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7: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背诵并默写本词。
2.诵读本词,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音韵美。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豁达坚忍、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内涵。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苏辙名字的由来
苏轼的父亲苏洵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从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告诫他们将来应该怎么做人。文章里说,车上的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是有用处的部件,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它叫轼(车子前方的一根横木。人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可以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根横木没什么用处),看起来没什么用,可是要少了这根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起名“苏轼”,是希望他像“轼”一样不显山露水,不锋芒毕露;为人老老实实,安守本分。
而“辙”呢 辙是车轮子压出的印儿,苏洵希望苏辙像车轮印一样能够妥善地处理祸与福的关系。苏洵太了解这两个儿子了,他对这两个儿子名字的分析,恰恰在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得到了印证。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创始人
书法
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
“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
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一、苏轼的词学主张
1、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2、提出词“自是一家”
二、苏词的艺术贡献——“以诗为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同诗一样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
2、彻底打破了柔媚香软的单一词风,在婉约之外,另树豪放与旷达两种词的风格类型。
苏 词
(一)豪放风格
苏轼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豪迈奔放、恢宏刚健风格的词,使豪放风格正式成为词中一品。
(二)旷达风格
苏词中的豪放风格,虽影响较大,但数量较少,并非苏词的主要风格。最能代表苏轼思想性格的,是表现其超尘脱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的旷达词。
*旷达词的思想表现方法:
①忘掉自我,将自我化入到大自然中,从而得到超脱。
②扩大自我,充实内心,从而包容万物,超脱世俗。
③向往归隐,从而与尘俗隔绝,有时以饮酒谈禅麻醉自己。
苏词风格
厘清流派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婉约词描绮景抒柔情,豪放词造奇景抒豪情
1、思想儒释道合一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脱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故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
2、性格:乐观、幽默、豪放
思想性格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
(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
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
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苏轼的仕途之路初
期很顺利。
苏轼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赞“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作者生平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后曾任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此间,其于抗洪灭蝗、赈贫救孤诸方面颇多政绩。后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本文写于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览黄州赤壁矶时创作的。
注意:赤壁矶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怀古诗
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结构:读古书、临古迹 思古人、忆古事 讽今朝、抒己志
意象:人物、事件、陈迹
内容:国运衰微 讽刺统治者昏庸腐朽
昔盛今衰 壮志难酬
手法:用典、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雄浑壮阔、沉郁
念奴娇
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读诗明意解情
鉴赏方法
1、写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
3、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人和事
赏析上阕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长江)东去,浪淘(冲洗)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周瑜)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滚滚长江水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旧时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只见)陡峭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为它竞相而死)。
1.哪些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2.上阕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1.哪些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乱:岩石形状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巨浪汹涌澎湃
拍:惊涛强劲有力
卷:波涛翻滚磅礴
雪:浪花洁白如雪
比喻
动静
绘形
绘色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2.上阕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大江 浪 故垒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千堆雪
词人通过一系列灵活运用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的修辞,有动有静、绘形绘色,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壮丽雄奇等长江古战场图景。
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展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并为下阕追怀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做好了铺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人杰地灵
下阙咏史抒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羽扇纶巾(名作动,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樯橹(曹操的战船)灰飞烟灭。故国(赤壁古战场)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人生如梦,一尊(同“樽”指酒杯)还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
(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刚刚嫁给他,(他)姿容雄伟,(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被烧的灰飞烟灭。如今我神游于当年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人生在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奠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作者从哪些角度刻画了他心中的英雄?如何刻画的?
小乔初嫁了
家庭幸福美满
雄姿英发
形象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
装束儒雅潇洒
谈笑间
神态自信乐观
成就丰功伟绩
丰姿潇洒、英俊儒雅、韶华似锦、年轻有为,令人艳羡
衬托
诗句 手法 形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以壮景衬英雄
英雄豪杰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以英雄衬英雄 小乔初嫁了 以美女衬英雄 风流倜傥、意气风发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神态、外貌 气宇不凡、英俊儒雅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动作、夸张 从容不迫、运筹帷幄
苏轼为什么写周瑜?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常州
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59岁被贬惠州
62岁被贬儋州
66岁卒于常州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仰慕
英雄
怀古
伤己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
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
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总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景
故垒西边——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过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人
周郎:雄姿英发,谈笑克敌
词人:早生华发
抒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豁达、洒脱
照应
虚——实
照应
反衬
怀古伤今
本文的抒情过程:触景——怀古——抒情
主题归纳
这首词上篇写景,下片咏史抒情。词人通过对长江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和对英雄人物才情、功业的追念,表达了对周瑜功业由衷的赞颂之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年岁将老、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
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
阙“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自己。“人生似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已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黄苏《蓼园词选》)
名家点评
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课堂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意义: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素材一]
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无论身处何职,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任徐州知州时,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他带领当地百姓和驻军坚守四十多天,后修城墙、水坝,保百姓平安。任杭州知州时,清淤泥、挖运河,使杭州每一个地区都能喝到清水。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当年利用浚挖的
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建立了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即使任职于登州仅仅五天,他也为当地百姓办了两件好事:一是建议朝廷罢登州榷盐,废除食盐官卖政策;二是建议整顿登州水军,加强海防,解除国家边患。
适用话题:政绩与实干、官与民、造福后代等。
[素材二]
《跨过鸭绿江》:谱写一部震撼人心的国家英雄史诗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的重要作品,《跨过鸭绿江》打开历史纵深,谱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国家英雄史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正如剧中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签完停战协定后向世界宣告:“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征服一个民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若问中国军人何以能战胜装备精良的美军,答案就在一幕幕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细节里。如长津湖之战,美军陆
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坐着直升机侦察,还开枪试验是否有敌军潜伏雪地。打出子弹后,他不见动静,转身撒离。但直升机腾空的瞬间,一股殷红的鲜血从雪地喷出,顷刻染红了一片雪野,一群披着白布的志愿军战士从雪中现身。原来,为了不被美军发现,一名潜伏的战士虽被子弹击中,却未曾有一点呻吟或动弹。舍命卫国,众志成城,这就是英雄留给历史的壮歌!
适用话题:铭记历史、个人与祖国、强与弱、正义与强权等。
名句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词句是: ,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句子是: , 。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名句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词句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羽扇纶巾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檣橹灰飞烟灭”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句子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出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
9.读书人的服饰是古诗文中相对独特的一个文化元素,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描写了儒将周瑜的装束;而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也用“____________”刻画了自身的衣着,同时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怆。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______________”,写景化静为动的是“______________”。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总括赤壁美景,又以“____”写出词人酾酒临江的自我宽慰之情。
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两句,交代出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
9.读书人的服饰是古诗文中相对独特的一个文化元素,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羽扇纶巾”描写了儒将周瑜的装束;而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也用“江州司马青衫湿”刻画了自身的衣着,同时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怆。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惊涛拍岸”,写景化静为动的是“乱石穿空”。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江山如画”总括赤壁美景,又以“一尊还酹江月”写出词人酾酒临江的自我宽慰之情。
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小乔初嫁了”,以美女衬英雄,再用“樯橹灰飞烟灭”,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