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 题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教学目标】 运用图文资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能从特点及利用方式上区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并能说明原因。 运用图文资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我国保障资源供给的措施及生活中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树立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他们中的大部分勤于思考身边的问题和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已经对自然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 八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仍然较弱,而且对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认识不够充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当、保护不力,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借助希沃系列软件强大的交互功能,竭力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通过一系列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活动(趣味游戏、列表比较 等)引导学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以及分析归纳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从而践行节约和保护
(
1
)
自然资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升地理 核心素养和地理实践力。
六、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希沃白板软件等“希沃三剑客”、《自主学习任务单》、音视 频和图文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技术应用和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引入新课 感知目标 播放视频《自然不需要人类》,悬疑设问主题。 呈现目标与解读。 观赏视频, 思考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 激活课堂, 培养情趣。 (插入音视频、 思维导图等)
活动一: 自然资源的概念 1.超级分类:下列 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1.要求学生完成 《自主学习任务单》(下同), 并随机抽取一位学生,做“超级分类游戏”。初步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它的三层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 认识自然资源。
新课环节 学习任务一 了 解 什 么 是 自 然资源, 能 够 根 据 自 然 资 源 的 基 本 特 征 , 举 例 说 出 可 再 生 资 源 和 非 可 再 生 资 源 的区别。 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以下生活用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知识拓展:台风、闪电是不是自然资 源? 2.通过对身边的自然资源认识, 明确自然资源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超级分类”; 触发动画;班级 优化大师等。)
活动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1.读图思考:这些自然资源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 进行分类吗? 1.学生明确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拍照展示、分享交流、升华认知。 (遮罩、蒙层; “趣味分类”; 插入表格、音频; 计时器、“拍照 上传”等。)
2.展示表格、完成 《自主学习任务 单》,区分可再生 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解读课本图3.1-3.2. 2.学生完成表格, 老师抽取 4 组中最好的同学进行 拍照上传、展示 交流、解读评价。
(
新课环节
活动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3.完成课本 P62~
63 的活动题 1-2。
3.学生完成活动题。
过渡
承转过渡
辩一辩:
正方观点:
我国地大物博;
反方观点:
我国地大物薄。
1
、
2
组和
3
、
4
组学生密切合作开展辩论活动。
,
自然过渡, 引出下文。
学 习
任务二
对比我
国主要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
活动三:
自然资源 的基本特
征
1.知识配对:了解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 居世界的位次,明 确我国自然资源的 优势——总量丰富、
种类齐全。
学生做“知识配对”和“选词填空”游戏,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了解国情现状、
感悟升华认知。
(
“知识配对”
“ 选 词 填 空 ”
等)
2
.选词填空:通过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劣
势——人均不足、
)
、
量 , 理 解 我 国 自 然 资 源 总 量 丰富, 人 均 不 足 的 国 情现状, 树 立 节 约 和 保 护 自 然 资 源 的 行 为 意 识。 相对短缺。
3.启发思考:我国资源丰富,又为什么会出现人均不足? 4.分组讨论:保障自然资源供给的途径。 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总结归纳。 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保障资源供给的重要性。 (图片隐藏、拖拽 ; 触 发 动 画等)
承转过渡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 不足,作为中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思考抢答 亲身感受, 自然过渡。
活动四: 自然资源的利用保 护 守护我们共同的绿水青ft:播放习主席讲话的一段视频——绿水青ft就是金ft银ft。 节约资源,我们要行动:小组讨论如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3.2020 年 4 月 22 学生小组合作, 积极思考有关问题,感悟树立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感悟深化认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插入图片、视频和动画;笔圈
日是第 51 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 画功能等)
总结环节 畅谈收获 联系国情:“绿水青ft 就是金ft 银ft。”树立因地制 宜、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以及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踊跃发言, 提炼升华。 归纳总结, 形成知链。 (思维导图功能)
练习环节 能力提升 练习 1.呈现练习:知识配对和选词填空。2.布置作业。 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利用班级优化 及时反馈、实践 运用、共同进步。 (“知识配对”、“判断对错”和
大师总结表扬本节课表现优异的学生。) “趣味选择”等课堂活动。)
八、教学流程图与板书设计
九、教学评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7 小题, 共 14 分)
“珍爱地球,从我做起”,回答 1-2 题。
下列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的是( )
A.太阳能 B.铁矿 C.森林 D.水2.下图行为不符合“绿色生活方式”的是( )
A. B. C. D.
在江苏盐城的沿海滩涂有我国最大“风光渔”一体化电站,几百台大型风车迎着 海风旋转;风车下成片的蓝紫色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电池板下,是数千亩的鱼塘, 鱼虾嬉游其间,实现了能源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回答 3-5 题。
3.“风光渔”电站( )
A.主要生产化石能源 B. 利 用 可 再 生 资 源 发 电
C.不受天气变化影响 D.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发电
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有利于太阳能发电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风光渔”一体化电站有利于( )
① 提高土地利用率②减轻大气污染③增加水产养殖收入④减少当地用电需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7 年 5 月 10 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开采可燃冰。可燃冰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冻土是
(
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中,可燃冰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污染远小于煤、石油、天然气,且能量高中国国土资源部将可燃冰列为新的一种矿产资源。下图是我国南海示意图,据此回答6-7 题。
6.
对可燃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储量大,能量高
B.
可
燃
冰
开
发
技
术
要
求
高
C.可燃冰是新型清洁能源
D.可燃冰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7.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1 小题, 共 16 分)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针对这个说法.光明学校地理活动小组同
学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活动。下面就是他们的调查报告,请你帮助他们分析一下吧。首
先,他们上网找了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然后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几个生活小区。
(1)调查结果一:看看我们身边的垃圾都有什么。
。
垃圾
尘土、树叶
厨余垃圾
纸张
木材
玻璃
塑料
旧衣物
金属
所占比重%
7
63
11
1
2
13
2
问题 1:人类生活涉及的自然资源种类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2)调查结果二:怎么处理身边的垃圾?
地理小组的同学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光明小区和紫金小区,下面是同学们拍的照片。
)
问题 2:你能看出问题最有可能出现在哪里吗?
调查结果三:垃圾去哪儿了?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万式包括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根据 2003 年 12 月
份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介绍,这三种垃圾处理方式所占比重分别为 89.6%、58%和 46%。
问题 3:你认为填埋和焚烧的方法有什么弊端?
地理小组的同学在这次实践活动后准备在学校以及他们各自所在的社区发起一项公益活动—跳蚤市场活动。
问题 4:对于如何处理身边的垃圾,你还有哪些其他建议和方法?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之处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这节课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希沃系列软件在地里课堂教学中的恰当使用,让学生 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内容呈现方式,促进了学 生合作探究学习,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促进了课堂教学灵动而高效。
借力希沃系列软件,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趣味(超级)分类、选词填空、知识配对、分组竞争、判断对错、趣味选择等课堂活动游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展示、联想记忆和分析问题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之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内驱力,有效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促进了地理核心素养和地里实践力的提升,体现了“一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分析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时出现了一点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通过读图析图、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学生读析图能力较差,所以需要改进之处是课前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搜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漫画、宣传画等,在组内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和归纳总结,进而锻炼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