否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取消禁海令,第二年(1685年)于广州、州(厦门)宇波和镇江的云台山四处分别设置了、国、浙、江四个海关”在行政上,各海关属户部管理,海关监督直接向户部和皇帝负责”,归纳作答;
第(2)问”“变化”抓住“天下海关,在福建者害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结合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状况,概括作答;“原因”结合清朝前期广州一口通商、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五口通商以及广州对外贸易状况等,分析作答。
第(3)问抓住“在接管旧海关的基础上,1949年12月政务院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1950年1月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同年12月又发布《关于设立海关的原则和调整全国海关机构的指示”“1951年11月,政府取消了各地口岸私营的(包括外国人办的)公证及检验机构,由国家商检及公证机构统一负对外贸易的公证及检验”,据此分析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没有国家税收观念,贵族、富商向英王缴纳包税。“光荣革命”后,议会确立了征税权,并委任中央专门机构集中征税。1690年,议会通过法案,将政府收入分为王室正常岁入和议会特别拨款两部分。这一时期,关税和消费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的来源。1694年,英国成立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发行国债以筹措战争经费。1866年,议会制定《国库与审计部法》,规定所有政府部门财政都要接受议会审计。面对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1909年,向富人开征土地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以扶助贫者的“人民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政府因此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中。1912年,英国建立了预算委员会,监督议会投权赋税的使用情况。
——摘编自膝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了“公和区别对待,紫简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私营、个体经济子以限制。1994年,为道应新体制,新一轮税制改革全面实施: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主,建立了相对规范化的流转税制格局;取消接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实行一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了资源税征收,开征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交易中的过高利润进行适当调节;还新设了遗产税和证券交易税。一些原有税种也得到调整与合并,如取消集市交易税,将盐税并入资源税,将屠宰税等征收权下放给省级政府。新调整的农业特产农业税适当降低了部分产品的税率,明确了减免税,规定了扣缴义务人等。
——摘编自曹饮白《判若两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税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税制改革的共通之处。
【答案】(1)英国:由议会主导;征税权与执行权分离;具有法律保障;税种日詮多元;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进行审计和监督。中国:统一公私、内外税法;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合理分权。
(2)共通之处: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努力推动税负公平;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
【解析】(1)特点:英国:根据材料“议会确立了征税权,并委任中央专门机构集中征税”可归纳出由议会主导、征税权与执行权分离;根据材料“议会制定《国库与审计部法》”可归纳出具有法律保障、进行审计和监督;根据材料“1909年,向富人开征土地税、遗产税等”可归纳出税种日益多元;根据材料“政府因此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中”可归纳出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国:根据材料“取消接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实行一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可归纳出统一公私、内外税法;根据材料“一些原有税种也得到调整与合并”可归纳出简化税制;根据材料“新调整的农业特产农业税适当降低了部分产品的税率”可归纳出公平税负;根据材料“将屠宰税等征收权下放给省级政府”可归纳出合理分权。
(2)共同: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其共同之处主要有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努力推动税负公平;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