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今年 3 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最能体现该讲话主旨的制度是( )
A.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人民当家做主,B 正确;A 属于政党政治,排除;C 针对的是港澳台地区,排除;D 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排除。故选 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2.彼此竞争、互相倾轧是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政党关系的突出特点,而在一党制国家,执政党对待其他政党往往采取禁止或者限制其发展的政策。针对两者弊端,新中国开创了新型的政党制度,它主要“新”在政党之间的关系是( )
A.平等竞争 B.共存和监督 C.轮流执政 D.政治联盟
【答案】 B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职能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各政党是共存与监督的关系,故正确答案是 B 项;其他三个选项都与史实不相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解读材料。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
3.“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制定出来的一部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指导了民主革命开展 D.引领了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制定出来的一部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 A;1949 年颁布《共同纲领》,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B;1949 年颁布的《共同纲领》,是我国的建国纲领,当时民主革命基本结束,排除 C;1953 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D。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部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4.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准确的是( )
A.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B.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国家
C.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D.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外交政策偏向意识形态,不结盟政策体现了全方位的外交格局,淡化意识形态色彩,D选项符合题意。 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表述不准确,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具体体现,A选项排除。 中国的外交范围由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到亚非拉国家再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 单边外交指的是一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单独行事、不与他国合作的理念和做法。与此相对应,多边外交则指一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强调与他国合作、采取共同行动的理念和做法,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说法明显错误,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为基础题,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下表是 1952 年底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在农村推行“速成识字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这反映了当时( )
美帝 阶级 农民 出身 群众 贫农
95% 100% 92% 99% 95% 85%
A.举国倾力抗美援朝 B.社会各阶层消除对立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D.准备进行民主选举
【答案】 C
【解析】扫盲运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即将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阶级成分、出身在农村成为热词,出现频率较高,这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C正确; 美帝出现的频率较低,排除A; B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中并未涉及民主选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进行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六月十日的一个明朗的下午,山东省昆嵛县七里乡第三选区——夼北村的人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被认为是‘光荣证’的盖有红印的选民证,走出家 门,匆匆地朝着一个方向——挂着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像的地方聚齐。”该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体现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解析】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与材料中“1953年6月”“第三选区”“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被认为是‘光荣证’的盖有红印的选民证”相符,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是1954年9月,与材料中“1953年6月”不符,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与材料中“第三选区”“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被认为是‘光荣证’的盖有红印的选民证”不符,排除C项;该报道未涉及法制化,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解读材料。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7.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中共中央要求地方各级党组织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克服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作用。这反映了“三反”运动( )
A.促进了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B.“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指导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D.奠定了“中特理论”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三反”运动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促进了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故选A项;“以阶级斗争为纲”指的是1957年至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提出的政治路线,时间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是全国人民积极支持,各行各业大力支援的结果,并非“三反”运动推动的,排除C项;“中特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基础并非“三反”运动奠定的,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8.下图是我国1949-1977年粮食产量增长率示意图,第二波增长高峰(1954-1955年)的出现是由于( )
A.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符合农村实际 B.国民经济恢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
C.土地改革的开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公有化程度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1955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关,A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B排除;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C排除;公有化程度提高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 , 解答时学生要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认真分析材料中的数据进行作答。
9.如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标志(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B是1960年开始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基本完成,排除;C不是经济变化方面的内容,排除;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21世纪,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影响。从材料的时间及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
10.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可以看出该宣言尊重新兴国家独立地位,故C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年,故B项错误。 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考查万隆宣言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的分析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大问题的能力。
11.下表为 “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贸易银行物资储备 文化教育卫生 城市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12分)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 4.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A.制定了统筹兼顾的经济发展方针 B.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初步建立 D.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都有投资,但由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工业方面投资较多,体现了当时制定了统筹兼顾的经济发展方针,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C项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材料中不能体现,C不符合题意;D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初步建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结合选项内容逐项分析即可。
12.“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在推进上述问题的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C.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D.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内容,推进这一问题的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的是1980年8月30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故B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于1982年11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召开于1984年5月,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表2为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阶级成分表(部分)
阶级 土地革命前(1935年1月) 土地革命后(1939年12月)
数目 百分比(%) 数目 百分比(%)
贫民 204 63.6 136 42.3
中农 50 15.6 123 38.3
富农 16 5.0 22 7.0
地主 12 3.7 0 0
表2
据此可知( )
A.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被消灭 B. 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建设
C. 解放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D. “双减双交”成效十分显著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看出,图表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抗战时期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仍很落后,A项不符合题意;B项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是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后,B不符合题意;C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贫民比重的下降、中农、富农的增多是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结果,也反映了边区政府是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C项是符合题意;D项材料反映的是边区政府而非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到抗战时期中共的农村土地政策影响,主要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联系中共土地政策进行判断。
14.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
A. 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 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C.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D. 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怪现象,一些地区经济严重困难,粮食供给得不到保障,一些地区猪肉积压,这反映了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项符合题意;A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经济中的问题,而非经济良性发展,城镇职工生活并未达到富足水准,A、C项不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D项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并未得到解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民生轮船公司原名“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6年9月民生公司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完成改造的方式是( )
A. 实行公私合营的模式 B. 国家直接没收的政策
C. 建立生产合作社的途径 D. 走集体化道路的方式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是“完成改造的方式”。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三大改造,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二 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重点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答案】 (1)工作重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基础;“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的影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趋势:三类企业的产值都在增长,但所占比重私营企业上升,国有企业下降。
原因: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可得出,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一“……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得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的影响、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2)根据材料二可知,从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均在增长,但从所占比重看,私营企业在上升,国有企业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原因。
故答案为:
(1)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基础;“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的影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趋势:三类企业的产值都在增长,但所占比重私营企业上升,国有企业下降。
原因: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点睛】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一问结合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重点、原因和意义分析;第二问结合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和原因概括。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方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永禄的日记所蕴含的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农民的生活日记 农民是改革的主体,更是改革的亲历者,其生活日记是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 可用于研究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对农民生活的改善 日记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改革,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侯永禄报名入社并参与建社工作 可用于研究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队评价分牲口、农具等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改革
【解析】材料信息来自农民的日记,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达60年,是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手史料。据材料“(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可拿来研究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据材料“(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可拿来研究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材料“(1982年7月19日)上午……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生可结合材料中侯永禄的日记所蕴含的史料价值进行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今年 3 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最能体现该讲话主旨的制度是( )
A.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彼此竞争、互相倾轧是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政党关系的突出特点,而在一党制国家,执政党对待其他政党往往采取禁止或者限制其发展的政策。针对两者弊端,新中国开创了新型的政党制度,它主要“新”在政党之间的关系是( )
A.平等竞争 B.共存和监督 C.轮流执政 D.政治联盟
3.“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制定出来的一部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指导了民主革命开展 D.引领了社会主义改造
4.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准确的是( )
A.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B.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国家
C.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D.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5.下表是 1952 年底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在农村推行“速成识字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这反映了当时( )
美帝 阶级 农民 出身 群众 贫农
95% 100% 92% 99% 95% 85%
A.举国倾力抗美援朝 B.社会各阶层消除对立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D.准备进行民主选举
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六月十日的一个明朗的下午,山东省昆嵛县七里乡第三选区——夼北村的人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被认为是‘光荣证’的盖有红印的选民证,走出家 门,匆匆地朝着一个方向——挂着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像的地方聚齐。”该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体现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7.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中共中央要求地方各级党组织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克服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作用。这反映了“三反”运动( )
A.促进了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B.“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指导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D.奠定了“中特理论”的基础
8.下图是我国1949-1977年粮食产量增长率示意图,第二波增长高峰(1954-1955年)的出现是由于( )
A.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符合农村实际 B.国民经济恢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
C.土地改革的开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公有化程度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
9.如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标志(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10.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11.下表为 “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贸易银行物资储备 文化教育卫生 城市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12分)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 4.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A.制定了统筹兼顾的经济发展方针 B.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初步建立 D.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
12.“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在推进上述问题的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C.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D.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13.表2为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阶级成分表(部分)
阶级 土地革命前(1935年1月) 土地革命后(1939年12月)
数目 百分比(%) 数目 百分比(%)
贫民 204 63.6 136 42.3
中农 50 15.6 123 38.3
富农 16 5.0 22 7.0
地主 12 3.7 0 0
表2
据此可知( )
A.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被消灭 B. 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建设
C. 解放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D. “双减双交”成效十分显著
14.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
A. 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 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C.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D. 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5.民生轮船公司原名“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6年9月民生公司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完成改造的方式是( )
A. 实行公私合营的模式 B. 国家直接没收的政策
C. 建立生产合作社的途径 D. 走集体化道路的方式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二 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重点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方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永禄的日记所蕴含的史料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