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周考(二)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檼栝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诗”和“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如下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盈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
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康泽将军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互辉映。
(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在叙事链条中可能插上图像的环节是文本叙事的“褶皱”处,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
B. 从阅读经验来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
C.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D.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和作用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B. 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松间照" ,也可是“明月青松枝”。
C. 《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
D. 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
B. 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形象地认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
C. 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画;过滤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
D. 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对柯岗小说中的插图,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色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
经谋得斯通先生的安排,我成为了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
是因为我过早地自食其力,米考伯太太弄不清我的年龄呢,还是由于她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总得找个人谈谈,这一点我一直不太清楚。不过她一开头就对我这么说了,以后在我跟她相处的所有日子里,她一直就是如此。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
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从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晚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这一点,就像我渴望上天堂一样,脑子里记得一清二楚!
星期六的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我回家时口袋里有六七个先令,一路上可以进那些店铺看看,琢磨琢磨这笔钱可以买些什么,这是件很适意的事;另一方面是那一天回家比平时早——可米考伯太太却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星期天早晨也是如此,当我把头天晚上买来的茶或咖啡,放进刮脸用的小杯子里冲水搅动一番,然后坐下来吃早饭时,米考伯太太又会对我诉说起来。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米考伯太太跟她丈夫完全一样。
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除了一块荷兰干酪的皮儿外,“”米考伯太太说,“食物间里真是连一点儿渣子都没有了。”
“哎呀!”我很关切地说。
我口袋里一个星期的工资还剩有两三先令,我赶紧掏了出来,真心实意地要求米考伯太太收下,就算是我借给她的。可是她吻了吻我,一定要我把钱放回口袋,并说,这样的事她想也不能想。
我请她说出要我帮什么忙。
“我已经亲自拿出去一些银餐具了,”米考伯太太说,“悄悄拿了六只茶匙、两只盐匙和一对糖匙,分几次亲自送去当铺当了钱。米考伯容易动感情,他是决不肯去处理这些东西的。而我,已经去过很多次,所以,科波菲尔少爷,要是我可以请你……
此后,几乎每天早上,在我上货行以前,都要出去干一次同样的事。
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关进塞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
我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在新住所的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通常在6点钟起床,在去监狱探视前的这段时间,我就在街上溜达。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是伦敦桥。我习惯坐在石桥的某个凹处,看过往的人们,或者趴在桥栏上,看太阳照在水面泛出万点金光,照到伦敦大火纪念塔顶上的金色火焰上。我不知道,当年,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世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从成为童工的大卫的角度,描写货行的地板、楼梯、地下室里的大老鼠,衬托他当时的心境。
B.小说中两处划线的语句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了大卫内心的孤独困苦和颓丧绝望。
C.小说情节有缓急之妙,短时之事可用较长篇幅叙述,长久之事可一笔带过,文中典当的情节便体现这一特色。
D.从米考伯太太的言语中能看出他们一家挣扎在被追债、当家产的困境中,但他们并未丧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7.请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文中是如何刻画的。(4分)
8.小说中有两个“我”,一个是成年后的大卫,一个是童年时的大卫,请从叙述视角的角度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9.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B.“大学之道”的“道”就是圣贤之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等。
C.“亲民”指的是亲近爱抚民众。
D.“天子”这里指皇帝,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10.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人人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那么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理。
D.“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1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墨子游荆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智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者。” 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狶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伤矣哉!”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舍今之人而誉先王,是誉槁骨也。譬若匠人然,智槁木也,而不智生木。”子墨子曰:“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先王之道教也。今誉先王,是誉天下之所以生也。可誉而不誉,非仁也。”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为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民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节选自《耕柱第四十六》,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B.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C.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D.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升,文中指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公制一升为1000毫升,合一市升。量粮食的器具也叫“升”。
B.子夏,姓卜名商,战国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C.和氏之璧,即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墨子听了弟子们回来后的介绍,相信了他们的话,觉得事情很让人生气。
B.墨子认为,行义不要以别人看得见、看不见为标准,应该时刻坚持。
C.巫马子认为赞美先王是不可取的,而墨子则看得更远,因为他看到了先代的道德教训,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
D.在墨子眼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都算不得宝物,只有“义”才是最大的宝物。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先王之道教也。今誉先王,是誉天下之所以生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6.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17.《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进行比较,说说两者的异同。(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18.(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 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 的审美体验。
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为基础,有的如泣如诉,带给人以行云流水、 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聆听和吟唱国风音乐,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的新钥匙,它正在成为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铺陈 设身处地 与众不同 荡气回肠
B.铺展 身临其境 独一无二 千回百转
C.铺陈 身临其境 与众不同 千回百转
D.铺展 设身处地 独一无二 荡气回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C.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 ① 。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
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 ② ,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
因为手机发信息简单、隐蔽,所以 ③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3. 请用否定句形式概括上文中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的危害,不超过30个字。(6分)
24.下面的六个句子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①今后我们这些高足,定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母校!
②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指出我的不足,如果有事需要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③本校兹定于9月30日上午9:00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诚挚邀请您届时拨冗出席。
④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拜读,敝人不胜感激。
⑤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受到邀请,深感荣幸。
⑥令堂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赣榆区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周考(二)
语文参考答案
1. A 【解析】A.“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可见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2. B 【解析】A.“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不等于“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C.“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只是说“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并不严密。
D.“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错误,文章列举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是为了说明“小说插图”能对小说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无中生有。
3. C 【解析】A.“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错误,依据“……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可知,“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不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观点。
B.“帮助读者形象地认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错误,“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是“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并非是帮助读者“认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
C.“过滤……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属于“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所以能够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观点。
D.鲁迅的呼吁证明的是“插图”的重要性,但不能证明“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
4. ①材料一围绕小说插图与叙事链条的关系,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例证法从现象世界的确证分析出小说插图的超语言功能并进行了理论阐释;②再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来分析叙事插图和诗意图像的不同,突出小说插图被牢扣在故事链条中的特性。
5. ①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枪林弹雨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②插图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③多幅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使情节内容呈现更加直观。
6.B 【解析】B.“表现了大卫内心……颓丧绝望”错。第一处中的“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将一天天地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表现了大卫内心的孤独困苦和颓丧绝望;第二处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只是表现了大卫内心的孤独困苦,至于“颓丧绝望”在第二处划线句中没有体现。
7.形象:感性、滑稽、盲目乐观。
手法:①兼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几种手法(或“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②侧面描写,通过米考伯太太“容易动感情”的侧面评价写出了人物的感性;③运用对比,从“泣不成声”到唱起歌来等内容,突显其滑稽、盲目乐观。
8.①两种视角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使故事真实可信,易于表现主人公心理世界;②两种视角相重叠,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③从童年的“我”到成年的“我”,在发展变化中展示其心灵的成长轨迹,表现小说主题。
9. D 【解析】D项,天子在古代政权里是爵称,但是先秦还没有皇帝。
10. C 【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
11.四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12. D 【解析】“今用义为政于国家”意思是“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句间不能再断开,所以排除B、C两项。“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为四个分句并列,应分别断开;“曰”有标志作用,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项。13. B 【解析】“战国”错,应为“春秋”。
14. A 【解析】墨子并没有相信弟子们的话,而是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15. (1)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2)天下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先王的道德教训。现在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
16.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是诗的主旨”错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
17.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不同点:①前者所谓“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于愤激中见低沉;后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②前者表达曲折,以“钟鼓撰玉”代指富贵生活;后者表达直白,锋芒直指权贵。
18.(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19.C(铺陈:详细地叙述;铺展:铺开并向四外伸展。应选择“铺陈”。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应选择“身临其境”。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强调与他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应选择“与众不同”。千回百转: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处强调乐曲的曲折变化。应选择“千回百转”)
20. D(成分残缺:由于……使得……,句子缺少主语;语意混乱:“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的结果是“总基调的内敛和含蓄”,从而产生“意境美、朦胧美”,要把握这三者之间的语意关系)
21.将“国风音乐”比喻成“钥匙”“桥梁”,(1分)生动形象地指出现代与
传统兼容并蓄的国风音乐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形式,(2分)并在促进青少年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起到的连接作用。(2分)
22. ①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②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③有同学用手机来作弊。
23. 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学习和休息;不利于严肃考风考纪。
24.①“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此处使用不得体,应改为“学子”。
②“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使用不得体,应改为“尽力”或“全力”。
④“拜读”,敬辞,阅读。此处使用不得体,应改为“指教”。
⑤“敝校”,谦辞,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此处使用不得体,应改为“母校”。
⑥“令堂”,敬辞,用于称对方的母亲。此处使用不得体,应改为“家母”。
【附】参考译文
墨子推荐门生耕柱子到楚国做官。有几位同门弟子经过那儿,耕柱子只给三升米做饭,款待不优厚。同门弟子回来说:“耕柱子在楚国没有益处!我们几个去探访他,也只给三升米做饭,款待不优厚。”墨子说:“这还未可知。”没有多久,耕柱子赠送黄金十镒给墨子,说:“弟子不敢贪图财利违章犯法以送死,这里有黄金十镒,请夫子留着用。”墨子说:“果然是未可知啊。”
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行义,别人不见得会帮助你,鬼神不见得会使你富有,而你还去做,你大概是犯了一种狂妄病。”墨子说:“现在假定你有两个家臣,一个见你的时候就做事,不见你的时候就不做事。另一个见你的时候做事,不见你的时候也做事,你看重哪一个?”巫马子说:“我看重见我做事,不见我也做事的人。”墨子问:“那么你也看重有狂妄病的了。”
子夏的弟子们问墨子道:“君子之间有争斗吗?”墨子答道:“君子之间没有争斗。”子夏的弟子们说:“猪狗尚且还要打斗,哪有士人没有打斗呢?”墨子说:“伤心啊!你们言谈则称举商汤和文王,而行为却与猪狗相类比,伤心啊!” 巫马子对墨子说:“丢掉现实,而去赞美先王的人,那就是赞美枯骨了。好像木匠一样,只知道枯木,而不知道活生生的树木。”墨子说:“天下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先王的道德教训。现在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可以赞美而不去赞美,那就不仁了。”
墨子说:“和氏的璧、隋侯的珠、三棘六翼的鼎,这就是诸侯所说的宝物了。而这些东西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答道:不可以。我们称道那些被贵为宝物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有利于人民呀!而和氏的璧、隋侯的珠、三棘六翼的鼎,并不可以利人,所以就不是天下的宝物了。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国家一定会富裕,人民一定会增多,刑法政治一定会清明,社稷一定会安定。我们之所以看中那所谓的宝物,是因为有利于民,而‘义’却是有利于民的,所以说:‘义’就是天下的宝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