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版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版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3 15:1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记叙了出游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本单元的诗文或记事、或记游、或状物、或抒情,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意在让学生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小石潭记》是既《桃花源记》之后的又一篇讲读课文,所以它不仅有自身的知识能力的目标,同时又承载着本单元的教学任务的补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六个单元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所以有一定的文言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是学习本文的优势;学习文言文还需要去识记,但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古文的趣味,针对这些情况,本课会设计各种活动,调用多媒体资源,从而引发对古文的热爱,激起学习背诵古文、传承文化的热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次诵读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本课的设计将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模式
为使课堂能够高效,我采用“六环节”教学法来授课,即“激趣导入,明确任务——自主学习,解疑置疑——小组合作,解疑问题——全班合作,师生对话——问题训练,巩固迁移——归纳延伸,拓展提升”。这一课型首先要做到课堂任务明确,其次是小组间恰当的交流,最后是学生的展示,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在每个课时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环节有灵活的变动和增删。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及作者寄寓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及作者寄寓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知人论事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共同吟诵一首学过的诗(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在诵读中大家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之后谈一谈理由。
预设操作方法:
1.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诗句及图片,并配以古典舒缓的音乐,学生来吟诵。
2.学生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体会诗人的情感。
3.结合学生所谈,教师讲清本诗与本文相同的社会背景,并对作者进行介绍。补充材料: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设计意图】通过《江雪》一诗的回忆,学生不仅巩固了古诗,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对本文的陌生感,亲切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上,为下面学习及活动的开展作铺垫。
二、明确任务 出示目标
PPT: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及作者寄寓山水的思想感情。
预设操作方法:
师出示PPT,一名学生读。师强调。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的意义在于它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也使学生的学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三、一读小潭 读准字音
教师导语:柳宗元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美文,《小石潭记》堪称典范,欲知小石潭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边读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一会我们共同分享。
预设操作方法:
1.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画。
2.师请学生分享自己所获得新的字词。比如:篁、冽、参差、悄怆、翕、卷字的读音和意义。师做以补充强调。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是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步,在每个讲读课的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这一环节重视,让学生与这些文字“握握手,贴贴脸”,有些字要认真讲,不会的字一定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去查阅字典,日积月累中,就能夯实积累。
四、二读小潭 读准句读
教师导语:刚才大家自由读了文本,下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音乐,美美地读,读准停顿及节奏。
预设操作方法:
学生齐读,师评价。
【设计意图】为调整动课堂气氛,我寻找一段凄美冷寂的一段音乐,唤起学生的主观感受,也为后面品情感的环节作铺垫。
五、三读小潭,读顺文意
教师导语: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结合书下注释的内容,自行完成本文的释意。要求翻释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标出重点词的理解。
预设操作方法:
1.学生5分钟的时间去译文,有不理解的词句标记出来,等待全班交流。
2.全文5个段落,请5名学生来疏通,并点出每一段的重点字词,师及时评价及点拨。
3.师重点强调重点词语的翻译。落实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讲清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及意义。
【设计意图】 本环节打破了以往的逐字逐句的译文形式,主要采用自学,师生、生生及时点拨的形式完成,既能解决讲解的枯燥、节省时间,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四读小潭,寻访美景
教师导语: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寥寥数笔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具有怎样的特点,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读。
预设操作方法:
1.学生读文本,找出发现小石潭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教师适时追问本文的线索,即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请学生找出描写潭中的景物,共同说出来,如:水、石、树、鱼、源、岸、环境;接着还是找文本中词语来说这些景物的特点,师点拨,重点抓住“水清、树青、石奇、景幽”来小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问题是由上一环节落实之后自然生成的,是对课文翻译基础上就容易解决的问题,是对译文是否熟练的检测。
七、五读小潭,读出情味
教师导语: 如此清幽的小石潭坐落在无人问津处,是被贬谪中的柳宗元一次偶然的邂逅,在他的笔下,我们从中又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篇文章,看看同学们能否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预设操作方法:
1.师范读课文,生结合师读及文中的第四段内容来理解,师出示链接材料,再一次出示《江雪》的内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孤凄悲凉的情感。
2.生齐读课文,体会情感,尽量去背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准的朗读,情感的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之处,本节课力求从读开始,又以读结束,时刻体现着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析的理念。再次出现链接材料,目的是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小结: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游踪: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寻 观 望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推敲文中的语句,学习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文中品析心境变化的语句,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重温内容
教师导语: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学习作者的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探索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预设操作方法:
1.ppt1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做心中有数。
2.提问的形式接龙完成对上节课重点内容的检测。ppt2给加点字注音,ppt3是对重点实词积累检测,ppt4、ppt5是关键句的检测,之后师做点评。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依然以学习目标作为先导,明确任务,然后用ppt完成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复习回顾,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的愉悦,也能让课堂快速地入情入境。
二、再读小潭 品读赏析
(一)品一品,看谁意蕴读得深。
师出示示例:“趣味欣赏”:请学生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诸如:清新、清凉、清秀、清澄、清脆、清冷等)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如“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 “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再如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等等。
预设操作方法:
1.教师用PPT出示品读的示例,学生接着自行读文。找出文章中的词与句子按照教师给予的示例做赏析,全班交流,师点评。
2.学生品读之后,教师还要适时追问一个问题,小石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学生思考,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授知以鱼不如授之渔”这一环节,我主要用自己读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提倡学生多角度赏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文章。
(二)析一析,看谁方法析得准。
教师导语: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景致再现出来的,用了怎样的方法呢?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讨论,一会儿派代表发言。
预设操作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读文,结合写景的句子,品析写作手法。组内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主要围绕“动”与“静”;“对比”与“烘托”;“正面”与“侧面”;“景”与“情”角度进行交流。在谈得不够深入时,教师要讲解, 比如,在谈到侧面描写时,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入,教师可以结合材料进行补充讲解,把之前所学进行回忆总结,如《三峡》的“山”,《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用相关的句子进一步强化侧面描写的作用。文中第二段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学生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文写法的鉴赏,教师通过示例及链接材料,真正让学生习得写作之法。
(三)写一写,看谁景物学得妙
教师导语: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那么,你能否运用所析之法,也来写一段你熟悉之景呢?
预设操作方法:
1.小练习:模仿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段自己的熟悉之景。
2. 选代表来读,生生、师生之间评价。
明确:评价的标准就是本文的写作技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更深层次的去体会本文的写作技法,学生带着目标去写,使文章重点得以突破的关键处。
三、走近小潭,读出共鸣
教师导语: 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预设操作方法:
1.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2.师出示链接材料,柳宗元的永州情结。[补充资料;历史背景(二王八司马事件):唐顺宗永贞元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希望推行一些措施来改变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衰落,然而这是一群书卷气很浓的改革家,连续几次重大失误,100天以内政治格局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谪。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自古就是被贬官员流放的地方,正值事业巅峰的柳宗元就被一纸诏书贬到了距离长安城2000多里的永州,这一年他33岁。住法华寺,没有官邸,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快会回到长安,结果一呆就是10年。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设计意图】我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用链接材料“以文解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四、拓展延伸,加强积累
教师导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像柳宗元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却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们宁愿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石是草是木,因为那里远离尘世,寄寓梦想。
预设操作方法:
1.师引导学生背出曾学过的与柳宗元相似境遇的“寄情山水”的诗文,边背边解读。比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清(刘禹锡《陋室铭》)。
2.师生互补,形成积累。师再出示一组与其相关的诗文,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补充绝句“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古诗文从内容上进行归类,调动积累,便于记忆,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五、总结升华 朗读涵咏
教师结语: “千古文人山水梦,仕不得志寄山水”,与苏轼、欧阳修比起来,柳宗元似乎就有点解不开的抑郁,当时他被流放到永州,荒无人烟,气候恶劣,柳宗远病魔加身,紧跟着自己的母亲,妻子,爱女纷纷离他而去,他的那种独处的寂寞孤独,那种仕途坎坷,壮志难酬,那种病魔加身,困苦不堪确实也是一般人难以忍受,公元819年,年仅46岁的他离开了人世,给我们留下来无尽的遗憾。最后我们缅怀敬佩痛惜之心再来诵读《小石潭记》。
在音乐中,师生共读《小石潭记》
板书设计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游览的顺序: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水源头、岸势  潭中气氛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形(正面)
    “如鸣佩环    声(侧面)
      (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而远逝”(特写)  动静结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幽深冷寂
作者心境: 孤凄悲凉


潭中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