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53年华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幅版刻画《把青春献给祖国》,刻面了两位严冬中在野外作业的女地质勘探队员。据此可知( )
A.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逐步展开 B.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C.国家工业落后状况得到了改变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局面未改变
2.1960年,安徽省公布“评工记分、包工包产”的方案后,南新庄群众纷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扩种瓜菜,以弥补口粮之不足,家家赶修厕所,大搞积肥,户筹划养猪,添置农具,农村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材料反映( )
A.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探索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D.城乡经济差异有了显著改善
3.195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如图所示漫面“河南省日产生铁18694吨”,由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人民公社体制迅速发展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某一运动建立起的组织“实际上是利用行政权力,在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平均色彩、军事共产主义色彩和超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色彩的联合体。”这一运动是( )
A.土地改革 B.“银元之战”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
5.陈云在1962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调整计划,实质上是要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上。”他同时提出,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要痛痛快快地下来”。这些主张( )
A.冲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正确分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C.指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D.扭转了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6.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①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②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③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④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① B.② C.③ D.④
7.历史上曾经先后有40多个国家,3 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去河北徐水县“取经学习”。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曾派记者前去看个究竟。他听了记者的汇报后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苏联是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评价的是中国( )
A. 社会主义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农业集体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8.1962-1963年,全国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小商小贩的发展比较稳定。到1964年底,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这表明当时( )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
C. 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 D. 为调整经济放宽相关政策
9.20世纪60年代,河南红旗渠工程开工后,林具全具50万人口中,先后参加工程建设的达到30万。整个修渠工程队不计报酬,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由此可知,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包括( )
A.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B. 依靠群众,互助友爱
C. 自力更生,协调攻关 D. 立足自身,敢于创新
10.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强调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的重要因素,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判断( )
A.推动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B.为中共八大召开创造了条件
C.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 D.推动了文学艺术春天的到来
11.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 “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 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12.1953年,外贸部提出“凡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商品,保证国内供应是需要的,……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来以供应出口;凡对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商品,应积极组织出口;有些商品更可适当节减国内市场需要,以满足出口需要。” 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 打破西方的孤立封锁 B. 积极支援社会主义国家
C. 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 D. 为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13.某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据此可知( )
A. 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B.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
14.长沙的国家粮食市场于1958年2月关闭,1962年8月逐步恢复,1963年7月暂停开放,1964年1月再度开放,“文化大革命”后又相继关闭。成都的国家粮食市场在1957年关闭后,也曾于1962年、1963年和1965年一度开放,“文化大革命”间彻底关闭。据此可知( )
A. 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B. 政府在计划与市场关系方面的曲折探索
C. 国家在固定的时间开放粮食市场 D. 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15.1957-1960年中国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该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刺激 B. 国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
C. 对当时国情缺乏理性认识 D. 长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末期,秦蜀守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考虑这项工程所要发挥的功能依次是防洪、航运和灌溉。创建期的都江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相影响的水利系统。两宋时期,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个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而且都江堰还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地方上则设置各级官员共同负责灌区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岁修活动。成熟期的都江堰内江灌区共分出4条干渠,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
——摘编自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材料二:“大跃进”后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经10年奋战,于1969年7月完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加上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长约1500公里;10年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尽管林州人民为此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自90年代以来,出现水源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但运行30年间,解决了全县严重干旱的问题;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摘编自李克军《如何评价“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都江堰建设为例,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旗渠的修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53年华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幅版刻画《把青春献给祖国》,刻面了两位严冬中在野外作业的女地质勘探队员。据此可知( )
A.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逐步展开 B.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C.国家工业落后状况得到了改变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局面未改变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版刻画《把青春献给祖国》反映了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逐步展开,故A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B不符合题意;C项,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家工业落后状况得到了改变,C不符合题意;D项,新中国妇女地位大大提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题干“1953年华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幅版刻画《把青春献给祖国》,刻画了两位严冬中在野外作业的女地质勘探队员”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本题掌握一五计划的进程及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2.1960年,安徽省公布“评工记分、包工包产”的方案后,南新庄群众纷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扩种瓜菜,以弥补口粮之不足,家家赶修厕所,大搞积肥,户筹划养猪,添置农具,农村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材料反映( )
A.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探索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D.城乡经济差异有了显著改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南新庄群众纷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扩种瓜菜,以弥补口粮之不足,家家赶修厕所,大搞积肥,户户筹划养猪,添置农具,农村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可得出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探索,A项符合题意;B项是在1978年后,B不符合题意;C项当时还是在计划体制之下,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没有城乡的对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国民经济的调整,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60年”“南新庄群众纷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扩种瓜菜,以弥补口粮之不足,家家赶修厕所,大搞积肥,户户筹划养猪,添置农具”。
3.195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如图所示漫面“河南省日产生铁18694吨”,由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人民公社体制迅速发展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58年”和“工人老大哥,我们是来支援你们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故B符合题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不能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诊断是改革开放后的提出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左倾思想,“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
4.某一运动建立起的组织“实际上是利用行政权力,在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平均色彩、军事共产主义色彩和超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色彩的联合体。”这一运动是( )
A.土地改革 B.“银元之战”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利用行政命令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调整,其间建立的人民公社,是平均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和超社会发展阶段的联合体,C项正确;选项A,土地改革运动仅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并未建立带有军事共产主义色彩等特点的社会组织,A项错误;选项B,为稳定市场进行的“银元之战”与建立超社会发展阶段的组织无关,B项错误;选项D,追求“高指标”的大跃进运动与材料描述内容不符,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信息“带有浓厚的平均色彩、军事共产主义色彩和超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色彩的联合体”,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陈云在1962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调整计划,实质上是要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上。”他同时提出,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要痛痛快快地下来”。这些主张( )
A.冲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正确分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C.指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D.扭转了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答案】 C
【解析】针对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陈云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实际上成为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指导方针,成为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决策最重要的思考依据,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故C正确。 材料只是陈云针对当时的经济困难实事求是地提出化解图难的一些思想和主张A项夸大了其思想主张的影响,故排除A。 1956年中共八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陈云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主要是针对三年经济困难局面,故排除B项。 陈云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中共中央在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但没有根本扭转,导致其继续发展终至酿成十年动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情况。依据材料“现在的计划,实质上是要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6.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①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②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③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④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依据表格内容可知, ② 中社会主义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经济、建设,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掌握中共十二大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历史上曾经先后有40多个国家,3 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去河北徐水县“取经学习”。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曾派记者前去看个究竟。他听了记者的汇报后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苏联是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评价的是中国( )
A. 社会主义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农业集体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结合五六十年代相关史实可知,他评价的是中国当时的人民公社化运动,D正确;ABC与“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不相符;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大腿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1962-1963年,全国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小商小贩的发展比较稳定。到1964年底,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这表明当时( )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
C. 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 D. 为调整经济放宽相关政策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可知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结合1964年的时间信息得出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故选D项;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60年代中国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1965年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才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60年,中共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9.20世纪60年代,河南红旗渠工程开工后,林具全具50万人口中,先后参加工程建设的达到30万。整个修渠工程队不计报酬,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由此可知,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包括( )
A.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B. 依靠群众,互助友爱
C. 自力更生,协调攻关 D. 立足自身,敢于创新
【答案】 A
【解析】根据“林县全县50万人口中,先后参加工程建设的达到30万。整个修渠工程队不计报酬,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可得出,全县都积极参与建设,体现出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A项正确; 材料与互助互爱的主旨无关,排除B; “协调攻关”不能体现,排除C; 材料中的精神不属于创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林县全县50万人口中,先后参加工程建设的达到30万。整个修渠工程队不计报酬,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强调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的重要因素,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判断( )
A.推动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B.为中共八大召开创造了条件
C.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 D.推动了文学艺术春天的到来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1956年准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材料中的知识分子会议认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有利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并为社会建设服务,C正确;1956年“一五计划” 准备结束,排除A;B与题意无关,排除;推动文学艺术春天到来的是”双百方针“,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核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并考核分析材料、迁移知识的能力。
11.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 “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 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答案】 D
【解析】材料“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体现的是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探索,D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4年,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提出的,C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考生可结合材料“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12.1953年,外贸部提出“凡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商品,保证国内供应是需要的,……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来以供应出口;凡对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商品,应积极组织出口;有些商品更可适当节减国内市场需要,以满足出口需要。” 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 打破西方的孤立封锁 B. 积极支援社会主义国家
C. 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 D. 为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答案】 D
【解析】据所学知识,我国于1953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题干“凡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商品,保证国内供应是需要的,……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来以供应出口;凡对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商品,应积极组织出口;有些商品更可适当节减国内市场需要,以满足出口需要。”反映了我国通过出口创汇,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故D选项符合题意;A项建国后第一年,我国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打破了西方的鼓励封锁,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题干中没有明确指出出口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农业合作化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内容,与题干无关,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凡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商品,保证国内供应是需要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某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据此可知( )
A. 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B.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日报》即社会舆论强调“革命的干劲”工农业生产再三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等反映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A项正确;选项B,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与发动群众运动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数量和速度不符,B项错误;选项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不再强调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C项错误;选项D,追求工农业生产的指标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不符,D项错误;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跃进,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
14.长沙的国家粮食市场于1958年2月关闭,1962年8月逐步恢复,1963年7月暂停开放,1964年1月再度开放,“文化大革命”后又相继关闭。成都的国家粮食市场在1957年关闭后,也曾于1962年、1963年和1965年一度开放,“文化大革命”间彻底关闭。据此可知( )
A. 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B. 政府在计划与市场关系方面的曲折探索
C. 国家在固定的时间开放粮食市场 D. 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答案】 B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主导时代下,中国粮食市场的开放、关闭的变化,这是国家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对市场与计划关系的艰辛探索,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A项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两个城市国家粮食市场开放时间并不一致,C项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农业的进步与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5.1957-1960年中国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该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刺激 B. 国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
C. 对当时国情缺乏理性认识 D. 长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图示反映了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比例出现了失调。这与中共中央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分析不当密切相关,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导致“大跃进”运动开展的原因,而非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B项“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极大地挫伤了民众生产的积极性,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实践,掌握历史教训和过程。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末期,秦蜀守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考虑这项工程所要发挥的功能依次是防洪、航运和灌溉。创建期的都江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相影响的水利系统。两宋时期,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个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而且都江堰还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地方上则设置各级官员共同负责灌区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岁修活动。成熟期的都江堰内江灌区共分出4条干渠,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
——摘编自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材料二:“大跃进”后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经10年奋战,于1969年7月完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加上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长约1500公里;10年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尽管林州人民为此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自90年代以来,出现水源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但运行30年间,解决了全县严重干旱的问题;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摘编自李克军《如何评价“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都江堰建设为例,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旗渠的修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 (1)政府重视水利的建设;重视水利设施综合效益的开发;重视建立水利设施的监管体系。
(2)背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农村水利设施的陈旧落后。影响: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当时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引领效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解析】(1)特点:从材料一中的“……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代表中央政府监督……”一处可以得出:政府重视水利的建设;从材料中的“……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一处得出:重视水利设施综合效益的开发;从材料中的“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得出:重视建立水利设施的监管体系。
(2)第一小问背景可从材料二中的““大跃进”……1960年2月开始修建”一处得出: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从材料中的“出现水源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得出:农村水利设施的陈旧落后;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中的背景,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需要和社会环境去概括,例如: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当时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引领效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该题是相对主观试题,回答时要紧扣材料显示的信息,从背景中的条件艰苦可以得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材料中的“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得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
故答案为:(1)政府重视水利的建设;重视水利设施综合效益的开发;重视建立水利设施的监管体系。
(2)背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农村水利设施的陈旧落后。影响: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当时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引领效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水利建设,注重考查材料信息的分层总结归纳能力,同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尤其是红旗渠建设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 (1)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没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4)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解析】(1)根据"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出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结合所学得出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根据材料判断是没有。原因: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根据材料的时间结台所学可得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4)根据所学可得出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故答案为:(1) 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 没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4) 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