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等来表示地理事物的
B.地球仪再现了地球最真实的面貌 D.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方便地知道地球的面貌
2.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B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
C.站得高,看得远 D.海边远方驶来的航船,先见船帆,后见船身
3.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
A.岩石圈 地幔 地核 B地壳 岩石圈 地核 C.地壳 岩石圈 地幔 D.地壳 地幔 地核
4.如图所示的岩石中,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 )
A.①玄武岩 B②大理岩 C.3石灰岩 D.④花岗岩
5.西埠顶与白头山相比,正确的说法有( )
①西埠顶更陡峭②白头山更陡峭③西埠顶更高④白头山更高 (5题图)
A.①④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6.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边界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B.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高大的山系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往往形成高大的山系
D.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地震
7.在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跑到窗口大声呼喊 B在高楼上的尽快乘电梯到地面
C.马上从窗口往下跳 D.躲到卫生间,厨房间等狭小的空间内等待救援
8.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9.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破坏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化和风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10.下列图中,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 )
11.下列关于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11题图)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乙的实地距离小于丙、丁的实地距离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12.图中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
A.20°W、20°N B.20°E、20°N C. 20°W、20°s D.20°E、20°s
13.假如学校操场一周的周长为250米,现在某七年级学生为它画了一张平面图,图中操场的周长为25厘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应为( )
A. 1 : 10000 B.1 :1000 C. 1∶100000 D.1∶100
14.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b、c两地相对高度是100米 B. a、b、c、d 四地中离瀑布最近的是c地
C. a、b两地相对高度是100米 D.河流向东南方向流去
(14题图) (15题图) (16题图)
15.若某处地形如图所示(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运动路线。箭头表示逃生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A点,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①④
16.如图所示为中国著名红石公园——丹霞山景观图,这里奇峰林立、景色瑰丽,形成极具特色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貌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内力作用——地壳隆起部 B.内力作用——地壳沉降说
C.外力作用——流水侵蚀 D.外力作用——冰川侵蚀
17.下列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18.在科学研究和学习中,常常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进行实验和测量,要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下列实验中,不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 B C D
A.“研究地球的形状"实验 B“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实验 (20题图)
C.研究分子之间有空隙时进行的"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 D.“板块张裂"实验
19.甲、乙均位于赤道上,甲沿120°E经线前进,乙沿60°W经线前进,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乙相会于北极B甲、乙不相会C.甲、乙分别到达对方的出发地点D.甲、乙相会于南极
20.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若同时到达,则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都一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2分)
21.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是(填序号) 。 ①天圆地方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③地球卫星照片
22.地震的发源地称为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它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称为 ,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23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最大周长约为 千米。
24.如图所示为板块运动的方式,其中“→”表示张裂,“→-”表示碰撞。
(1)图甲中,按照③②①的顺序可以表示形成 的过程。
(2)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导致红海不断扩张。其形成过程可用图乙中 的顺序表示。
25.下列三幅北京市地图的图幅相同,则比例尺最大的是 (填字母,下同)图,表示实地面积最大的是 图,内容最详细的是 图。 A.北京故宫图图 B北京市区图 C.北京郊区图
26.如图所示为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
(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 A. B. C.
(2)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作类比,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3)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4)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5)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的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的顶部。
27.读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7题图) (28题图) (29题图) (30题图)
(1)写出甲点的经纬度: (2)甲点位于乙点的 方向(3)丙点位于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
28.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2)若测得A,B两地的图上距离约为1.5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千米。
(3)为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旱涝保收,村民拟在图示地区建一蓄水址最大的水库,合适的坝址是 (填“甲”“乙”“丙”或“丁”)。
29.如图所示为岩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 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它们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2)下列转化关系中,表示岩石直接转化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C.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D.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3)玄武岩具有吸音、吸热储热、吸水防滑、耐酸碱、低放射性等优点。玄武岩可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的外墙装饰及市政道路、广场、住宅小区的地面铺装,也是各类仿古建筑、欧式建筑、园林建筑的首选石材。下列关于玄武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岩石冷却缓慢,结晶充分,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B该岩石常保存有动植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该岩石岩性致密,密度较大,具有片状构造
D.该岩石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甚至不成晶体,多气孔
30.阅读经纬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点的经纬度:A: B: C: D:
(2)位于西半球的点是 (填字母,下同),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是 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点有
(3)从高、中.低纬度来划分A、B、C、D 四点,位于低纬度的有 (填字母,下同),位于中纬度的有 (4)B点位于A点的 方向,D点位于A点的 方向。
3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1)此次地震与 (多选,填字母,下同)两个板块的运动无关。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D.非洲板块
(2)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逃生的方法中,可取的有( )
A.上课时,高楼层的学生立即躲到课桌下在家里 B.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面或迅速躲到空间小的厕所里 C.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 D.在街上,紧紧抱住电线杆
(3)导致灾区的救援活动难度大的自然地理原因有( )
A.信息不畅B地形复杂且余震不断 C.救援人员不足 D天气复杂
三.解答题(每空2分,共38分)
32.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水平线上观察,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看上去长度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在球上移动的铅笔,看上去长度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
(2)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
(3)上述实验和现象证实了 (填字母)。
A.物体的长度与运动表面大小有关
B.物体的长度与观测的距离有关C.地球是个球体
D.物体的长度与观测的角度有关
(33题图)
(35题图)
(34题图)
33.读某学校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地图是 用来判断方向的,1 :5000的含义是
(2)里仁花园在学校的 方向;排球场在体育馆的 方向。你判断的理由是
(3)如果按照地图的三要素来看,此地图还缺少
(4)如果有客人问你从校门到艺术楼怎么走,你会怎么告诉他呢
(5)若生活楼到足球场的图上距离是2.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 米。
34.(1)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2)如图乙所示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该板块边界处出现了 (填字母)。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B大洋板块对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C.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D.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35.如图所示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初中学生计划在图示区域进行研习旅行活动。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该区地形以 为主,河流干流流向为
(2)若A处气温为20 ℃,山峰B处气温最低不低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
(3)同学们计划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C处,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4)简要分析图中城镇形成的有利条件。
第3章综合检测卷
1.B 2.B 3.D 4.C 5.A 6.D 7.D 8.A 9.C 10.C 11.D 12.A 13.B 14.C 15.C 16.C 17.C 18.B 19.C 20.B
21.
22.震源 震中
23.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4万
24. (1)山脉 (2)
25.A C A
26.(1)地壳 地幔 地核 (2)地幔 (3)B (4)AB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