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16:42: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1953—1955年合计 其中★
沿海 内地
工业 100 44.7 55.3
地质勘探 100 22.5 76.2
交通运输 100 29.(12分)3 52.1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 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答案】A
【解析】通过表格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沿海和内地进行投资,说明我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力图扭转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A项正确;表格没有进行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对比,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表格没有涉及民族地区,排除C项;通过表格可知,内地的投资比重大于沿海,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力图扭转工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而不是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排除D项。故选A项。
2.“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可得出与民族问题有关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A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项是政党制度,排除AB项;基层村民选举制度主要涉及的基层,排除D项。故选C项。
3.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计划时期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翻译的书籍多翻译自俄文,说明此阶段学习的对象是俄国;根据从事研究的人员的比例可知此时重视工程技术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效仿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洋务运动时期学习的是西方英法等国家的科学技术,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期学习的是日本,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致力于思想解放,而非致力于工程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4.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
A.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 B.反映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过渡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信息,可看出新中国外交由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的过渡,B项正确;由题干中“‘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正体现出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在内向性的特点,排除A项;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是在日内瓦会议后,排除C项;“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正体现出新中国外交政策没有坚持传统外交的连续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变革,即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B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兴起于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排除CD项。故选B项。
6.下列各项最早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自治,D项正确;A、B、C与题干中“最早”的限定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7.以下是中国历史上曾使用或仍在使用的国旗,按照其起用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A.②①④③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①②③④分别是清政府、国民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旗帜,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其中心议题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促成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C.制定国民经济恢复方针 D.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答案】D
【解析】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工作,所以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在1954年,排除A项;政协的职能之一是促进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但这不是第一届政协的中心议题,排除B项;制定国民经济恢复方针,不是政协的职能,也非其第一届的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9.《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基本方针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因此材料信息是对另起炉灶的描述,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首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排除B项;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C项;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说法不属于我国的外交基本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0.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到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保家卫国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D.粉碎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答案】D
【解析】粉碎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错误,符合题意;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A项正确,不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B、C两项正确,不合题意。
11.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不包括参会亚非国家
A.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C.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D.反对殖民主义、增进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
【答案】A
【解析】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相同,A项符合题意;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具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同时这些国家都有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增进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有学者这样评价某部法律:“它的制定及实施标志着旧中国宪政运动的终结和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开端。它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文献,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宪政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这部法律
A.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B.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施
C.提出“依法治国”方针 D.规定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是对《共同纲领》的评价,这部法律规定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D项正确;A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关,排除A项;《共同纲领》与保障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B项;十五大初次提出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排除C项。故选D项。
13.1958年,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A.文化大革命爆发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中共八大召开 D.“一五”计划制定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其特征是之一是浮夸风,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B项正确;文革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排除A项;中共八大发生于1956年,排除C项;一五计划于1957年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A
【解析】“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说明是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这一事件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标志,故A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材料中“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的信息,排除B项;美国是以联合国的名义介入朝鲜战争,因此C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不符合材料中“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的含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5.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代的是( )
A.“一边倒”、“抗美援朝”、“援越抗美”
B.“百花齐放”、“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C.“红卫兵”、“斗资批修”、“工农兵学员”
D.“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教兴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斗资批修”是“文化大革命”打着的旗号,是反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意思;“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招收的大学生;由此可知,C项正确;“一边倒”、“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的口号,排除A项;“百花齐放”提出于1956年,“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1953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排除B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教兴国”均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可知,该会议指的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可知,这次会议应是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故B项正确。
17.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和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有关,D项正确;此时中国经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遭受巨大挫折,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联合国受到美苏等大国控制。
18.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城市人口净减少3788万,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现象。这一现象源于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民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结果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为了减轻城市人口压力,所以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C项正确;国家城镇化战略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逆城市化”现象不能体现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9.历史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恰如其分,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全面建设的十年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期间成就辉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图1“公私合营”反映的是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此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图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图3“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反映的是1959年9月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油的情况,这是全面建设时期的重要成就。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应是“全面建设的十年”,B项正确;过渡时期为1949-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为1956-196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指工业化的内容,还包括生产关系变革等其他领域的成就,排除C项;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而1959年9月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油,排除D项。故选B项。
20.邓小平说:“1975年经济整顿虽然时间短暂,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4504亿元,比1974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5.1%,农业总产值增长4.6%"。属于1975年经济增长原因的是
A.坚持完全平均主义原则 B.以铁路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C.逐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75年经济整顿虽然时间短暂,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974年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1975年正值“文革”时期,经济被严重破坏,这一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坚持完全平均主义原则,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逐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针对三年经济困难,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经济恢复发展,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1.1957-1965年,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经历了被关闭,然后重新启动的曲折历程。这一时期农村集市的重新启动主要是由于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农业生产全面停滞
C.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7年后由于左倾错误我国国民经济遭遇严重挫折和困难,为了克服这一错误,我国提出了八字调整方针,对经济进行调整,由此农村集市得以重新启动,故选A;“全面停滞”的说法显然过于绝对,排除B;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就已经完成,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D。
22.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提出,在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草案
A.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基础 B.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出现
C.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D.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溢
【答案】C
【解析】材料“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体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为了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采取的措施,C正确;当时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公有制经济,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于1958年,B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纠正左倾错误,D排除。故选C。
23.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试耕图》。该作品
A.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 B.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C.表达了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期待 D.表达了农民分到土地的喜悦之情
【答案】A
【解析】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施“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着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据“《试耕图》”可得出其展现出人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热情欢迎,积极性高,说明此时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故选A项;材料中的是写实的风格,与文人事强调写意不符合,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期待,排除C;材料与“分到土地”没有关系,排除D。
24.1960年7~8月.中共中央在北藏河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举措。这些举措的实质是
A.改变了中共八大的决策 B.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推动城镇地区就业形势的好转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共中央在北藏河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举措。”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央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调整方针,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B项正确;改变的说法错误,只是调整,排除A;C项只是影响,不是实质,排除C;D项不是实质,排除D。
25.下图所示是中国现代画家关山月创作于1958年的《武钢工地》。该画意在表达
A.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B.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C.国民经济恢复以期实现 D.“大跃进"忽视经济规律
【答案】A
【解析】由《武钢工地》信息可知,武汉钢铁公司的工地热火朝天,工人积极性极高,这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故A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经实现,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大跃进"忽视经济规律,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1月20日,身为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荣毅仁和盛丕华一起,代表全市私营工商业者向当时上海市副市长曹获秋提交了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申请书。
材料二 从中国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荣毅仁提交申请书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一年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答案】(1)原因: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有利于企业发展;②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及经济体制将要确立。
变化:①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②我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战略:一五计划中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素: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②新中国初期工业落后,重工业薄弱;③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之中,发展国防工业的需要;④资本、资源严重缺乏的客观现实。
【解析】(1)原因:由材料“1956年”“代表全市私营工商业者”“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正进行三大改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有利于企业发展;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及经济体制将要确立。
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战略:由材料“从中国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策略是“一五计划”中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素:由材料“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得出,资本、资源严重缺乏的客观现实;由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我国受到苏联影响较大,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深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新中国建国初期,工业落后,重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初,新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之中,有发展国防工业的迫切需要。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材料二 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加以好好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心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
——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政策?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
【答案】(1)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外交政策。针对问题: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影响: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针对问题: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的问题。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徐,或修改,或重订”可判断出针对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实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在此基础上理解影响。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判断出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是针对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的问题。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28.(10分)从“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材料一 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答案】(1)现象:国家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
【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可知,国家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保障。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警钟:根据材料“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可知,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
29.(16分)经济活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材料四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材料五 第一组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中期的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在“总路线”指导下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进行了重大活动,实质上犯了什么错误?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5)材料五中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答案】(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2)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变化: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4)活动: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错误:“左”倾错误。解决问题:党和国家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特点:从材料中的“牛郎织女”可得出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2)变化:根据“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3不能出口”可得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原因: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变化:从材料中的场景可得出这是三大改造的内容,因此可得出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4)活动:根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得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错误:“左”倾错误。解决问题:根据所学要得出党和国家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从材料内容可得出,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1953—1955年合计 其中★
沿海 内地
工业 100 44.7 55.3
地质勘探 100 22.5 76.2
交通运输 100 29.(12分)3 52.1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 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2.“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3.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计划时期
4.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
A.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 B.反映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过渡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5.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6.下列各项最早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7.以下是中国历史上曾使用或仍在使用的国旗,按照其起用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A.②①④③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其中心议题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促成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C.制定国民经济恢复方针 D.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9.《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基本方针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10.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到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保家卫国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D.粉碎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11.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不包括参会亚非国家
A.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C.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D.反对殖民主义、增进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
12.有学者这样评价某部法律:“它的制定及实施标志着旧中国宪政运动的终结和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开端。它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文献,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宪政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这部法律
A.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B.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施
C.提出“依法治国”方针 D.规定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13.1958年,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A.文化大革命爆发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中共八大召开 D.“一五”计划制定
14.“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5.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代的是( )
A.“一边倒”、“抗美援朝”、“援越抗美”
B.“百花齐放”、“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C.“红卫兵”、“斗资批修”、“工农兵学员”
D.“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教兴国”
16.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可知,该会议指的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大
17.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18.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城市人口净减少3788万,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现象。这一现象源于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民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19.历史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恰如其分,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全面建设的十年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期间成就辉煌
20.邓小平说:“1975年经济整顿虽然时间短暂,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4504亿元,比1974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5.1%,农业总产值增长4.6%"。属于1975年经济增长原因的是
A.坚持完全平均主义原则 B.以铁路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C.逐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1.1957-1965年,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经历了被关闭,然后重新启动的曲折历程。这一时期农村集市的重新启动主要是由于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农业生产全面停滞
C.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22.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提出,在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草案
A.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基础 B.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出现
C.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D.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溢
23.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试耕图》。该作品
A.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 B.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C.表达了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期待 D.表达了农民分到土地的喜悦之情
24.1960年7~8月.中共中央在北藏河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举措。这些举措的实质是
A.改变了中共八大的决策 B.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推动城镇地区就业形势的好转
25.下图所示是中国现代画家关山月创作于1958年的《武钢工地》。该画意在表达
A.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B.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C.国民经济恢复以期实现 D.“大跃进"忽视经济规律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1月20日,身为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荣毅仁和盛丕华一起,代表全市私营工商业者向当时上海市副市长曹获秋提交了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申请书。
材料二 从中国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荣毅仁提交申请书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一年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材料二 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加以好好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心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
——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政策?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
28.(10分)从“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材料一 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29.(16分)经济活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材料四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材料五 第一组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中期的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在“总路线”指导下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进行了重大活动,实质上犯了什么错误?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5)材料五中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