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能力提升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中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毛泽东谈论的是(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中共七大 D.南京解放
2.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如此描述;“5 亿困顿疲惫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文说明当时( )
A.战略进攻已经开始 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南京国民政府的倒台
3.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4.“蒋介石,善欺骗,重庆摆下鸿门宴,三次电邀毛泽东, 。”横线上应该填写的是
A.一心一意谋发展 B.假戏真做为内战
C.真心真意谋和平 D.两党合作共为民
5.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B.“驱除耻虏,恢复中华”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6.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渡江战役、《南京条约》 B.淮海战役、《马关条约》
C.平津战役、《辛丑条约》 D.辽沈战役、《辛丑条约》
7.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好时机,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这些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就不顾舆论谴责,大肆进攻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其爆发的标志是( )
A.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下列关于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C.这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D.按农村人口,不分男女老幼,以家庭为单位分配承包土地
9.毛泽东说:“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延安仍要回到人民手中。……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在毛泽东此军事思想指导下,不久人民解放军 (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进攻 B.开始战略决战
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开始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10.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国民党一大 D.政治协商会议
11.毛泽东的诗词像浪花一样时时以最近切的距离随社会革命的波涛而跳跃.同时又像一面中国革命史的镜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下列诗词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是( )
A.“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D.“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英勇投身于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中。下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争中,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辽沈战役胜利 ②百团大战 ③南昌起义 ④平型关大捷 ⑤南京解放
A.①⑤③②④ B.②③⑤①④ C.③④②①⑤ D.③⑤②④①
13.在东北战场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长春守敌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材料表明( )
A.三大战役都是以人民军队的胜利结束
B.三大战役中国国民党都采取了正确的决策
C.三大战役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
D.三大战役的胜利主要是由于决策者的正确指导
14.“仗有很多种打法,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能体现这一观点(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15.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是( )
A.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B.毛泽东、周恩来率领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
C.东北解放军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
D.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16.“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是由毛泽东来完成的。1947年的土地改革,使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次改革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资政新篇》 D.《土地改革法》
17.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古都,基于她的伟大和不朽,为人类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于留存于世是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8.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这封信最有可能写于哪一年?( )
A.1949年 B.1948年 C.1947年 D.1946年
19.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指出:“……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面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放。”蒋介石则称,此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重庆《大公报》有这么一则社评:“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很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则社评所指的“大喜事”
A.为培养中国军事人才提供保障 B.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条件
C.为抗战后和平建国带来了希望 D.为打败国民党军队指明了方向
21.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46年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 B.实现耕者有其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C.此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D.土地改革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2.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说明
A.人民群众支前踊跃 B.解放军装备落后 C.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 D.解放军作战勇敢
23.被称为电视版《建国大业》的30集连续剧《中国1945—重庆风云》已于2011年年初拍摄完成,该剧将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剧播出。通过观看电影,我们会了解到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意图是。
A.顺从民意,争取和平 B.屈从国际压力、停止内战
C.设鸿门宴,借机诱捕 D.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24.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共中央及时、果断的战略决策 ②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③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④西方国家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重庆谈判 ③渡江作战 ④转战陕北
A.②④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 国共合作: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丰碑意义的大日子,因为这一天开始两岸全面实现直接“三通”,即直接通邮、直接通航、直接通商。
材料一:改组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材料二: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材料三: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三封电报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材料四:
(1)材料一的事件意味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任务是?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的主要任务是?
(3)材料三的重庆谈判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和平,此后爆发了决定中国人民命运同时也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战争,这场内战的名称是什么?
(4)国共之间如果有第三次合作,那么你认为这次合作最重大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材料三:1947—1949年是中国革命战争发生急剧变化的三年,是中国人民取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辉煌战果的三年。
(1)材料一中的“后方挖蒋根”是指什么?其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
(2)请你列举“1947—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辉煌战果”
(3)结合材料与史实,你认为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电文节录(1945.8.20)
材料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如果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材料三: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谈论重庆谈判时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要和平、要团结的谣言。他们连发三封电报经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准备。一切条件都由我们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坚持这个协定,要国民党兑现,继续争取和平。”
——毛泽东
(1)蒋介石先后三次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2)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3)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因为全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周恩来说收获是什么?
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与人民解放军力量对比变化情况如下表:
1946年7月 1947年6月 1948年8月
国民党 430万 373万 365万
共产党 120万 195万 280万
材料二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三 蒋介石走投无路,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作为缓兵之计。4月,国共代表在北平谈判,双方议定了一个以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国民党政府最后却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这样,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完全被揭穿了。
材料四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1)材料一反映了国共两党军队力量怎样的变化情况?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向哪个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又指的是什么?
(3)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做出战略决战决策,先后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4)材料四中的这段命令是在哪一年由谁下达的?
(5)下达该命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6)此命令下达后,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怎样的军事行动?这场军事行动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945年10月,毛泽东……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可知,毛泽东谈论的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们面前表现了和平的诚意,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C项中共七大发生在1945年4月,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发生在1949年4月,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排除。故选B。
2.C
【解析】依据题干的“解放战争后期,5 亿困顿疲惫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的平津战役,和平解放了北平。北平的解放,意味着三大战役取得胜利,故C符合题意;战略进攻已经开始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A;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前,排除B;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倒台,排除D。故选C。
3.B
【解析】根据“1945年”和材料内容可知这次会谈应该是重庆谈判,所以这次会客是在重庆,故选B;ACD与重庆谈判的地点不符,排除。
4.B
【解析】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强烈反对内战,而蒋介石既定内战政策,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于1945年3月,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等人参加了重庆谈判。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人民,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可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要和平,争民主”。选项D符合题意;“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与北伐战争相关,A排除;“驱除耻虏,恢复中华”与辛亥革命相关,B排除;“还我河山,守土抗战”与抗日战争相关,C排除。故选D。
6.C
【解析】1948年9月-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中,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而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界是在《辛丑条约》之中,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东郊民巷无关,而渡江战役与解放北平无关,排除ABD。
7.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6年6月22日,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了《双十协定》,国民党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C项符合题意;“内战”爆发指的是战争爆发,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不代表军事行动,A项不合题意;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属于重点进攻。B项不合题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C。
8.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故ABC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分配承包土地,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9.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开始战略决战,是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选项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是是三大战役的胜利;选项D开始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0.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B项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C项召开的时间是1924年;D项召开的时间是1946年,材料内容符合政治协商会议,故选D。
11.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你选出反映新民主主义胜利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始的标志,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A错误,此时处于秋收起义;B错误,此时处于红军长征;C错误,此时处于渡江战役;D正确,此时新中国成立了。选项中的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2.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战役胜利是在1948年11月;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南京解放是在1949年4月23日。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④②①⑤,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
13.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要攻击目标。”“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平津战场上,……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由此分析可知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提出作战目标,确定了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D项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4.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主动撤离延安,吸引国民党大量兵力于西北,采取巧妙的周旋、在运动中既歼灭了敌人,又减轻了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使之争取到时间,寻找战机,继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同时实行新式整军,胜利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给各解放区提供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各解放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全国提前解放奠定了基础。这一战略符合题干中的观点。故选A。
1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的重点进攻中,排除;C项是属于国共两党的主力决战(三大战役中),排除;D项指的是渡江战役,其结果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排除。故选A。
16.B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B选项符合题意;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A选项不符合题意;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C选项不符合题意;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C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共同发动平津战役,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C选项符合题意;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A选项不符合题意;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B选项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平津战役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8.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平津战役有直接关系。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9.C
【解析】根据“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面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符合题意;材料反应的战役是淮海战役,不是辽沈战役,A不符合题意;平津战役解放的是华北全境,与题干不符,B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与题干不符,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毛泽东、重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则社评所指的“大喜事”是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进行重庆谈判,这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抗战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1947年,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A
【解析】依据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广大人民要求和平,对国民政府有政治压力。蒋介石希望通过谈判为掩护,取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所以蒋介石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其真实意图是争取时间,部署内战,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4.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的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在物资、人力、精神等方面支持前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作战方针政策;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国民党政府腐败、失去民心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排除含有④的BCD选项,解放军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2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①淮海战役发生在1949年11月到1949年1月;②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8月到1945年10月;③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④转战陕北发生在1947年。综上所述,可知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②④①③,故选A。
【点睛】对历史事件时间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教材中淮海战役、重庆谈判、渡江作战、转战陕北的时间来来解答此题。
26.(12分)(1)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2)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3)人民解放战争。
(4)维护民族团结。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作用的理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也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结合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促进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共从全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故其任务是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3)结合所学可知,重庆谈判是蒋介石为“假和平,真内战”争取时间、骗取舆论的幌子,在1946年蒋介石向中共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爆发。
(4)在当今形势下,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回顾历史,分裂是不能持久的,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每个炎黄子孙都要以维护国家统一为自己的责任,故如果国共两党有第三次合作,其最重大的主题应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27.(12分)(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法律文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2)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3)得民心者得天下;马列主义的思想方针引领;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腐败无能(酌情给分)。
【解析】(1)依据题干“解放战争时期……拔掉老祸根”。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法律文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解放军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发动,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1947—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辉煌战果”是: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马列主义的思想方针引领;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腐败无能。
28.(12分)(1)理由:“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目的: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上舆论上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于中国共产党。
(2)国共两党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赢得了民心。
【解析】(1)依据题干“大战方告结束……共定大计。”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蒋介石先后三次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的理由是:“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依据题干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我们更有文章好做。”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真实目的: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上舆论上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于中国共产党。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3)依据题干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周恩来说收获是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赢得了民心。
29.(14分)(1)国民党军队数量不断减少,人民解放军数量不断增加;中原解放区。
(2)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进军的命令。
(5)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完全被揭穿。
(6)等待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了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国民党军队数量不断减少,人民解放军数量不断增加;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标志内战开始。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指的是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又指的是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做出战略决战决策,先后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三大战役。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
(5)依据材料信息“蒋介石走投无路,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作为缓兵之计。4月,国共代表在北平谈判,双方议定了一个以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国民党政府最后却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可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完全被揭穿。
(6)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等待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渡江战役,攻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