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艺术感知:欣赏聆听《阳关三叠》,感受古诗词格律美与古琴的音韵美,理解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与情绪变化,充分感知中国古代歌曲的魅力。
审美体验: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相关知识,学习演唱《阳关三叠》上阕。
文化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的探究兴趣,理解其文化精神,深入感受传统经典的高雅,体验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阳关三叠》音乐结构与演唱情绪分析,中国古代歌曲的脉络梳理
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投入歌曲氛围,将所学带入演唱中
教学过程
导入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歌曲,植根于广阔的华夏土壤,蕴含着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文化性格。诗经之纯真,楚辞之绚烂,唐诗之繁盛,宋词之高雅。中国文人笔下立意含蓄、从容淡雅的诗词歌赋,本身极具音乐性、歌唱性。出自于唐代著名诗词《送元二使安西》的古曲《阳关三叠》,作为中国古代歌曲中的经典之一,同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学与音乐相交融之美。今天,时光将倒流,让我们从一首《阳关三叠》出发,一起拨开尘雾,回到那个世界,去感受中国古代歌曲永恒的魅力。
新课教授
(一)
1、播放《阳关三叠》视频,欣赏前提问:
(1)音乐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答:描述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教师补充并介绍诗作与时代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所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与友人离别的场景。
(2)音乐中伴奏的是什么乐器?
答:古琴
教师展示古琴图片并做介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出对诗文的人物地点背景等介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来理解诗文,为后续诗乐的学习作好铺垫。
根据视频中的演唱,引导学生找到上阙与下阙,上阙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原词,下阙则是由后人为琴歌重新填词。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变化:
上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绪平稳娓娓道来,意境沉静悠远,表达叹息之意。
下阙: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情绪转而激动,八度大跳将旋律带入小高潮,主人公思绪翻涌,诉说离别的强烈不舍与忧思。
带领学生结合情绪,将歌曲第一段带词学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一叠中的基本结构,感受其情绪变化,了解古代歌曲中的“上下阙”,为后续的结构分析做铺垫,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跟进后续地诗歌理解与学唱。
(二)
介绍《阳关三叠》的改编合唱版本,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做关于“三叠”的思考(如:在全曲中听到了几段相似的旋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并思考“三叠”的表现上有何不同之处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三段相似的旋律,也就是三段以原诗为开头的段落。每一个段落中都有上阙与下阙,上阙以原诗音乐为主题, 下阙进行变化与扩充,三段在重复主题后各自做了诗词与音乐的变化。那么音乐从引子的伴奏引入,三段吟唱情绪变化层层递进,将音乐推向高潮,渲染强烈的忧伤、惜别与期待,最后在尾声逐渐平静。
归纳:三叠指的是同一曲调反复吟唱三遍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通过旋律的变化来体验诗歌情感的表达与递进,充分感受诗乐交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并在学唱部分给学生一定的帮助。
梳理中国古代歌曲发展脉络
结合文字与图片,依照顺序上古时期、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汉、魏,南北朝、唐代、宋元时期,根据的梳理中国古代音乐,强调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风格与作品。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的厚重感梳理音乐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对古代歌曲的兴趣,能够更好建立学生的民族自信与自豪感,加深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拓展: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相互作用
古代诗词的内容在音乐后续的发展中也不断地起到作用,如近代声乐作品《大江东去》、《花非花》等等。不光是民族、美声作品,包括通俗歌曲也逐渐被认可,如《水调歌头》,古诗词作为载体为当代音乐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而现代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便是对《诗经》中《蒹葭》译文的再创作。
设计意图:结合当下流行的趋势,加深学生对古诗词音乐的了解与兴趣
课堂小结
古诗词艺术歌曲把中国的古典诗词与艺术歌曲题材相联络形成一种新的声乐体裁。在《阳关三叠》中我们学习到,音乐结构上严谨规整,乐句有主有副,在三叠的基础上加入引子与卫生来扩充音乐完整性;通过旋律的变化与再现推动情绪层层递进,充分表达诗词情感。中国古代歌曲的意义与魅力能够通过多方式得以传达,深刻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意境和独到的哲学理念。
课后思考
通过今天对《阳关三叠》的学习,你对古代诗词歌曲有什么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