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22:2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驻马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前两单元。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由王室派出官员监察诸侯国的国监制度,是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湖北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一只青铜簋铭文为“濮监作尊簋”,作器者的身份为周王朝派到濮国的国监。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强化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
C.体现了西周集权思想的萌发 D.实现了西周统治长治久安
2.在唐代,考生在考试前会将自己所作优秀诗文送至朝中达官名儒手中供其传阅和评判,考生若得到推荐,即可任用。科考成绩公布后,凡被录取者都要去拜见主考官,并将其尊奉为“座主”,自称为其“门生”。这些做法
A.重新构建了师生关系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简化了科举考试程序 D.为朋党政治提供了土壤
3.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之下的家庭不实行财产的长子继承制,而实行诸子分户析产制”,也就是说,皇室系统实行长子继承制,民间系统的家庭实行诸子分户析产制。封建政府总是力图保持民间这一系统。封建政府这一做法旨在
A.维系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B.调动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强化日渐松弛的宗法关系
4.在古代雅典,当公众与私人生活产生对立时,公民鄙视脱离城邦公共生活者,他们称单个公民为白痴。这表明古代雅典
A.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B.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C.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D.公民缺乏个体自由权利
5.罗马法规定,在伤害行为中,侵害人应偿付该受害奴隶在该年内的最高价值,即如果被杀死的奴隶是个瘸子或者盲人,而在当年中曾经是正常的,所赔偿的应当是他在正常时的最高价值,应使一个受害人所获得的赔偿超过对他所造成的损害。这一规定
A.带有一定的惩罚色彩 B.扩大了理赔的适用范围
C.提高了奴隶政治地位 D.推动了赔偿对象的下移
6.14世纪时,英国贵族们觉得税收的征收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为了国王个人的需要,税收的使用应该得到所有纳税人的监督,如果国王不能很好地使用,纳税人组成的议会就可以不批准,而国王为了获得钱财,和贵族妥协,于是议会批准赋税的权力越来越确定下来了。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进入等级君主制时期 B.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C.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7.1789年,美国制定的《司法法》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对所有经过州法院审理的,但其审理结果被认为是没有给予联邦宪法和联邦法最完全尊重的案件进行复审,最高法院拥有推翻或肯定原来的决定的权力。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最高法院不受制约 B.州法院没有立法权
C.联邦法律高于州法律 D.最高法院拥有终审权
8.二战结束后,德国勃兰登堡州宪法规定:“所有人都有权团结对公共事务造成影响的公民自发组织协会;有权知道所有州和地方当局的消息,并有权向相关当局及代表团体提出请求。”材料可用来说明,二战后的德国
A.各州拥有一定自治权 B.注重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C.各州选举实现了普选 D.政府信息实现了透明化
9.晚清时期,政府准允湘军统帅私下保荐幕僚出任地方官吏后,在湘军每获战功或收复失地时,湘军统帅都要向朝廷大力举荐人才,使湘军幕府成为湘军幕僚快捷的晋身之阶。曾国藩就常常通过奏调方式使朝廷允准地方大吏入幕,襄办军务。这一做法
A.改变了中央政治权力机构 B.稳定了满汉官员分布结构
C.推动了清廷官僚结构变化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10.辛亥革命各省光复后任职都督的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谘议局议长,均占少数。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
C.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D.受到军阀势力的干涉
11.1947年12月,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印的《人民军队三字经》一书借鉴了三字经的写法与辙韵,内容涉及党史、政治、文化等,把“人民军队三字经”配上插图,上图下文,形象生动。这部三字经作为连队综合基本教材发到全军。据此可知,《人民军队三字经》的编印
A.提升了解放军的文化诉求 B.适应了土地革命要求
C.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加强了党的执政建设
12.1844年,恩格斯对西西里纺织工人起义发表评论,他指出:“对大多数人是受压迫和劳累的,对极少数人是财富和享乐的,工人阶级在这种压迫、剥削之下必然进行斗争,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显示了他们的阶级先进性,并将在斗争实践中日益壮大。”这一论述
A.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肯定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
C.折射出英国工业革命成就 D.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
13.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党和国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下表所示为中国近现代阐释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一系列重要表述摘编。这些表述体现了
A.汉族谦虚礼让的传统 B.消除民族差别的理想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4.1949年,《共同纲领》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 D.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15.新中国1982年宪法所呈现的闪光点非常多。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八二宪法”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B.保护和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化
C.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全面超越了“五四宪法”的水平
16.1952年,中国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与西方民间企业签订了大批贸易合同。其中,与联邦德国企业签订了1.5亿卢布的贸易协议,用中国的农产品交换联邦德国的工业产品。这表明当时我国
A.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B.采取了务实的外贸政策
C.与美国关系由对抗走向了缓和 D.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7.1965年,美国副国务卿托马斯·曼提出:“文化和科学交流项目是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进入封闭的苏联社会,扩大紧张局势升级时可能有用的关系,这符合我们的长期利益,且贸易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言论意在
A.希望美国调整对苏战略 B.削弱苏联的经济实力
C.阻断美苏间的文化交流 D.与苏联共同主宰世界
18.下表所示为世界新兴大国积极创建的新国际机构,这反映出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导力量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亚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19.有学者对商周时期公田管理举措进行了归纳,其主要措施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商周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出现 B.个体生产日渐形成
C.田间管理体系完整 D.农业生产备受重视
20.汉代对土地籍册的管理沿袭秦朝制度,遵循“黔首自实田”办法和汉代规定的“依律自占”等方式,即关于土地面积(项亩数)、所有人、产量大小等,由土地所有者据实自行申报。这些规定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土地国有制度 D.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
21.明代后期,嘉湖地区的农民种植多样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桑树等,农闲时节去作坊做点散工,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以便承担政府强制性的高额赋税、徭役。据此可知
A.经济发展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民众重农抑商的观念逐渐淡化
C.政府政策影响农业经营方式 D.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2.据统计,12世纪至15世纪,欧洲各大银行开辟出一项新的业务——探险贷款。欧洲各大银行投资探险业务总计几十次,总资金约几十万黄金。由此可见
A.欧洲人独具冒险精神 B.欧洲各银行资本雄厚
C.银行推动地理大发现 D.欧洲掠夺了大量财富
23.19世纪上半叶,英国伦敦爆发了多次大型的霍乱。根据统计,在1831年伦敦爆发第一次霍乱疫情时,共有6336人死亡;1848~1849年,伦敦共有1437人死亡;之后是1853~1854年,有10783人死亡。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遭到破坏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D.社会医疗水平下降
24.下表所示是18世纪70年代英、法、荷从美洲、亚洲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英国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B.欧美间的经济联系紧密
C.亚洲出口量呈下降趋势 D.美洲处于贸易优势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人创造了与各部族均无血缘关系的“天”,并赋予“天”这一至上神伦理道德特征。周王以“明德”的方式承天命,祭天是周王的特权。周王根据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亲疏进行分封,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立异姓宗盟与宗法秩序。周王在封土授民时,也把“明德”这一宗法伦理观念分给诸侯。杨向奎先生指出,“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代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诗经》日:“有孝有德……四方为则。”侯外庐先生明确指出:“周人才把德孝并称,德以对天,孝以对祖。”
——摘编自巴新生《西周“有孝有德”宗法伦理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材料二
在两汉历史文献中,有密集的关于家族“祠堂”的记录。如《东观汉记》载:“(邓晨)与上(刘秀)起兵,新野吏乃烧晨先祖祠堂,汗池室宅,焚其冢墓。”益州太守文齐稳定地方有功,刘秀即位,“封成义侯”,然而途中去世。“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益州太守张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二百余人,赍牛羊送丧”,直抵张翕家乡安汉,“起坟祭祀”。这一情形得到汉王朝执政集团的表扬,“诏书嘉美,为立祠堂”。
——摘编自玉子今《汉代“祠堂”的宗法权威与文化位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政治统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祠堂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71年3月,法国工人阶级建立了巴黎公社,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公社“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在“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下通过普选方式选出公社委员。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社,它拟定和颁布文告与法令,然后通过其下属的10个委员会来具体落实。在70余天里,公社颁布了几百个文告、法令,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公社还采取包括废除高薪、不得乘坐豪华轿车、马车在内的多项措施来防止公职人员的腐败与变色,并始终关注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如解决工时、工资与食品安全等问题。总之,巴黎公社对理想社会的有益探索,为世界无产阶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秦正为《制度体系视阈下的巴黎公社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
近代报刊的舆论导向功能受到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推崇。他们在利用党内刊物构建巴黎公社图景的同时,也进行公开宣传。1922年6月,李达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最猛烈的“巴黎的自治团”与十月革命相比,失败在于“没有共产党任指挥”。1922年12月,周恩来在旅欧党组织机关报《少年》发表文章,称巴黎公社为“巴里共治团”,肯定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的一脉相承性。1925年3月,《新青年》推出第一个纪念巴黎公社的特刊,多篇文章在肯定巴黎公社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其失败教训,认为,“政府权力不集中,对待反革命势力太宽恕”,“都可以做后来无产阶级运动的前车之鉴”。1926年3月18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张太雷在《巴黎公社纪念日》的演讲中,颂扬巴黎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的能力,结合国民革命形势着重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及一般被压迫的民众在民族运动中,应该从巴黎公社得到更多的教训。20世纪20年代,中共对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宣传,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摘编自束锦《中国共产党对巴黎公社的认知与传播(1920~192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共宣传巴黎公社的侧重点并分析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转型日益迫切。地理大发现以来,形成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结构。两次世界大战并未打破“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权力在西方国家内部实现了转移和交接。现今的全球秩序仍体现出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的扩展,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重要的全球性治理机制中仍然掌握主要话语权。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善于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的部分后发国家迎来真正的发展契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西方国家相对式微,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化。
——据杨娜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及中国参与》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清晰且要史论结合,结论不要与观点重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的物资供给主要依靠漕运,汴河水道运输繁荣。但运河在宋金年间,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入海”等原因变得残破不堪,故需要寻找南北直通的运河路线。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只有山东会通河是新开凿的,其他各段在元代以前多有旧迹可循。山东段工程共分为两段进行,一是开挖济州河,二是开通会通河。工程于1289年完工,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面贯通。至此,京杭大运河自江淮北上,进入山东后,循山东西部穿越鲁西平原,过德州入直隶,济宁、临清、聊城等新兴市镇迅速崛起。运河维持了五百多年的畅通。
——摘编自朱汉明《京杭大运河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运河的先例。1760年代末,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运河在大宗货物,尤其是原料-煤的运输中作用更加显现出来。到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仅仅七八十年时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运河体系,将各工业中心和主要河流连接起来……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没有运河,工业将寸步难行。切斯特菲尔德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数十家制铁厂的建立。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疏通完成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据统计,在整个英国运河业发展中,有370万英镑投资没有获得经济收益。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及其对当时山东经济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修筑运河相比,英国近代运河业发展的特点。综上所述,从国家管理角度谈谈你从古今运河发展中得到的认识。(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