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课题 《变形记》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 □年级:六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版 □所属章节:第一单元习作《变形记》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扩充学生想象思维,明确习作主题。 以习作例文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指导学生写清楚“变形”后的变化。 通过质疑、比较、分析和总结,指导学生将变形后的经历写具体。 学会根据他人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2.写出自己变形后的变化和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写出自己变形后的变化和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过程 联系旧知,链接新课 齐天大圣孙悟空会七十二变,非常神奇。如果你们也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们最想变成什么呢? 你们既可以变成某一种物,如动物、植物、物件。或某种自然现象如风、雨、雪等。也可以变成某一个人,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如警察、医生、老师、爸爸妈妈,也可以是故事中虚构的人如哈利波特、小王子,还可以是神话传说中某个具有超能力的或未知领域的人,当然你还有其他的想象也可以。 同学们,你最想变成什么?写在你的作文稿纸上吧! 感受“变形”,总结写法。 我想,同学们现在一定迫不及待想要变形了,但是,我们该如何变形呢?变形可不是简单地写“我变成了一朵云”或“我变成了一盏灯”,你得让别人相信,你是真的变形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例子,这是作家郭枫写的《草虫的村落》,在文中,作者变成了一只甲虫,让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一句里开始相信作者已经变形了? 出示: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郭枫《草虫的村落》 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是这一句“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作者眼前的空间从小变大了,原本矮小细密的草茎变成茂盛的森林。这是由于作者变成了甲虫,所以作者眼睛所看到环境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你们也可以通过写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周围的环境的变化,告诉别人,你已经变形了。同学们,如果你是这只甲虫,你看到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请按下暂停键,说一说吧。 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学会使用这种方法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例子,这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读一读,你又是从哪一句开始相信主人公已经变形了呢? 出示: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 我想同学们一定找到了这里“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这里写的都是主人公自身特点的变化,如外形变了、动作变了、心理也产生了变化。 所以,要想让别人知道你已经变形了,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描写周围环境的变化,二是描写自身特点的变化,当然,你也可以结合两种一起写一写。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拿出纸笔,用刚学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的“变形”吧,大概写三四行就可以了,写完之后,可以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你已经成功变形了。 出示: 尝试运用你们刚才发现的方法写“变形”部分。 方法一:周围环境的变化 方法二:自身特点的变化(生活习惯、外形、动作、心理等。) 学习例文,指导“记”的方法。 不知道同学们都写出变化了吗?我想大家的变形一定都非常有趣。 同学们变形之后,你们会有又有怎样精彩、有趣的经历呢?同学们,请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变形后,我们可以记录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我们再来看看《花之歌》吧。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出示: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变成花后,在原野上摇曳,在清风中呼吸,饮朝露、听鸟鸣,婆娑起舞。作者做了很多让人开心的、惊喜的事情。同学们,你们也可以写自己变形后,有哪些令人惊喜的经历,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单纯的“惊喜”并不能一直吸引读者,有时,我们的经历还需要一点“波折”,甚至“一波三折”,使得文章更加吸引读者。 以下一段例文是一位同学创作的变形计中所经历的惊险故事,(教师读)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章出现了一些问题,太简短了,描述不够详细,没有达到单元导读的要求。同学们,你们可以给他提提建议吗?文章可以增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说一说吧! 出示: 我从洞穴里爬出来,正准备与同伴出去寻找食物,突然发现我被笼罩在一大片阴影之下。我抬头一看,不得了了!一只巨大的脚正朝我们踩下来,我和同伴迅速地散开,才逃过一劫。 同学们一定提出了非常多有意义的建议,这位同学也吸纳了一些意见,对文章进行了修改,我们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吧。 我从洞穴里爬出来,正准备与同伴出去寻找食物,周围突然起了一次天崩地裂的震动,整个的丘陵夹着巨石轰然滚落。草茎组成的森林也仿佛刮过了一阵狂风,东倒西歪,一片哀嚎。突然发现我被笼罩在一大片阴影之下,我抬头一看,不得了了!一只巨大的脚正朝我们踩下来,“快!散开!”我大声尖叫着,同时缩起身子,迅速地往光亮的地方滚去,很快,我们也随着周围的一切陷落了。平坦的土地因为这巨大的灾难,猛然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巨坑,我们不由自主的被这巨大的力量带动的气流托举起来,很久才重重地摔到坑底。我们惊魂未定,彼此看着对方,还好,没缺胳膊也没少腿。可怕的震动过去了,看看周围,已经是一片狼藉,我们不得不在巨坑中寻找出路,准备沿着巨坑的边缘爬回森林中去...... 同学们,改完之后的文章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他增加了哪些内容,增加的内容又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比较一下,说一说吧。 文章是不是更加惊险刺激了?因为文章增加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详细地表达了自己所见所闻,写清楚了遇险的过程以及的应对方法,这些描写使文章更有画面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作者还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感受,让人感同身受。 同学们,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你学会了什么创编《变形记》的方妙招呢? 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妙招”,将变形后的“记”写得详细具体。 妙招一:遇到的惊喜 妙招二:经历的波折 妙招三:要有画面感 妙招四:有真切感受 四、动笔习作,学会修改 同学们,学会之后,让我们拿起纸笔,写一写吧。我们可以用这些课本中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也可以学习这些取题方法,自拟题目。将刚才写的片段补充为完整的作文,写完之后,拿给家人或同学看一看,根据评价的建议进行修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