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下《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反思+整体规划+教学论文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下《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反思+整体规划+教学论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0-13 20:20:5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轻松小测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1.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2.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是 ,有效措施是 。
3. 肺泡壁是由(  )
A.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多成上皮细胞构成 C.一层肌肉细胞构成 D.多层肌肉细胞构成
4.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  )
A.血液  B.肺部  C.心脏  D.组织细胞
5. 肺泡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这有利于(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增加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
C.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D.气体顺利运输到组织
6.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
A.胸部的肌肉    B.腹部肌肉 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肌肉
7.当我们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收缩  D.舒张、舒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轻松小测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1.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2.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是 ,有效措施是 。
3. 肺泡壁是由(  )
A.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多成上皮细胞构成 C.一层肌肉细胞构成 D.多层肌肉细胞构成
4.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  )
A.血液  B.肺部  C.心脏  D.组织细胞
5. 肺泡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这有利于(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增加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
C.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D.气体顺利运输到组织
6.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
A.胸部的肌肉    B.腹部肌肉 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肌肉
7.当我们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收缩  D.舒张、舒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综合评估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题
1.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2.呼吸道能保证气体 ,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 ,使到达肺部的气体 、
、 。
3.吸气时,肋骨向 向 运动,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膈顶端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 。
4.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缩张使胸腔容积 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于是气体就被呼出。
5.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 管,它们都是 层扁平的     细胞。当你吸气时,肺泡鼓起来,空气中的 透过这两层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 也透过这两层管壁进入肺泡。
6.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是 ,有效措施是 。
7.人一分钟大约呼吸 次。
8.人的左肺有 叶,右肺有 叶。
二、选择题
1.生物圈的组成成分中,能吸收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全部
2.下列结构中,既属呼吸系统,又属消化系统的是( )
A.鼻 B.喉 C.咽 D.气管、支气管
3.下列人员中,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最低的是( )
A.工业区居民  B.被动吸烟者  C.交通警察  D.园林工人
4.呼吸系统的起始器官是( )
A.鼻腔 B.咽 C.口腔 D.喉
5.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呼吸道 B.支气管 C.气管 D.肺
6.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胸大肌和膈肌 B.肋间肌和膈肌 C.背阔肌和膈肌 D.腹直肌和膈肌
7.肺泡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这有利于(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增加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
C.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D.气体顺利运输到组织
8.当膈肌收缩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膈顶部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B.膈顶部上升,胸廓的前后径缩小
C.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 D.膈顶部上升,胸廓的前后径不变
9.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经过( )
A.一层细胞 B.二层细胞 C.三层细胞 D.四层细胞
10.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是( )
A.不含氧气 B.全部是二氧化碳 C.氧气多于二氧化碳 D.不含氮气
11.气体进出人体的通道是( )
A.鼻 B.口腔 C.呼吸道 D.喉
12.有嗅觉细胞能感受气味的是在( )
A.肺 B.喉 C.鼻 D.咽
状态 平静时 尽力深吸气时 尽力呼气时
胸围(cm) 90 95 88
13.根据下表,某同学的胸围差是( )
A.4 cm B.7 cm C.11 cm D.3 cm
三、简答题
1、(1)图(一)表示呼吸过程中 时的状态,此时,膈肌 ,胸廓 ,肺内气压 外界气压,气体被 。
(2)图(二)表示呼吸过程中 时的状态,此时,膈肌 ,胸廓 ,肺内气压 外界气压,气体被 。
2.呼吸道各部分结构及其活动各有什么生理作用?(连线)
①鼻毛 A.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呼吸道
②骨
③软骨      B.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         ④鼻粘膜分泌粘液         
⑤气管腺细胞分沁粘液       C.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湿润
⑥鼻粘膜中分布丰富着的毛细血管 
⑦气管纤毛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和粘液一起送到咽部 D.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优化生物实验课堂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生物组 苏专松 中山市民众镇浪网中学
[摘要]:在生物实验中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并从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观察、探索的能力;有效地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索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入手,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有趣的实验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生物实验 有效教学 实验质量 优化课堂
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生物实验教学中还是存在某些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有: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只是形式化,有的还不开展实验课;实验课教学中教师缺乏对课堂的组织,随便让学生完成便了事,课后学生的收效甚微;教师的课前准备与实验的设计精度不够,实验前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做实验的准备和设计,在实验时做到哪算到哪,对实验的效果没有一个预期的设想;有的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差,根本不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室只是巡查,让学生自由发挥。以上的这些现象对生物实验的教学影响非常大,这样的生物实验课是无效的。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生物实验教学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目的是行动的结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课堂上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可以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动机,这样实验效果自然就会很好。然而现在的初中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性格好动。部分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就是玩,并不是抱着一种科学探索的态度进行实验,有的学生认为生物实验在中考中没作用,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生物实验课的组织教学带来一定阻碍。所以在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有必要跟学生明确该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为实验并不只是玩,从而带着科学的态度去完成实验。例如在进行显微镜使用的实验课时,向学生说明显微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对一些微生物的研究必须借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又如显微镜在医学研究上的作业非常大,一些如艾滋病、癌症、地中海贫血等重大疾病的确诊,除了医生的望、闻、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对血液、一些活体细胞的化验,这样就要使用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了。只有这些精密的仪器才能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观察分析,才能确诊。没有这些科学的仪器就会出现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医疗事故等不可弥补的损失。利用这些事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这样实验课堂就容易组织开展了。
第二、实验前教师要做好示范,对重点步骤重复让学生看,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方法,规范实验操作。
实验方法和步骤是指导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前提,只有对实验过程原理真正掌握、理解透了才能规范实验操作,实验才能收获成功。因此实验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把实验步骤简单化,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做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这一实验,这个实验的重点是制作洋葱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实验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室在调试好显微镜后,我就进行临时装片制作的示范,把实验步骤归纳为擦→滴→撕→展→盖→染六个字,并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了解明确每一步的涵义,再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关键和注意的问题,边演示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示范后再强调滴清水大小要适中,避免溢出和出现气泡;斯取的材料要尽量薄而透明;材料要在载玻片上展平;该盖玻片时要先一端慢慢放下,避免产生气泡;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边滴染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染液不能太多和太少;这样学生完全掌握实验的过程和步骤后,对整个实验的操作已经了如指掌,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实验的成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实验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三、不要忽略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而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只重视实验过程的操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往往不够重视。如在做初一下学期的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这一实验时,学生认为把小鲫鱼按步骤做好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就完事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一份实验小测题,要求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完成小测题。关键是让学生明确实验中看到的血管以及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湿棉絮的作业等。在下一节课前小测中,结果6个班的学生有90%均在85分以上,其余都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综合学习的能力。
第四、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反复强调或练习。
初中生物实验有很多实验是重要的,在实验考核中往往会考到的,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平衡膳食宝塔,鲫鱼的解剖等实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反复让学生练习,必要时开展一些考查获得。这样通过实验的练习、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第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尤其对一些探究实验,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这一实验时,一些同学按照要求在A、B、C三支试管内各放入一些馒头碎屑,然后在A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B试管内也加2毫升清水,C试管加入2毫升唾液,然后把A试管和B试管充分搅拌,C试管不搅拌,将三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碘液,观察三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三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没有把试管放在37℃温水中的一步。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此外,在试验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向学生作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错误,要及时向学生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高质量的实验报告。
通过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优化实验课堂对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效果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应该从优化生物实验课入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章 人体的呼吸系统复习学案
课题:第二章 人体的呼吸 课 型:新授 授课时间:4月14日
执笔人:沈新 审核人:生物备课组 检查人:沈 新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自主复习,复习摘要:
呼吸运动 肋间外肌、膈肌 胸廓前后径、左右径 肺 肺容积 肺内气压 气流方向
吸气 收缩 增大 被动扩张 增大 变小(低于外界) 外界→肺内
呼气 舒张 缩小 弹性回缩 缩小 增大(高于外界) 肺内→外界
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 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
(2)[ ] 、[ ] 、[ ] 、
[ ] 、[ ] 共同组成呼吸道,
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 。
减少对 的刺激。
2.在吸气时鼻的功能是( )
①清洁空气 ②湿润空气 ③消灭细菌 ④温暖空气 ⑤气体交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3.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吸更多的空气 C.使鼻腔较大利于温暖空气 D.使鼻毛较长
4.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 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 ③鼻黏膜 ④会厌软骨 ⑤鼻毛 ⑥嗅细胞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5.人在吞咽时,能够遮住喉的入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  )
A.喉结  B.会厌软骨  C.环状软骨  D.甲状软骨
6. 平常所说的痰来自( )。
A.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三、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人体内二氧化碳含量最多的部位是( D )
A.肺泡内 B.血液里 C.心脏 D.细胞里
2.当我们进行体育活动时,呼吸活动会(  )
A.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B.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加强 D.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会增加
3. 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4.下表是某同学在测量胸围差时获得的数据,则该同学的胸围差是(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深吸气时的胸围 92.8cm 93cm 92cm
深呼气时的胸围 80cm 80.6cm 80cm
A.11cm B.12.4cm
C.12cm D.11.8cm
6.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成分 A(%) B(%)
氮气 78 78
氧气 16 21
二氧化碳 4 0.03
水蒸汽 1.1 0.07
其他气体 0.9 0.9
(1)A、B两种气体分别表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根据数据分析, 是吸入的气体, 是呼出的气体。
(2)如果将A、B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先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3)A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 ;B气体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 。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课题: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课 型:新授 授课时间:4月14日
执笔人:沈新 审核人:生物备课组 检查人:沈 新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复习摘要:
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人粪尿的优点: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成本低
无害化处理: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二、课堂练习
1.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
2.每个肾单位是由 、 和 等部分组成。
3.把下列结构和它的功能用线连起来
A.肾脏 a.暂时贮存尿液
B.尿道 b.排出尿液
C.膀胱 c.形成尿液的器官
D.输尿管 d.输送尿液
4.下列人体的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由呼吸系统排出 B.食物残渣的排出 C.汗液的排出 D.尿液的排出
5.肾单位形成的尿液,排到体外的途径依次是( )
①膀胱 ②输尿管 ③肾脏 ④尿道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6.密闭的沼气池及高温堆肥都能产生( ),将各种病菌和虫卵杀死。
A.毒气 B.高温 C.病毒 D.有机物
7.原尿与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原尿不含有( )
A.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B.血细胞和葡萄糖 C.尿酸和尿素 D.血细胞和无机盐
三、提高练习
1.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从肾脏流出的血液所含成分的特点是( )
A.二氧化碳减少了 B.氧气增加了 C.葡萄糖减少了 D.尿素减少了
2.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断的。其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肾脏的控制作用 C.膀胱的贮存作用 D.肾单位的泌尿作用
3、尿液最终形成的部位是(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输尿管 D、肾小囊
4、当尿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在(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集合管
5、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葡萄糖 蛋白质 无机盐 尿素 尿酸 红细胞 白细胞
样本A 1.6 2.0 0.0 — —
样本B 0.1 0.72 0.03 0.002 — —
样本C ++ 1.6 1.5 0.02 ++ ++
(1)原尿是样本 ,因为其中含有 。
(2)正常的尿液是样本 ,因为其中只含有 。
(3)肾小球发炎形成的不正常尿液是样本 ,因为其中含有 。
6、下图是尿的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结构G 、H
和图中的C 构成一个肾单位。
(2)、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两个作用过程,
即图中的A 作用和C 作用,
通过A过程形成的液体B为 ,
通过C过程形成的液体D为 。
(3)、与图中的G相连的小血管E为 ,
F为 。
(4)、液体在A过程中,除了血液中的 和
大分子的 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 、 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而在C过程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 和部分无机盐被结构I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围在I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
人体的呼吸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空气质量与健 康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作用:气体通道,并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组成:大量肺泡
作用:气体交换场所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呼吸运动)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空气质量健康影响人体健康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二氧化碳
常见的空气污染源: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等
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植树造林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
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上皮细胞
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 毛细血管


呼吸道
泌尿系统 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排泄的概念: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
尿道:排出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
肾单位 功能:形成尿的基本单位
组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尿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形成过程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排尿的意义
人粪尿的处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反思
浪网中学 沈新
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引目标,为学生亲自体验做精心铺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开始的导引目标环节起着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等作用,故不可忽视。因此本课之初我引导学生:“捏住鼻孔,闭上嘴,坚持”,并要求学生互相监督,看谁坚持时间最长。很多学生因为坚持不住而主动放弃。体验之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感觉,大家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呼吸的重要性。
二、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加以延伸,循序渐进。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许多生活经验,当然有些是不科学的,所以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之前,我先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系统的组成说出来,再通过看教学加以纠正“口属于呼吸器官”的误识。这种纠错的方法必将使学生很牢固记住知识点,不会再想当然认为口是呼吸器官。
三、利用手的触摸、心的品味去辅助理解原理。
在研究呼吸运动之前,我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胸部,再放在肋骨两侧,深呼吸,分别体会胸廓的容积变化。经过体会和分析,学生发现了胸廓的容积变化和呼吸运动的关系。这种体验使学生形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达到了情感目标,同时在动手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加深了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生物学七年级(下)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整体教学规划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体的器官众多,根据其主要功能能给其进行划分。虽然学生知道人体需要呼吸,但是对于自己身体内究竟哪些器官直接参与了呼吸,属于呼吸器官这一问题,这些器官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还没有认真考虑过。人体的内部结构复杂,各种器官的作用各不相同,根据人体的需求,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连接方式,学生必然对其有好奇心。
在该部分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并讲自己所知道的属于呼吸的器官进行连接,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当问题提出的时候,学生就在潜意识中将自己所知道的人体器官根据要求进行分类并进行连接,完成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整理。在教学开始部分引入猜测这一活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猜测都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未必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这样就产生的互相的质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单元分析及教材处理
一)、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初中生七年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继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之后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的第一节。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水平);2、概述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理解水平);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理解水平)。上述第三个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呼吸作用的含义,又可以使学生在弄清呼吸作用的意义、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学好本章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然而,纵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整本教材,均未对这一问题作具体的描述。仅在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课文最后一段,有关于“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的简单叙述。为此本节的教学内容,除教材内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外,将补充人体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第二节《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本节主要解决外界气体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这在本章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科学的认识。学生通过切实的测量和计算,再和教材P48 图IV-26所表示的内容结合起来,完善学生的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胸廓的变化,而不是“听”到胸廓容积的如何变化。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内容,教材先从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差别的资料分析入手,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得出肺泡与血液间进行了气体交换的结论。通过分析教材P50图IV-27,使学生明确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后,分析说明了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气体交换后,是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而到达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三)、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本节目标主要不是知识目标,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节的核心目标是突出健康与空气质量息息相关,人与生物圈和谐。教学中应让学生关注当地的空气质量,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注意收看相关电视节目或收听广播。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4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如果引导得当,将会转化为对知识的不倦追求和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课堂教学要多引用资料、图片,多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极力推行“做中学”,学会分析资料,学会自主学习。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有分析资料、图片的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作用息息相关,且在剧烈运动时,呼吸会更加急促;二是大体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但是学生对呼吸与生命活动的本质联系认识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
三、教学目标:
1、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通过听、说、写、想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生物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知识目标:
(1)、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3)、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4)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5)、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能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6)、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7)、 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8)、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
(9)、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说、写、想及知识自学的综合能力。
4、情感目标:
1)采用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有事可做,都能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学好生物的自信心,养成强烈的小组合作意识。当知识有不理解的时候能够主动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在此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2)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5、学习策略与思维技巧目标:
1)新课标提出“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本节的特点。我采取了“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教材互动”三个方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与技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2)辅助手段:借助课件呈现师生的情景,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上进一步感受新知识,以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他们对具体句子的理解。
3)课前准备:教师事先收集一些实物模型,方便新课呈现的情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2、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3、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4、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能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五、本单元教学方法:
1、本章教学需要呼吸系统的模型、投影片、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的辅助。教具模型主要用于让学生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投影片、相关资料主要用于帮助学生认识呼吸道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资源。
2、.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本单元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在录音、图片、文字的帮助下,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让本班同学、同级组所有的生物老师都参与教学,为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进行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确定努力方向。
生物学七年级(下)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学案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教学目标
1.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3.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4.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引题
体验:(1)闭嘴,呼吸;(2)捏鼻子,张嘴呼吸;(3)捏鼻子,闭嘴。
请学生谈感受,引出呼吸的重要性:呼吸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那么,呼吸系统的组成怎样?呼吸又是怎样实现的呢?引入课题:第三章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习提纲:
(1)呼吸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功能如何?填写P43图。
(2)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
(3)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4)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举例说明。
(5)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6)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7)为什么吃饭时不宜大声说笑?
(8)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的器官是什么?
2.自学交流,互助解疑
(1)个人自学,初解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观察、思考、质疑。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初步解决简单问题。
(2)合作交流,互助解疑
任务:一是解决小组成员通过自学仍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二是找出小组合作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互动展示,体验成功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口头材料,在全班交流共享。教师针对学生交流成果精要点评。
点拨:
(2)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3)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5)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过痰来传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细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到空气中。结合SARS/甲型H1N1流感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教育学生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
(6)演示图片:北欧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指出: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
(7)演示呼吸与吞咽的关系图,示会厌软骨的作用。让学生体验:用手触摸喉部做吞咽动作,感受吞咽时喉结上升,会厌软骨盖住喉的入口。教育学生培养自己“食不言”的良好习惯!
(8)演示“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女性声带窄短,男性声带宽长,因此女性的声音比男性尖。男孩子在青春期,喉部迅速发育,声带面积迅速增大,声音变低,叫变声。同时对学生进行青春期保护嗓子的教育。
4.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如下:
鼻 作用:
咽 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 喉 2.温暖、湿润、清洁空气
气管 3.发声
呼吸系统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学以致用: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
2.用嘴呼吸好还是用鼻呼吸好?为什么?
3.经常掏鼻孔的习惯好吗?为什么?
4.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说一说这些致病微生物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
每组一个问题。快速解答。
畅所欲言:
出示健康者的肺和吸烟者的肺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谈吸烟的危害。
第二节 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能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4. 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科学的认识。学生通过切实的测量和计算,再和教材P48 图IV-26所表示的内容结合起来,完善学生的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胸廓的变化,而不是“听”到胸廓容积的如何变化。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内容,教材先从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差别的资料分析入手,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得出肺泡与血液间进行了气体交换的结论。通过分析教材P50图IV-27,使学生明确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后,分析说明了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气体交换后,是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而到达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2.教学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3.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此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挂图、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和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模型、向澄清石灰水吹气所需的装置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2)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根据教师提出的讨论提纲,对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和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
(3)关于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亲自体验;可以通过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让学生观察胸阔的变化;也可以做演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思考,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及原因,并让学生将测量胸围差的结果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结合起来,读懂教材中图IV-26,完善学生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发生变化的认识。也可在课前指导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真正让学生明确: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 ,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4)为了说明压力与体积的关系。利用针筒进行解释。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问题。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怎样的,可从下述两个方案去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启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建议:要以实验、分析为主,辅以阅读、讲解等方法,要重视实验指导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2.教学思路
①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引起学生的直觉分析,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而导入新课。然后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以了解肺的功能。
② 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完成胸围差的测定(课前),并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做两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③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和气体交换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质量与健康 课型 讲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了解当地空气质量。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3.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当地空气质量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仪器、课件 玻璃板 凡士林 显微镜 胶带
教学流程 个案补充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那么我们生活的地区空气质量到底如何了,我们通过那些途径来了解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学生;天气预报或新闻媒体等途径。二、讲授新课活动1;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分析当地空气被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结合课本54页插图说一说常见的几种污染源。学生;1.工业生产的排放 2.车辆、船舶尾气 3.秸秆焚烧 4.地面扬尘活动2;实验探究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1.实验目的;⑴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程度。 ⑵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⑶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2.实验方法;五点取样法。(结合课本55页到56页的相关内容)3.学生做实验 (结合课本56页相关内容)⑴提出问题⑵制定并实施计划 ⑶表达与交流 活动3;掌握了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57页内容了解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1.根本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2.有效措施;植树造林。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抽样计数,五点取样法。有了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对当地空气的质量进行简单的测量,来了解当地空气的质量。同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了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当地的空气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达标检测 1.控制( )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 )的根本措施,( )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2.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目的要求是;采集和测算( ),了解空气( )的程度;学习( )计数的方法;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来探究有关( )的问题。3.在探究有关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问题的实验中,采用的抽样检测的方法是( )取样法。要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 )。
作业布置 课本57页练习1、2、3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 几种常见的大气污染源 ⑴工业生产的排放 ⑵车辆、船舶尾气 ⑶秸秆焚烧 ⑷地面扬尘 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方法;五点取样 三、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1.根本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 2.有效措施;植树造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6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胸廓
一起感受胸廓的运动
深深吸气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胸廓扩大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胸廓缩小
深深呼气
胸廓的容积真的发生变化了吗?我们感觉准不准确呢?
测量胸围差
胸围差 =深吸气终了时胸围的长度 -深呼气终了时胸围的长度
胸廓的横向扩张和收缩与哪块肌肉有关?
肋间外肌的活动使胸廓前后,左右径变化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胸廓变大
胸廓变小
肋间肌舒张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肋间肌收缩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膈肌舒张
位置上升
呼出气体
胸腔是由胸廓与膈围成 的空腔。
膈肌舒张
膈肌收缩
胸腔扩大
胸腔缩小
膈肌的活动使胸腔上下径变化
胸腔是由胸廓与膈围成 的空腔。
参考知识:气体中普遍存在着压力
规律1:一定的条件下,压缩气体体积导致压力变大
规律2:一定条件下,气体体积变大导致压力减小
状态分析:活塞静止不动的原因是两边气体压力相等
结论:一定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和压力成反比例的关系
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
1、根据右图(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   (吸气还是呼气)。
(2)图中A表示     ,图中B表示的是    ,图中C表示的是   。图中D表示的是     ,图中E表示的是     。
(3)用手下拉E,小气球     , 表示     过程,说明      。
(4)用手上推E,小气球     ,表示     。
(5)此模型不能演示胸廓的     径的变化,因此不能完全演示呼吸运动。
吸气
气管
支气管

胸廓
膈肌
变大
吸气
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变小
呼气
前后、左右
胸廓运动使呼吸实现的科学根据
状态 膈 肋骨 胸腔
容积 肺内
压力 外界气压 气体进
出方向
吸气 不变
呼气 不变
以上过程只是对平静状态下的呼吸分析
增大
变小
上举
扩张
收缩
下降
外界→肺
减小
下降
收缩
舒张
上升
变大
肺→外界
肋间肌收缩
膈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张
肺内气压下降
气体进入肺(吸气)
舒张
舒张
缩小
收缩
升高
排出肺(即呼气)
呼吸过程
吸气、呼气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内气体交换
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气体扩散
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有机物 氧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肺中的氧气最终被运到哪里去了?氧气最终是在哪里被利用的?
线粒体
呼吸作用: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
肺泡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氧气
呼吸道

肺泡
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呼出
O2
CO2
O2
O2
CO2
CO2
O2
CO2
吸入
O2
CO2
(肺泡气体交换)
(组织气体交换)
呼吸的全过程
外界空气
呼吸道 肺
呼吸运动

肺部


血管
CO2
扩散作用
血液循环
组织


血管
组织
细胞
O2
CO2
扩散
一.肺的通气
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三.气体在血
液的运输
四.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这四个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就会造成呼吸障碍,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思考1、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对溺水者施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先要清除口、鼻内的污物,并进行控水(如右图)
动动脑
是呼吸的第一个环节——肺的通气发生障碍,最后导致全身缺氧而溺死;
保证呼吸道通畅,使肺(和胃)内的积水流出,
有利于肺的通气。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下)生物学科学案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题: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 型:新授 授课时间:3月12日
执笔人:沈新 审核人:生物备课组 检查人:沈 新
班别 姓名 学号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阅读p47~51两遍,自学。
2.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    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     叶,右肺有     叶。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     ,当吸气时,空气中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     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的肌肉    和     的结果。
5.胸腔底部是     ,     主要是肌肉组织。
6.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     ,使胸廓的上下也     。呼气时,膈肌     ,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     。
7.我们吸入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氧的含量   ,二氧化碳的含量  。
8.外界的空气经过     的处理后进入     ,在这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二、课堂教学
1、小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巡视发现优秀的作业以及代表性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解决疑难。
2、提高:组织观看与授课内用相关的视频资料,请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观看,强化学习目标。
三、拓展练习
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 )
A.不挺胸不屏气 B.挺胸不屏气 C.挺胸屏气 D.不挺胸屏气
2.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
A.胸部的肌肉    B.腹部肌肉 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肌肉
3.当我们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收缩  D.舒张、舒张
4.当我们进行体育活动时,呼吸活动会(  )
A.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B.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加强  D.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会增加
5.肺泡壁是由(  )
A.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多成上皮细胞构成
C.一层肌肉细胞构成   D.多层肌肉细胞构成
6.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  )
A.血液  B.肺部  C.心脏  D.组织细胞
7.下图表示人在吸气、呼气时胸廓上下径、膈、肺的变化,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在 ,
B图表示在 。
(2)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使胸腔容积 ,肺随着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气体便被吸入。
(3)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使胸腔容积 ,肺随着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 ,气体便被排出。
8.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成分 A(%) B(%)
氮气 78 78
氧气 16 21
二氧化碳 4 0.03
水蒸汽 1.1 0.07
其他气体 0.9 0.9
(1)A、B两种气体分别表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根据数据分析, 是吸入的气体, 是呼出的气体。
(2)如果将A、B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先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3)A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利用多媒体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生物组 沈新 中山市浪网中学
[摘要]:正研究多媒体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整体变革。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制作课件,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实验教学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与实验相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基础中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现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级下册《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时,我先做实验,学生很咸兴趣,然后应用软件将教学内容中的真实“酸雨的影响”投影到屏幕上,酸雨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造成破坏的后果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这样学生就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生物的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生物实验操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容易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投影机前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后,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如何搅拌和放入温水中的正确操作。我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鼓励,一旦学生操作失误,计算机对失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模拟。这一来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损害等不规范操作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行进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能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的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正确使用器材、探究进行记录、思考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手段形成、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如利用电脑的掌声来鼓励实验习惯好的实验组,利用磁带播放生物小故事,为学生树立一个真正的探究习惯的榜样,利用CAI的直观性让学生判断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好的探究习惯。如,《叶的光合作用》、《叶的蒸腾作用》、《食物的营养》等许多课的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很多,教师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给学生。于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教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作业,让学生用电脑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
总之,把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实验相结合,不但能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还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捕捉、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效率。
传统的分组实验,学生以老师的方法照做一遍,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对操作易错误的后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我先做实验,学生很感兴趣,然后应用软件。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和变化等内容,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这样学生就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研究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想方设法加快教学节奏,提高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速度。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速度呢?首先,准备工作要充分,避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由于受资源、媒体等因素的限制,常常会被一些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占去不少时间,如板书、演示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则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许多准备工作以及课堂上与教学无关的操作时间都可以省略,从而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知识面狭窄。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如教学七年级上《萌发的种子》一课,学生对种子里面的胚看不清楚,对胚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是不甚了解。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种子的构造,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而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捕捉、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就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