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版 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版 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3 15: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延安》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诗作于20世纪50年代,距学生所处年代较远,学生或许难以理解或领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教师有必要介绍早年延安青年的革命活动和诗文创作的革命化倾向,以及作者个人文学创作经历和本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另外,学生对本诗所采用的诗歌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可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形式的流行歌曲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诗作的写法特点。
设计理念
对于诗歌的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诗人情感,在读中品,品中学,学中悟。同时可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读诗歌的写法特点。
教学模式
本节课教学采用“四环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激趣导入,明确目标——诵读体悟,初步感知——合作探究,突破难点——课堂总结,感悟收获。此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通过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并启发学生总结从中获得的收获,给学生带来学习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进而爱上语文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信天游民歌的形式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作感情基调。
3.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作感情基调。
(2)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 教学难点
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教师导语:(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同学们,这是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陕北民歌,优美的旋律让人惊艳,不过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一首什么风格形式的民歌呢?这是“信天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极具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现代诗《回延安》,它也是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那么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深情,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美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贺敬之的《回延安》。(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认识诗歌所借用的艺术形式。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找到歌曲与诗歌的联系,引出诗题,并及时板书。
【设计意图】以流行歌曲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
明确目标,定向学习
教师导语: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由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齐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作感情基调。
2.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预设操作方法:
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教师请同学们齐读。
教师进行重点强调。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好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诵读体悟,初步感知
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教师导语:对于本文的作者,我们并不了解,所以老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请同学介绍贺敬之,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出生于山东枣庄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抗战胜利后,曾在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解放后到北京工作。诗作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回延安》的写作背景
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这首诗政治性和抒情性都很强,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革命诗歌中属于上乘之作。
3.背景中作者提到了信天游,这是一种怎样的民歌样式呢 通过找寻资料就会解决。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用大屏幕显示贺敬之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并讲解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贺敬之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文学事业和新诗的贡献,并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更好地感受诗人对阔别十年的延安的一片赤子之情。完成“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感受真情
教师导语:对于诗歌的学习,我们一定要多读多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其中优美的韵律和真挚的情感。而在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句子的断句和重音,准确读出诗句的节奏,同时也应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预设操作方法: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2-3遍,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诗句,标出重音和断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师范读,指名学生读,齐读等,相互评价。
合作完成:标出第1节的重音和断句,并认真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预设生字词:
糜子  油馍  脑畔  眼眶
预设梳理点:
诗歌的感情基调。
热烈: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对故乡日思夜想,不可抑制的情感喷薄而出,汇成诗篇。
豪迈:诗人既抒写自己的相思之情,又抒写“大我”的革命豪情,这种情感和胸怀是革命者才有的,所以更具豪迈壮阔的特点。
标记第1节的重音和停顿。
  (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大声地)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喜悦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激动地)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技巧,通过对诗句重音和停顿的标记练习,增强良好的语感;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并把握诗篇的感情基调;完成“学习目标2”。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教师导语:熟读课文后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这首诗的写作思路。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2”,提出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及时进行指导点拨。
教师及时板书重点。
预设思考问题:
这首诗共分为几章?每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写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可分为两层:一层从不同角度写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二层写延安亲人“迎过延河来”,诗人竟然说不出话来,内心除了激动,还有喜悦。
第二章: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当年的生活写得非常概略,只选取典型的事物和情景,非常奇巧含蓄地表达了延安对诗人的培养。
第三章: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地点在窑洞,亲人话家常。选取几个典型人物,描述了热烈的场面,点出所谈的话题。
第四章: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以“我”的眼光来看延安新面貌,选取典型事物描写,以“母亲延安换新衣”总括这一风貌。
第五章: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是最后一节,点明与延安相关的地点和人物,表明这些革命传统在今天更加发扬光大,延安未来更加美好。
概括每一部分的中心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中心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抒情线索: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完成“学习目标3”。
课堂总结,感悟收获
教师导语:同学们,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已完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学收获,教师给予启发点拨。
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好板书内容和本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对当堂课的学习知识做好记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课后熟练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并查缺补漏。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内容     情感
   回延安 —— 激动,喜悦
忆延安 —— 感激
话延安 —— 喜悦
看延安 —— 赞美
祝延安 —— 惜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情思。
  2. 分析意象,把握诗歌语言风格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意象,并深入体会作者情思。
(2)把握诗歌语言风格及产生的艺术效果,并仿写诗句。
2.教学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意象,并深入体会作者情思。
(2)把握诗歌语言风格及产生的艺术效果,并仿写诗句。
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回延安》,品味诗歌的美。请大家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中心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表达情感:激动喜悦——感激——喜悦——赞美——惜别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提出复习问题,启发学生就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
学生评价,查缺补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由学生检测所学,相互督促,更能巩固旧知。
交待目标,定向学习
教师导语: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由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齐读。
  1.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以及多种描写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预设操作方法:
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教师请同学们齐读。
教师进行重点强调。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好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诵读体悟,深入感知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首诗节奏明快,饱含深情,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能体会这种深厚的情感,还会发现诗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也饱含了作者的深情。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中哪些字词和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思。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品析,找出关键词句。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启发、点拨。
教师及时板书重点。
预设品析梳理点:
抓住关键字词,感悟作者情思。
《回延安》中有很多这样的典例,“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诗人久别故地,这里的山山水水显得多么亲切。捧一掬水尝尝,抓一把泥土搓揉,这些表现感情的一个个动作,表现的是作者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再看,“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一头扑进亲人怀”,这一“迎”一“扑”,又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场面,乡亲们远远的迎上来,紧紧地握手,多么的真诚热情,“语言的哽咽”“流淌的热泪”,都不及扑在亲人怀,“扑”这个动作就是情不自禁、欢喜极至的表达啊!
抓住关键性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感情。
诗歌赏析,我们还要关注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比如带有修辞方法句子,来体会诗歌的感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春光的难得与宝贵,更表达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运用比喻,用蓬草和归雁自比,表现作者孤寂的心情。再看运用表现手法的句子,如《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山水其实想言陋室。
《回延安》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句子,比如:
拟人手法的运用。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而这里的一条河、一个村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它们人的情绪和行为。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红旗飘飘把手招”——这里的“飘飘”是常态,“把手招”是想象红旗有手向“我”召唤。体现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夸张手法的运用。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个够,想让身上生出千万的腿和眼,是极度的夸张。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幻想能在天空自由飞翔,可以来回看望延安母亲,同样是夸张。
这两句都能体现诗人对延安深深的眷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
运用比的诗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比喻延安的蓝天像大明镜,映照着美好的景象。
运用兴的诗句:
  “树梢树枝树根根”——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是“我”家的意思。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体现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另外还要关注诗中抒情句,特别是一些直接抒情的句子,比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一语道出无限的乡愁。这首诗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抒情性强,是因为他有很多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这些句子不要忽视,同学们读读找找看,“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情感。“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是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再见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诗中还有运用修辞手法的其它句子,找出来,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品析多种写法,欣赏优美语句,增强语感,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完成“学习目标1”。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一)从意象的角度体会诗歌意蕴。
教师导语:有些诗歌作者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事物含蓄地表达,而这些事物,就被称作诗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就是蕴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是意与象的融合。《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前三句,并列的九个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物象一个个叠加起来,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自然景物是没有感情的,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彩,诗人就是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么,我们看看《回延安》中有哪些意象呢?
预设学习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启发、点拨。
教师及时板书重点。
预设品析点:
“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糜子和谷子”这都是陕北特有的景观,这里有浓浓的地域风情,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米酒”“油馍”“炭火”“火炕”“窗花”“窑洞”描绘出了亲人团聚的场面,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与老乡们挤满窑洞,喝着米酒,拉着家常,畅谈着家乡的变化,似乎感受到了作品带给我们的生活气息与乡土美感。
再如一组意象,也是意味深远。“杨家岭的红旗”“枣园的灯光”“红旗飘飘”这在当时是经常看到的景象,这组红色的意象成为了打上革命烙印的新风俗,这简陋阴暗的窑洞引领着中国革命的方向,一系列的努力,一系列的成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凝聚着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可以这样说,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其它体裁的特征。没有了意象就不
能称为诗歌了,所以抓住一首诗歌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会诗歌与传统信天游民歌的不同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师导语:这首诗作者是借鉴信天游的民歌形式来写,信天游是地道的陕北民歌,而借用信天游写成的现代诗,两者有什么异同呢?这首诗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次品读课文。
学生自主学习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教师给予启发点拨,并总结诗歌的艺术效果。
预设品析点:
大家最直观的体会就是,信天游里面的方言很多,衬字多,而本诗中,作者减少了方言,省去了衬字;还有一个不同是信天游是民歌,多写的是男女爱情,反抗婚姻压迫,而作者赋予它革命的新意,这是两者在题材上的不同。
那么用信天游的形式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首先,抒情性强;其次,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再次,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有口头传唱的意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对当堂课的学习知识做好记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学习目标2”。
四、课堂总结,感悟收获
教师导语:同学们,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已完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操作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学收获,教师给予启发点拨。
  3.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好板书内容和本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对当堂课的学习知识做好记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教师导语:学语言最终要会写,同学们可以尝试着本诗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写作技巧:运用拟人、夸张和比兴的手法
从意象的角度体会诗歌意蕴:宝塔山、杜甫川、米酒、油馍、杨家岭的红旗
诗歌艺术效果:抒情性强
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再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有口头传唱的意味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