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海 燕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雷声hōng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涯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翡翠( ) 掠起( ) hōng( )响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穿过乌云”相同的一项是 ( )
A.畅想未来 B.归纳总结
C.花木葱茏 D.主题展览
(4)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
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B.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C.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D.灾难面前,不信谣,防疫面前,不传谣。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2)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3)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4)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A.比喻 比喻 反复 拟人
B.比喻 拟人 反复 拟人
C.拟人 拟人 拟人 比喻
D.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进行续写,使之构成排比。
初中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常常令我浮想联翩,获益良多。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仿佛听见那位良师抑扬顿挫的教导;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 , ; , 。
5.将情思融入事物之中,事物就成了意象。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海燕为意象写几句简短的话。
示例:
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为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6.某校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个人品质,组织开展了以“用文化自信塑造当代学子”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请你选择最恰当的选项补全宣传标语。(只填序号)
坚定文化自信, 。
A.品味传统文化 B.挺起精神脊梁
C.继承创新气息 D.涵养历史底蕴
(2)下面是某同学针对主题搜集的一则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
据报道,5月20日,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将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支持一事,中国华为公司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使用和发展安卓生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的产品及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A]面对霸凌和围堵岿然不动、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蛊惑人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B]其背后是华为未雨绸缪的远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多年艰辛苦练的技术内功。
①A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B处画线句标点符号有误,应将“ ”改为“ ”。
③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写一段话。
作为一家企业,
(不超过40个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烟火土灶
白万伟
①一堆砖、一口锅,砌成朴素的农家土灶;一捆柴、一灶火,烹出喷香的乡间美食;一顿饭、一家人,过出和美的烟火日子。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②土灶,出身微轻。几块黄土敲打的土坯或煅烧的青砖,靠着土泥黏合,垒砌成或方或圆的灶台,再坐上一口黑铁锅;没有任何仪式,土灶便诞生在了厨房内或屋檐下。清代吴趼人《恨海》第四回记述:“东面墙脚下,打了一口土灶,树叶树枝,高粱秆子,铺满一地。”这便是土灶的舞台,虽不绚烂,甚至芜杂,但却暖心暖胃、养人养家。
③土灶的食物,是柴草;各种各类,兼容并“燃”。修剪林子, 的树枝;秋风过林, 的枯叶;树木更新, 的朽木;收获庄稼, 的秸秆……皆可入灶。为不断炊,农人稍有闲暇,便上山割柴、打柴、拾柴。漫山的茅草,快镰扫过,一捆捆背出山;干枯的树枝,斧头砍过,一段段扛出山;林间的枯叶,耙子搂过,一筐筐挎出山。日积月累,陈年旧柴、今年新柴,垛满柴草场,或垒成柴院墙,昭示着农家人的辛勤。
④若想人吃饱,先让灶吃饱。故而,烧火与做饭,前因而后果;火烧得好,饭菜才做得香。可掌握火候,绝非易事,需要耐心与技巧。蒸馒头、炖大肉,需要劈柴大火;炒小菜、煎鸡蛋,需要小柴小火;烙饼、摊煎饼,需要茅柴匀火。一根根、一把把柴草,送入灶膛,或猛烈或温柔地燃起红暖的火焰;柴草燃烧的爆裂声,噼噼啪啪,清脆响亮,让人心生希望与期许。
⑤制作美食,是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各色应时的食材,本是孤立、纯粹的;经过灶与火的催化,在锅内搭配、融合,变成色香俱佳、滋味十足的食物,如魔术般神奇,却又富有人情味。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娇气,农家人尤其钟爱这一点,倾其所有、极尽所能地将煎炒烹炸、蒸煮烙炖等各种烹饪技法,在土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当炊烟袅袅、锅盖响动、饭香弥漫,那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诗意而温馨。
⑥北方土灶,大都连着土炕。灶上做着美食,灶内火热从旁侧进入炕底,烧热了一盘土炕。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在炕上闲聊、安睡,颇是惬意。灶里剩下的炭火,扒出放入火盆取暖,或用水浇灭,晾成木炭。也可趁着灰烬的余热,埋进几根嫩玉米、几枚土豆红薯、几只红辣椒、几头大蒜,片刻便可享受喷香的烧烤。这是农人的智慧,更是农人的幸福。
⑦灶吃的是柴草,奉出的是美食。许是出于对土灶的感恩与敬畏,善良、勤劳的农人,总会在逢年过节时,将盛出的第一碗饭,虔诚地仰面高高举起,意为敬天,祈求五谷丰登、全家殷实。而主妇们亦分外珍视土灶,常用坩子土将灶台刷得雪白,不能现出丝毫烟熏火燎的乌黑;甚至贴上瓷砖,溜光水滑;灶上器具、灶前柴草,总是码放整齐,或清理干净。因为,土灶似脸面,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
⑧久居城市,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寻家“大锅头”餐馆,与友围坐灶台,在炭火温暖与淡淡烟香的笼罩中,开怀畅饮。时而续上一根木柴,恍然身在故乡。偶尔回家,我常静坐灶前,沉沉稳稳地烧火,看年迈的母亲在灶台上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
⑨土灶、柴草、烟火、饭菜、人家,这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我已久违。每时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宛如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根植在心底的情愫。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而今,却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摘编自《新一代》)
7.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落下 砍下 剩下 露出
B.砍下 落下 露出 剩下
C.落下 砍下 露出 剩下
D.砍下 落下 剩下 露出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9.请概括文中“土灶”的特点。(6分)
10.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结尾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4 海 燕
1.(1)fěi lüè 轰 (2)悬涯 悬崖
(3)[解析] A “穿过乌云”与A项都是动宾短语。B项是并列短语,C项是主谓短语,D项是偏正短语。
(4)拟人 比喻
2.[解析] C A项,“春天的旋律”为作品名,应用书名号;B项,“和”前面的顿号应删去;D项,“不信谣”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3.B
4.示例:朱自清的《背影》 让我分明感受到那位慈父无微不至的关爱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让我好像沐浴在那座老城温润秀美的风情里
5.(示例)海燕:它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在乌云翻滚、波浪滔天的大海上。它是胜利的预言家,勇敢的战士。
6.(1)B
(2)①蛊惑 鼓舞
②逗号(,) 顿号(、)
③示例: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7.[解析] B 选词填空,要注意联系语境。第一空与“修剪林子”搭配,该空应填“砍下”,由此排除A、C两项;第四空与“收获庄稼”搭配,该空应填“剩下”,排除D项。
8.[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确定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一句,把“灶”比作“庄户人家的乳娘”,可见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比喻的一般作用,即“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结合文段内容概括此处比喻的作用。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灶”比作“庄户人家的乳娘”,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土灶像乳娘一样暖心暖胃、养人养家的特点,又突出了土灶和庄户人家的亲密关系。
9.[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文中找出表现“土灶”特点的关键性句子,然后提炼概括即可。从第①段“一堆砖、一口锅,砌成朴素的农家土灶”,第②段“土灶,出身微轻”“虽不绚烂,甚至芜杂,但却暖心暖胃、养人养家”可以概括出土灶出身微轻、朴实温暖的特点;从第⑤段“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娇气”一句,可以提炼出土灶厚道包容、不娇气的特点;从第⑦段“因为,土灶似脸面,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一句可以概括出土灶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的特点;从第⑧段“但对土灶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偶尔回家……母亲在灶台上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第⑨段“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而今,却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可以概括出土灶连接着家乡的美味和乡愁的特点。
[答案] ①土灶出身微轻,朴实、温暖;②土灶厚道、包容,不娇气;③土灶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连接着家乡的美味和乡愁。
10.[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仔细分析结尾段中每句话所蕴含的情感。“土灶、柴草、烟火、饭菜、人家,这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我已久违”一句,表明作者好久没有见到家乡的土灶,没有见到有烟火的生活场景了,流露出作者对这一美好生活场景的怀念之情;“久违”“游子”表明作者在外漂泊,远离家乡,暗示出孤独之情;联系第⑧段结尾句“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和“每时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宛如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根植在心底的情愫”可知,故乡给人踏实温暖的感觉,给人精神上的抚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最后整理归纳出答案即可。
[答案] 示例:记忆中土灶、烟火的生活场景已经久违,传递出作者对农家幸福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久居城市的游子深感异乡漂泊的孤寂,故乡便是他们情感的慰藉、精神的寄托,土灶勾起的乡愁深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