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思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
教材篇目(部分):《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
“思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课标要求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思维品质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三: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任务一:以“学习之道”为单元学习主线,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创作个人的《“学霸”修炼手册》。(形式自选:手抄报、思维版图、美篇等)
任务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计划:
第1、2课时:以《劝学》为例,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与翻译;
第3课时:进行《劝学》与《师说》的对比阅读鉴赏(学生自学《师说》的翻译。)
第4、5课时:《反对党八股》
第6、7课时:《拿来主义》
第8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
第9课时:《上图书馆》
单元整体感知
板块 篇目 学习内容
观点与依据 《劝学》、《师说》 联系作者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和论证的方法
举例与概括 《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 探究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性之间的关系,学习论证的方法、梳理论证的结构。
经验与立场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了解个人经历、经验的叙述与立场、观点之间的关系。
论述文的思路的清晰与思维的缜密
《劝学》
——荀子
学习形式“字—词—句—篇(文)”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了解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内容,结合注释,尝试分组翻译全文。
任务二:明确文言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结合老师的翻译讲解学习“留、替、调、补、删、贯”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任务三:按照“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分类方法梳理《劝学》中的文言文基础积累。
实词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虚词:而、以、于、之等十八个常考虚词。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省略句
三:被动句
四: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基础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gǎo 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停止
介词,从
介词,比
凝结
转折连词
转折连词
介词,比
合乎
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圆规
同“又”
晒干
直
这样
状语后置句,
于蓝青,于水寒
省略句,煣之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 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经过墨线比量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接近、靠近
磨刀石
广泛地学习
名作状,每日
检验、省察
相当于“于”,对
同“智”,见识
表并列
片刻
主谓之间,取独
所学到的东西
踮起脚后跟
连词,表修饰
主谓之间,取独
宽广、广博
表递进
状语后置句,
乎己省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劲疾
清楚
借助
善于奔走
连词,表转折
到达
名作动,游泳
横渡
同“性”,天性
介词,引出对象
凭借
船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jiāo)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形作名,善事
连词,表因果
非凡的智慧
圣人的思想
表陈述语气
半步
没有用来……的,无从
传说中能发洪水的一种龙
骐骥(qí 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
良马
劣马
一天的行程
停止、止息
雕刻
表假设,如果
雕刻
表假设,如果
爪子、牙齿
定语后置句,利爪牙,强筋骨
名作状,向上
名作状,向下
地下的泉水
数量词作形,专一
蟹腿
表示并列,和
蟹钳
藏身
判断句
虚词
含义:与“实词”相对,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 意义或功能的词
特点: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等特点。
分类:虚词一般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六类。
文言虚词(18个):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君恩似海,臣节如山”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想要理解古人所言之志、文章所载之道,抓住文中实字和虚字来发掘语义间的相似联系和细微分别是很有必要的。
投降后
1.而(连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承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地)
登高而招 (表承接,不翻译)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表转折,但是)
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表转折,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不翻译)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表假设,如果)
蟹六跪而二鳌 (表并列,不翻译)
重点虚词
2.于
青,取之于蓝(从) 而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3.者
假舟楫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现“……的人”)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用在动词后,表“……的东西”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地方”)
重点虚词
4.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蛟龙生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此”,翻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用在词尾,表一般的陈述语气)
重点虚词
实词
1.通假字的定义.“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2.通假字的基本类型
(1)声母、韵母都相同,如“直”通“植”。
(2)韵母相同,如“见”通“现”。
(3)声母相同,如“风”通“放”。
(4)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文言实词主要指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几方面。
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生非异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通“性”,资质、天赋。
“有”通“又”,更,再。
“暴”通“曝”,晒干。
“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
今: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 今:
3.假舆马者。
古: 今:
4.金就砺则利。
古: 今:
5.蚓无爪牙之利。
古: 今: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知识、学识的渊博。
检验。
加入。
凭借,借助。
与“真”相对。
金属制的刀剑。
金子,黄金。
爪子和牙齿。
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一也。
古:
今:
7.木受绳则直
古: 今:
8.蟹六跪而二螯。
古: 今:
9.声非加疾也。
古:
今:
10.而致千里。
古: 今:
因为用心。
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墨线。
绳子,绳索。
腿脚。
跪下
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疾病。
达到
赠送,给予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金石可镂
无以至千里(“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固定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状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之”常为标志)
被动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用心一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判断句
1.輮以为轮
【輮(之)以(之)为轮】
2.輮使之然也
【輮(之)使之然也】
省略句
句子成分结构
主语: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名词、代词)
谓语:用来说明陈述主语。(动词、名词)
宾语: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名词、代词)
定语:主语和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形容词、名词)
状语: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副词、名词)
补语: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动词、形容词)
翻译原则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
雅:则指译文时选用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通俗地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严复《天演论》“译事三难:信、达、雅”
的
翻译的方法
1. 留:朝代、年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 替:单音词替换为双音词;一词多义;通假字替换为本字;词类活用前替换为词类活用后;古今异义。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惧怕”“埋伏”。
3. 调:这指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
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状语前置?)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汝之甚不惠矣)?你太不聪明了。
(2)何以战? (宾语前置) (《曹刿论战》)
您凭借什么作战?
(3)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 (《邹忌讽齐王纳谏》)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记住顺序:(定)主[状]谓<补>(定)宾。
4. 补: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省略的成分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于”。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解析】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要将其补充,意思才完整。
5. 删:句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应删去,不必翻译。
如:“夫”“也”“而”等。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解析】原文中的“……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主题,辨明文体,弄清语言特色。你要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角度,从词语的前后关系、语境条件限制等方面着眼,不能孤立地去翻译单个词语。
6. 贯:“留、替、调、补、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在进行完前面所有的步骤以后,最终整合句义,看看是否存在表达或语序的问题,要灵活运用这几种翻译方法。
《师说》
—韩愈
《劝学》
—荀子
求同求异
联系作者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和论证的方法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结合注释,理解《师说》文本内容。
任务二:联系两篇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
任务三:对比鉴赏两篇文章结构,分析《师说》的论述结构,学习两篇文章的论述方法。
作业:结合《劝学》中学习到的翻译方法,尝试翻译《师说》的选段。(组合:1+4;2;3+4)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求学的人
用来……的
指儒家之道
通“授”,传授。
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疑难问题
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懂得
相当于“于”
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跟从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学习
发语词,难道
了解,知道
因此,所以
无论、不分。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从师的传统
超出于众人之上
尚且
普通人,一般人
不如,名词作动词
意动用法,以……为耻。
更加、越发
对于
自身、自己
糊涂啊
指童子
使动用法,使……学习
指书
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否”
丢弃,放弃
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各种手艺
拜别人为师
类
年岁相近
可,够得上
高大
谄媚
恢复
竟,竟然
难道,表反问
语气词,表感叹。
指士大夫之族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固定的
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这类
不一定
学习、研究
韩愈的弟子,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指六经
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普遍
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被
赞许,嘉奖
赠送,赠予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作者简介
荀子名況,字卿,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人避汉宣帝(宣帝名询),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代表作《荀子》。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
荀子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因而重视“求贤师”“择良友”以使人改“恶”为“善”。
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他的学说,对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你认为写出《师说》的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古文运动
兴起原因:
自魏晋南北朝骈文大行,文风绮靡,侧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唐朝的骈文也过度要求排比、对偶、用典以及格律,而缺乏实用价值。唐初,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倡导诗文复古;中唐,韩愈和柳宗元主张古文运动以移风易俗。
主张:
“文以载道”,宣扬儒道,攘斥佛、老,“破骈为散”,但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主张恢复三代两汉自然质朴的问题,“言贵独到”、“词必己出”,要“文从字顺”。
“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
师道不存
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网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风气。
韩愈现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感痛绝,一方面“收召后学”,另一方面借为赠文李蟠来但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文章结构
观点:学不可以已
比喻论证
劝学
一、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二、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不复挺者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提高和改变自己
博学
善假于物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
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一也
对比
对比
对比
劝学
论述方法
1、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2、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蚯蚓与螃蟹。
3、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论证方法
4、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述。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述。
总之,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富于变化,明白易懂,毫无板滞之感。
文章结构
一、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耻学 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
二、批判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接着文章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将重点转到批判现实上来。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从师问焉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可见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之关键。
第二层,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前者只是“习其句读”而并非“传其道解其惑”,从而得出“小学面大”的结论,谬误不言自明。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我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极具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这一段对比论证,通过“睇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作者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
文章结构
三、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形成呼应,且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语气归于和缓、理性。
下面举孔子为例,孔子在读书人心目中地位极为崇高,这样的人还不断向人求教,以人为师,还有“三人行”的言论,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显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一段举事实、引言论,文字虽少,却令人信服。(典型事例、引述经典言论在论证中的重要体现)
四、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本文写作的缘由。
这两篇文章都是论述性文字,但采用的方法不同,结构也不相同。《劝学》主要是比喻和对比论证逐项阐述自己的主张;《师说》除直接阐述外,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逐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关注不同论证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的逻辑力量,关注在使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时还要不断进行分析阐释(这一点在《师说》中特别突出),避免在写论述性文章时陷人“观点加例子”的模式。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