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高考对接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飙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一句描写行军,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诗人运用残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C.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
D.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这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汉将反衬士兵。
2.这首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五、六两句反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C.结尾两句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每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D.本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4.请结合本诗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老”和“瘦”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B.颔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这两句诗各用一典,衔接非常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C.颈联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且两幅画面色调相同。
D.尾联在行文上有一个“反跌”:上句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接着就补了下句,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6.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B.诗的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上句“塞上长城”,从大处,远处写,写理想,是实写;下句“镜中衰鬓”,从近处、细处描写,写目前,是虚写。
C.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颔联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D.尾联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8.结合全诗,应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请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③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9.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片花飞减却春”中的“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
B.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
10.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①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玉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同时也是楼梯的美称。
1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楼上黄昏”四字点明了时间,地点,“欲望休”三字则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女子的行动,这既让我们看到了女子的姿态,也透露了她的神情。
B.三、四句写了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的景物: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和花蕾缄结不开的丁香,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
C.本诗以景托情,从对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的描写中,衬托出她失望、愁苦以及满怀希望的情感。
D.本诗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优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1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流歌断春风暮”,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春风暮”为景语,一字一景。
B.“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一个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明月随人去”与苏轼的“千里共婵娟”都是写对月怀人,传达出一种广漠旷达的境界。
D.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人微。
14.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种子,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明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受诬谤。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地方言称成为於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写军府下达了紧急的命令,这位壮士接下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敢。
B.第三句用“薏苡明珠”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职是因为遭受别人的诬谤,正像东汉马援当年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谤成带回一车明珠一样。
C.第八句化用杜甫诗句浑然无迹,实写作者居处简陋,处境悲凉,突出对部属的美好祝愿。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16.本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D
2.情境:①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场面;②军情紧急,战斗惨烈;
③前方将领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顾士兵死活;
④战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⑤前方战士凄凉悲壮,岁月艰难;
⑥征人、思妇之间的思念和痛苦。
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前方战士的赞扬,对他们的凄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腐败将领的鄙弃等情感。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分析的能力。
D项,“这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汉将反衬士兵”错误,这是典型的对比手法,不是衬托、反衬。
故选D。
2.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及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情境一: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场面,“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情境二:军情紧急,战斗惨烈,“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情境三:前方将领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顾士兵死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情境四:战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情境五:前方战士凄凉悲壮,岁月艰难,“边庭飘飘那可度”“寒声一夜传刁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情境六:征人、思妇之间的思念和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情感解析:“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浴血奋战,将领只顾享乐,可见作者对腐败将领的讽刺与鄙弃。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渲染悲剧的场面,描写凄凉的惨状,表现对战士的凄惨遭遇的同情。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战争造成亲人分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现了诗人对前方战士的赞扬。
3.B
4.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赢弱乏力,行动艰难,伴随着音乐的旋律竟然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的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从而写出了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分析】
3.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五、六两句反面写乐声”错误。这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是从正面来写乐声的,并非是从反面来写。
故选B。
4.
本题考查炼字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其中的“老”和“瘦”分别来修饰“鱼”和“龙”。“老”的意思是“老迈,年老”,“瘦”的意思是“瘦弱”,老鱼和瘦蛟本来赢弱乏力,行动艰难。他们竟然能够听到箜篌的声音之后跳动和起舞,充分衬托出音乐的魅力。而且将抽象的声音用有形的“老鱼”“瘦蛟”描写出来,写出李凭箜篌弹奏技艺的高超。
5.C
6.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庄周梦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
二是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三是鲛人泣珠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相思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四是蓝田玉烟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分析】
5.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且两幅画面色调相同”错误。“沧海月明珠有泪”,为我们展示了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两幅画面色调不相同。
故选C。
6.
本题考查鉴赏和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大意为: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 ,升腾起美玉的轻烟。每句话各使用一个典故。
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洁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7.B
8.①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愤于金兵南下,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多年前的抗金经历。愤中有豪言壮志。②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抒发了诗人的沉痛、感伤之情。③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但诗人并不绝望,诗中还蕴含着诗人豪壮的感情。
【分析】
7.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句的能力。
B项,实写虚写弄反了。“塞上长城空自许”意思是“自己白白地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一个“空”字表明长城之景是作者回忆、想象之景,是虚写;“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这是作者对镜自照的实景,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盼北伐、盼恢复都成了空谈。故B错。
故选B。
8.
本题考查分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颔联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这两联表现了作者期盼恢复中原的豪迈气概,是一种“义愤”之情。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颈联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9.C
10.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项,“‘且看’是只管看之意”错误。这里的“且看”是“姑且看,暂且看”的意思。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问。尾联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诗歌中的意象“花”“酒”“翡翠”等,都是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春色已减,落花时节中的景象,写出了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根据注解,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所以,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
第二问。问诗人的情感。先了解尾句的诗意: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这表面上看是诗人的一种旷达之情,但是联系诗句中诗人的伤春之情以及注解中国家的危难以及个人的失意,表面的旷达背后是诗人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11.C
1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情人但又不得见,心情复杂矛盾,失望又孤寂无聊的女子形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情人,但又蓦然想到必定看不到,只得止步。欲望还休,表达出了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项,“满怀希望”错误。诗歌中用“欲望休”“各自愁”写出主人公的无奈和愁苦,利用缺月、芭蕉、丁香等意象抒发了这种情感,并没有“满怀希望”之意。
故选C。
12.
本题考查诗歌形象。
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三四句中,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由此,可以概括出: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情人但又不得见,心情复杂矛盾,失望又孤寂无聊的女子形象。
13.C
14.①由“碧水黄沙”到“寻梅处”,水中陆上到处寻觅,写寻找之苦;
②看见“花无数”,燃起希望,心生喜悦;
③“问花无语”,得不到回应,心生怅然;
④“明月随人去”,对月怀人,心生悲凉。
【分析】
13.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下片全写梦境”错,“明月随人去”是梦醒之景,梦中寻觅无着,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梦醒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运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故C错。
故选C。
14.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题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一,要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抓住地点和场景转换,由“碧水黄沙”到“寻梅处”,看见“花无数”,到“问花无语”,最后,梦醒后,对月怀人。第二,要根据场景来分析感情变化的内容是什么:寻之苦——喜悦——怅然——悲伤。
【点睛】
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的这首词,此词明写春景,暗抒离情,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如“梦”“寻”“问”“去”,再从意象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碧水黄沙”“梅”“花”“月”,分析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蕴藏的情感,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脉络。
15.C
16.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人后已的情怀。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C项,“实写作者居处简陋,处境悲凉”错,是借杜甫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志,不是实写。
故选C。
16.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诗的结尾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第八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根据这些内容,不难概括出作者寄寓其中的两种情感。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