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同步练习能力提升九年级化学上册(科粤版2012)
练习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第二次测定时Y已完全反应 B.若X为氧气,则Y发生氧化反应
C.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Z与Q质量之比为11:9
2.小湘同学在学完《自然界的水》后,就一些疑间请教了四位同学,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一同学:硬水通过煮沸或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软水,硬水加热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
B.小立同学:过滤的速度慢是因为玻璃棒伸到了漏斗的底部,导致堵塞滤纸
C.小信同学:电解水的实验中,在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D.小牛同学:水通电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
3.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测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2 32
一段时间后质量/g x 26 22 12
A.丙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X的值为13
C.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4 D.该反应可用甲+乙→丁表示
4.如图为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在此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A.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氢分子和氢原子 D.氧分子和氧原子
5.下列图像反映的相关变化错误的是
A.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用相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C.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6.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C.该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7.由下列实验及现象可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结论
A 探究石蜡的元素组成 烧杯内壁产生水雾 石蜡燃烧生成H2O,因此石蜡中有H、O元素
B 证明石灰石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二氧化碳生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发了化学反应
C 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珠江水 珠江水变澄清透明 简易净水器以除去水的钙镁化物,得到纯净水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烧杯中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 装置气密性好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10.质量为2.6g的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1.8g水,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
11.密闭容器中有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 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8.0 16.8 3.4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1.4 10 X 2.0
A.该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比是 57:50 B.x=3.4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丁一定是催化剂
12.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蜡烛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的运动
D.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不同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如表是两种家用清洁剂的功能和有效成分,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剂 洁厕灵 漂白水
功能 清除污垢,除异味 漂除衣物污渍
有效成分 HC1 NaClO
(1)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洁厕灵”清洁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洁厕灵”与“漂白水”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其有效成分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人认为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你认同吗?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
14.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分析
(1)从原子、分子观点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从原子、分子观点来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_______,_____重新组合转变成_______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2)化学反应的五个不变: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___不变
②元素的________不变
③原子的种类不变
④原子的数目不变
⑤原子的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的两个一定改变:
①宏观:物质的_______一定改变
②微观:________的种类一定改变
(4)化学反应中可能的改变:_______可能改变。
15.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电解水时,将_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电源的B为______(正/负)极。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可以用______检验。
(3)若正极产生了10mL气体,则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______mL。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4)图中所示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
(5)分析上述微观示意图,从化学变化角度你能获得的信息有;微观方面:______。
16.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
(1)A中集气瓶底留有少量水的原因是_______;
(2)B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C中反应后天平是否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该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____(填“是”或“否”),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原因_____。
A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倾倒二氧化碳
C.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7.今将9.6g某种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水的质量为10.8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2g。
(1)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
(2)计算该9.6g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最简整数比,写出过程)。
(3)试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以碳元素,氢元素,其他元素的顺序写出最简式)。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则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68g-4g=64g;Y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则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则生成Z的质量为48.4g-4.4g=44g;Q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则生成Q的质量为39.6g-3.6g=36g;
【详解】
A、由图可知,第二次测定时Y的质量为0,则Y已完全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X与Y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Z和Q,若X为氧气,则Y发生氧化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生成物有两种物质,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Z与Q质量之比为(48.4g-4.4g):(39.6g-3.6g)=44g:36g=11:9,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B
【详解】
A、硬水通过煮沸或蒸馏的方法可以将熟知的部分或全部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难溶性固体从水中沉降下来,得到软水,硬水加热过程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难溶性固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过滤的速度慢是因为浊液中的难溶性固体颗粒堵塞滤纸上的滤孔,导致过滤速率减慢,选项错误;
C、电解水的实验中,在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选项正确;
D、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通电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也为1:8,选项正确,故选B。
3.D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乙物质增加25g是生成物,丁物质减少20g是反应物,即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小于生成的生成物总质量,故甲一定是反应物,且其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20g=5g,所以反应后甲的质量为18g-5g=13g。
【详解】
A、丙物质质量未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x的值为13,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5g:20g=1:4,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可用甲+丁→乙表示,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故答案选择:B。
5.D
【详解】
A、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正确;
B、用相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本实验中是加快),但是不改变生成物质量,并且都需要加热一段时间后才会分解生成氧气,正确;
C、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结束后二氧化碳质量不再改变,正确;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生成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反应后固体质量不为零,错误。
故选D。
6.B
【详解】
A、由图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在该反应中,氢元素和氧元素均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符合题意;
C、由图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
A、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产生水雾,说明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即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说明含有氧元素,此选项错误;
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即石灰石与稀盐酸发了化学反应,此选项正确;
C、珠江水通过自制净水器,珠江水变澄清透明,简易净水器可除去难溶于水的较大颗粒固体物质,得到的水中仍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此选项错误;
D、向试管中加入水至长颈漏斗的末端在液面以下,然后用手紧握住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此选项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不符合题意;
B、用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外焰部分炭化最严重,说明蜡烛外焰温度最高,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散逸到了空气中,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
A、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也带电但不是离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0.A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碳元素的质量为:,氢元素的质量为: ,因为0.2g+2.4g=2.6g,故该物质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详解】
A、由分析可知,该物质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选项符合题意;
B、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没有氧元素,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种元素,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4g:0.2g=12:1,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了 11.4g﹣8.0g=3.4g,故甲是生成物,生成的甲的质量为 3.4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 16.8g﹣10g=6.8g;丁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 量守恒定律,丙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丙的质量为 6.8g﹣3.4g=3.4g,故 X的数值为 3.4g+3.4g =6.8g。
【详解】
A、该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比是 3.4g:6.8g=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X=6.8,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乙,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丁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A
【详解】
A、用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可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无法证明是否含有氢元素,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D、分别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盛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低,该选项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3.
(1)
(2)不认同,反应物中不含有硫元素
【分析】
(1)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知,“洁厕灵”与“漂白水”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可能是二氧化硫。
14.
(1) 原子 原子 分子 种类 数目 质量
(2) 总质量 种类
(3) 种类 分子
(4)分子总数或元素的化合价
【分析】
(1)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转变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故填:原子;原子;分子;种类;数目;质量。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五个不变为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的种类不变③原子的种类不变④原子的数目不变⑤原子的质量不变,故填:总质量;种类。
(3)
化学反应的两个一定改变:①从宏观角度分析: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例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故填:种类;分子。
(4)
化学反应中可能的改变:分子总数或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分子的总数不变 ,氢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子的总数发生改变,但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填:分子总数或元素的化合价。
15.
(1) 电 负
(2)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3) 20
(4)分解反应
(5)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原子个数都不变
【解析】
(1)
电解水,是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由图示可以看出,与电源B端产生的气体体积大,故D试管内的气体是氢气,C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故电源的B端为负极。
(2)
C试管内收集到气体是氧气,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3)
由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所以正极产生了10mL气体,负极产生产生20mL气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
由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图示表示一种分子反应后生成了两种不同的分子,即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所以属于分解反应。
(5)
由该微观示意图可以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是不变的。
16.
(1)防止瓶底破裂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3) 不平衡 是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分析】
(1)
铁丝燃烧实验集气瓶底留有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2)
倾倒二氧化碳蜡烛由下到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3)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质量减少,所以天平不平衡。一切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必然相等。
17.
(1) 1.2g 3.6g
(2)3:1:4
(3)
【分析】
(1)
该有机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2)
化合物中含有的碳氢元素质量和为:3.6g+1.2g=4.8g,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含量为9.6g-4.8g=4.8g,所以该9.6g化合物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6g:1.2g:4.8g=3:1:4;
(3)
该化合物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