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
①城市规模过度扩展 ②城市密度过分扩展 ③城市生态系统不正常发展 ④控制和决策失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由于人类对于城市规模和密度过分扩展的认识不够完善,由此而产生的控制和决策的失误,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正常发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2.下列不属于城市环境控制工程实施原则的是( )
A.尽量做到城市生态系统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环境以及建筑物等形成密切联系
B.保持人、社会、环境在时间、空间上的最大和谐
C.保证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D.加大城市大气环境的人工控制力度,改善空气资源状况
解析:选D。该项内容属于大气环境控制的措施。
3.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解析:选D。对城市环境的治理用生态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其次,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的产出;再次,采用各种手段治理污染,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下列不属于水资源控制途径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增加城市中的人工水体
C.限量开采地下水
D.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市
解析:选D。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市是人口控制的途径。
5.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垃圾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困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列不属于垃圾控制措施的是( )
A.减少不合理输入
B.原材料直接输入城市,减少中间环节
C.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分类存放,统一回收
D.减少工业垃圾的排放
解析:选B。减少城市垃圾应将原料产品在产地进行粗加工后再输入城市,减少不合理输入。
6.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
(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了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基础知识,由图可知,可溶性有机碳可作为好氧细菌碳源,被好氧细菌分解利用,好氧细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作为黑藻、绿藻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又是其呼吸作用的产物,这样,在细菌、植物、无机环境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物质循环。根据第二小题的题干,梳理出两条食物链。重金属盐在食物链中有富集现象,对处于较高营养级的人危害很大,而且难于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答案:(1)
(2)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3)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1.城市环境问题不包括( )
A.过量的垃圾 B.噪声污染
C.城市绿化 D.大气污染
答案:C
2.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在居民区附近公路的两旁安装隔音墙
B.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C.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
D.建设高架道路
解析:选D。控制噪音的措施有控制噪声源,如B、C;利用绿化带或建筑物建立隔离带和隔离区,如A。
3.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到2050年,预测生活在缺水国家中的人口数将增加到10.5亿到24.3亿之间,约占全球人口的13~20%,人类面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下列属于城市生态工程水资源控制的是( )
A.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植物的用水量
B.减少人工水体,避免水分被蒸发带走
C.禁止开采地下水
D.推行水的循环分级利用
解析:选D。城市生态工程水资源控制的途径有增加绿地,增加蒸腾,增加人工水体,从而增加空气的含水量,限量开采地下水,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推行一水多用,循环分级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
4.城市生态系统 保持稳定、高效、和谐的重要内涵是( )
A.优美的居住环境 B.绿地建设
C.人口的控制 D.优化的生物群落结构
解析:选D。优化的生物群落结构是城市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高效、和谐的主要内容。
5.(2011·无锡高二检测)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A.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B.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C.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D.退耕还草,植树造林
解析:选A。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6.生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后,就会破坏生态工程的哪一原理( )
A.整体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工程学原理
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都有一定的位置,而每一种生物数量都因内部关系受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限制,超过限制就会打破平衡。
7.下列哪一项最有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产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大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通过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选C。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产量,是人们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一个基本要求,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存及其稳定性。农田施用化肥,人工鱼塘喂养鱼饲料属于正常现象,农田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会影响农田的土壤肥力,导致土壤缺氮,影响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8.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
解析:选C。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9.下列关于生态工程设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设计的依据是生态学和工程学的基本原理
B.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采用的是生态工程的食物链(网)的“相接”法
C.生物氧化塘是生态工程设计的一个实例
D.利用藻类和细菌等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可处理污水
解析:选B。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采用的是生态工程的食物链(网)的“加环”法;生物氧化塘内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处理污水的生物循环过程,是生态工程设计的一个实例;生物氧化塘就是利用藻类和细菌等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来处理污水的,藻类产生的O2有利于好氧菌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各种菌产生的CO2等无机物又能被藻类充分利用。
10.江苏研制开发出一种生物浮床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项目通过选择一些水生、湿生植物物种,以浮床为载体,构建具有生物多样化、景观观赏性、经济有效性的复合型生物去污系统,从而使污染水体得到净化。下列关于人工浮床净化水体机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PO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挡部分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C。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NO、PO4等,降低了水中的氮、磷含量;浮床遮挡部分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从而净化水体。
11.某城市近年来一直强调走“绿色”发展之路,争创“绿色城市”。“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包括尊重自然、保持生态平衡、高效利用资源等。
Ⅰ.近年来城市通过引进观赏植物等使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在逐年增加。你认为大量引进非本地树种,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如图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
(1)该方案中④、⑤过程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看,④、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⑦过程的甲烷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位市民都应该积极参与①、②过程,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生态工程所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量引进非本地物种可能会使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该图示方案④⑤过程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④⑤与③相比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甲烷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甲烷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生态工程所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答案:Ⅰ.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或下降、锐减)或本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Ⅱ.(1)分解者
(2)可以充分地利用垃圾中的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3)甲烷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4)将生活垃圾分类包装
(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恶化问题时,生态工程应运而生
B.生态工程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C.生态工程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D.生态工程力求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解析:选C。A为生态工程产生的前提条件,B为生态工程的意义,D为生态工程的原理。
2.下列有关物种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各类生物的生存机会多
C.生物种类越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越大
D.生物种类繁多,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解析:选C。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如果害虫的数量增多,食虫鸟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引起病虫害的几率会下降。
3.生态工程所依据的生态学理论不包括( )
A.生物共生理论 B.生物多样性理论
C.高投入高产出理论 D.食物链理论
解析:选C。生态工程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物种共生、抗生理论、系统论原理、食物链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
4.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解析:选C。汞、镉等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后不易被分解,因而不断积累,可沿食物链传递而引起生态危机。
5.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理论( )
A.系统论 B.食物链理论
C.生物之间的共生理论 D.生物多样性理论
解析:选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两者共生使系统有很高的生产力,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受到影响,故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共生理论。
6.如图所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回答:
(1)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________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图中A、B分别代表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细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二氧化碳、矿质养料等,藻类的光合作用为细菌的分解作用提供氧气。不同水层由于受到物理扩散、生物消耗等因素的影响,水中溶解氧气量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生存的生物类群也会因此而变化。
答案:(1)共生(或种间互助)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矿质养料等
(2)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3)物理沉降 生物分解
1.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B.物种共生、抗生理论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食物链理论
解析:选B。物种共生、抗生理论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环境承载力,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在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由于没有一条昆虫与其天敌相生相克的食物链,使松毛虫肆虐一时,这体现了________原理在生态工程的重要性( )
A.物种共生 B.系统论
C.食物链 D.物种多样性
解析:选C。由于樟子松林中缺少制约松毛虫的食物链存在,所以才造成松毛虫成灾。
3.生态工程建设要达到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目的,应遵循( )
A.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
B.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解析:选A。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与工程学原理设计建设的少消耗、多效益的工程,其根本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产资源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4.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A.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B.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C.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D.退耕还草,植树造林
解析:选A。要了解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5.在自然条件下,下列不符合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的是( )
A.物种复杂 B.营养结构复杂
C.功能完善 D食物网简单
解析:选D。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一般朝向功能完善、稳定性高的方向发展。食物网简单,说明物种数目减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
6.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
A.大力发展“石油农业” B.生态工程
C.清除污染物 D.禁止产出污染物
解析:选B。生态工程的原理就是物质循环,实现循环经济的手段就是实行生态工程。
7.下列哪一项不会造成食物链缩短( )
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
C.砍伐森林 D.造单纯林
解析:选A。稻田养鱼是在原来基础上增加食物链的长度,围湖造田和造单纯林等都会使相应物种减少从而缩短食物链,砍伐森林也会使相应的消费者种类减少。
8.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 mm,是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的地区,但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以致到处都是“杨家将”。这个事例说明该生态工程设计时忽略了( )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系统论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环境条件
解析:选D。在进行生态工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而且还不能忽略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环境条件。从题干很容易看出应选D。
9.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注重生物多样性原理的主要意义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延续能力,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B.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C.保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群的密度固定不变
D.单纯追求农业或林业的最大产量
解析:选A。生物多样性原理的意义在于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我延续能力,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10.(2011·宁波模拟)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
A.“循环经济”原则
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
C.遵循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共生原理
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解析:选C。生物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中应当遵循的原理。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即物种共生,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田地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1)从生态因素上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保护森林,近年来,首都北京等地频繁出现了“沙尘暴”,源头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我国在西北植树造林方面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并且要注意树种不要过于单一。
解析:本题考查了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的应用。我国西部地区以干旱为主,水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都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植被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这样改善了西北气候,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答案:(1)水 (2)物种多样性原理 自我调节能力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物种多样性
12.下图是某地农民以沼气为纽带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
(1)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哪些基本原理?
(2)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生态系统较为理想,不仅有很好的生态效益,而且也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________中的能量。建立这种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______________作用,可以形成________被植物吸收利用。
解析:(1)从图中分析可看出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食物链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2)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充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沼气池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氨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答案:(1)食物链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2)各营养级 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硝化细菌的硝化 硝酸盐
13.稳定塘(又称氧化塘)是一个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稳定塘一般会出现藻类增多现象,影响出水水质。在稳定塘中种植水葫芦可使藻类密度下降,底栖动物如褶纹冠蚌通过滤食污染物也可以改善水质。请根据下面的净化功能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
(1)稳定塘内的生物进行着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前两个过程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进行;后者主要由________进行。
(2)稳定塘中藻类增多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稳定塘内的水葫芦与藻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褶纹冠蚌与藻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利用氧化塘法净化污水的方法及原理。该方法也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以达到净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目的,当然该方法中还包括了物质沉降和生物分解等过程。
答案: (1)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好氧细菌及动植物(或好氧菌、藻类、水葫芦、褶纹冠蚌等) 厌氧细菌 绿色植物(或藻类、水葫芦等)
(2)污水中有大量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同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分解后也产生大量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为藻类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3)竞争 捕食1.在“桑→蚕→蚕沙→鱼→塘泥→桑”的桑基鱼塘生态工程中运用的生态工程的技术是( )
A.物质良性循环技术 B.生物立体布局技术
C.资源综合开发技术 D.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解析:选A。在基塘循环模式中,充分利用基上的桑蚕等生物与塘中的鱼之间存在的食物与营养关系,建立起来的分级利用和各取所需的生态工程系统。
2.下列对生物立体布局技术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立体布局技术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特点,合理组合,建立的立体结构
B.生物立体布局技术目的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
C.生物立体布局技术可以使不同生态位的生物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D.蔗田种菇、稻田养鱼属于该种生态农业类型
解析:选B。生物立体布局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光能利用率,而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3.下列关于农作物系统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农作物系统工程属于种植业生态工程的组成部分
B.玉米、豆类间作模式属于农作物系统工程
C.间作、套作和复种模式都只应用于农作物系统生态工程
D.间作时要根据地力的强弱调整间作的宽度
解析:选C。间作、套作、复种等精耕细作技术属于种植业生态工程,应用于农作物系统生态工程和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工程。
4.农林复合系统工程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持续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
A.玉米、豆类间作模式 B.麦类、大豆套作模式
C.小麦、玉米复种模式 D.农林间作模式
解析:选D。农林复合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农林间作模式,如枣粮间作模式、农杨间作模式或橡胶茶树间作模式。
5.如图为生态养猪模式。从图中可知该生态工程属于( )
A.农作物系统生态工程
B.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工程
C.养殖业生态工程
D.清洁及可再生资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解析:选C。生态养猪属于养殖业生态工程。
6.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根据下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________来源,各类生物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在营养结构上具有________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_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被植物利用。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一个应用生态系统知识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并能合理利用的实例。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有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土壤、阳光等)、生产者(甘蔗、桑等)、消费者(各种鱼、蚕等)、分解者(细菌),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各类生物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建立这样的人工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目的很明确,就是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的渠道流动的,只有食物链越短,营养级越少,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能量才能越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才越有意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细菌)的作用很重要,蚕粪中的氨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形成了亚硝酸盐、硝酸盐,被甘蔗、桑吸收利用。对人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则取决于它的成员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故保持生态平衡有重大意义。
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 能量 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食物链短 (3)分解者 硝化细菌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稻田养鸭利用了资源综合开发技术
B.桑基鱼塘生态工程利用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C.生物立体布局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和土地资源
D.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属于物质良性循环技术
解析:选C。稻田养鸭运用了生物立体布局技术,桑基鱼塘生态工程利用了物质良性循环技术,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属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2.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 )
A.多获取农产品 B.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C.使粮食增产 D.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选B。生态农业的建立能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调节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3.生态农业最大的优点是( )
A.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循环再生
C.废物资源化 D.生物相互依存
解析:选A。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的优点,生态农业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
4.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B。物质可以循环,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5.对生态农业的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
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尽可能多,同时也要注意可持续发展
C.实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D.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
解析:选B。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6.“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选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能量在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注重系统内部自身调节作用,还需要外部投入。
7.“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1)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2)考虑到树种多样性问题。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原理( )
A.食物链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B.系统论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种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种共生原理与生态位原理
解析:选B。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系统论原理;树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原理。
8.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这是哪方面的典型例子( )
A.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B.根据人类的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选B。桑基鱼塘是人们根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按照人们的需求,设计并建立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生态农业工程体系,此体系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9.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解析:选C。流经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在此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作物的多途径利用,能量得以高效利用;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得以循环利用;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中的物质,属于分解者。
10.近几年来,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我国广大农村兴办了许多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例如,用秸秆饲养牲畜,再将动物的粪便倒入沼气池。让池中的微生物通过发酵将其转化为沼气供人们作燃料所用,这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做法的根本意义是( )
A.加快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加快自然界的能量流动
C.寻找新的能源
D.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选D。因为沼气是由沼气池中微生物以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为原料,经发酵而形成的产物,其中含有一定的化学能,当人们将其收集起来作燃料,就实现了人类对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利用,该做法的根本意义是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11.请仔细读下图,然后指出该生态农业的优点。
(1)该系统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有一种微生物具有除臭作用,这种微生物是________,它的除臭过程是________,该微生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2)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硝化细菌 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生产者
(2)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12.如图是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如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水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但在种植大豆时不施氮肥,大豆仍能旺盛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蘑菇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属于________。如图中所示,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增产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的循环再生 (2)水稻、大豆 (3)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4)大豆能依靠与其共生的根瘤菌固氮 (5)分解者 蘑菇呼吸产生的CO2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
13.如图所示为某地农村牧渔生产系统初级模式的生态农业图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考虑鱼池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________等。从生态系统类型上划分,该生态系统属于________生态系统。
(2)若考虑森林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是________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3)生态农业设计是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某研究性课题小组在分析调查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假若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你认为这个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解析:(1)在鱼池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由图可以分析,该生态系统中既有森林,又有鱼池,是一个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2)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易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所以其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3)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齐全;二是食物链合理;三是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可循环再生等。
答案:(1)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 湿地 (2)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 (3)①研究设计合理的食物链组成或合理巧接食物链;②实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③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或实现可持续发展或“原料—产品—原料—产品”;④设计合理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抵抗力稳定性;⑤提高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⑥绘制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⑦写出设计报告。1.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不具备的特点是( )
A.多层次 B.多功能
C.少污染 D.无病虫害
解析:选D。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和重复使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①减少空气污染 ②缓解温室效应 ③不可再生 ④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以生物科技新成果生物柴油为素材,主要考查审题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掌握程度。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不仅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减少酸雨危害,还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3.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
A.大力发展“石油农业” B.实行生态工程
C.清除污染物 D.禁止产出污染物
解析:选B。生态工程的原理就是物质循环,实现循环经济的手段就是实行生态工程。
4.肉类和鸡蛋的价格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由于( )
A.动物饲养麻烦、花工夫多、投资大
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较容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由于动物一般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新陈代谢时要消耗一些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到下一营养级,所以,与粮食和蔬菜比较,要得到同质量的肉类和鸡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故肉类、鸡蛋成本就高,价格相应也高。
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将与养殖业争夺饲料;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带来环境污染;大力开垦湿地将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这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6.20世纪以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持续下降。于是生态农业成了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下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生态农业模式,试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可以组成的捕食食物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原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甘薯藤青贮的主要操作是:甘薯藤切段→填压进入青贮窖中→密封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生态农业模式为背景考查了生态农业的原理及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等问题。
答案:(1)甘薯、花木等生产者 沼气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
(2)甘薯→奶牛
(3)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答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就给分)
(4)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初步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1.多功能生物氧化塘中含有的细菌类型为( )
A.好氧菌 B.厌氧菌
C.兼性菌 D.包括A、B、C三项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多功能生物氧化塘中所含有的细菌类型。
2.治污生态工程常用什么方式来处理污水( )
A.生物氧化塘 B.池塘
C.红树林 D.滩涂
解析:选A。治污生态工程常用生物氧化塘的方式来处理污水。
3.如图说明我国现有的生产模式严重违反了什么生态工程原理( )
A.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解析:选D。该生产模式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物质,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4.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下列哪些措施( )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
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
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
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解析:选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维护生物圈物种的多样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增长以及生态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
5.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依据生态学理论
B.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
C.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
D.投入多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生态农业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保持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6.如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解析:选D。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发展中国家就应少走弯路,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应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对必须建设的污染企业要进行污物处理。
7.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砍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⑨进行自然保护的唯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⑧ D.①②⑤⑦⑨
解析:选B。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要遵循生态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许多生态灾难。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活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只注重发展经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8.《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①改善了土壤结构 ②培育了土壤微生物 ③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④改变了土壤酸碱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土壤中的这些有机物质作为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成分培育了土壤微生物,作为有机肥料可改善土壤结构,而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9.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如图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它是我国南方各省农村比较常见且行之有效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光合产物的分层多级利用
B.桑树的凋落物、蚕沙撒入鱼塘中,经池塘内食物链的作用实现了能量的重复利用
C.该系统具有结构协调、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的特点
D.该体系中获得蚕丝、食品、鱼类和沼气等,在经济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上大有好处
解析:选B。桑树的凋落物、蚕沙撒入鱼塘中,经池塘内食物链的作用实现了物质的重复利用,能量是不能重复利用的。
10.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解析:选C。此图是典型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生态系统。秸秆还田是保持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但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返回土壤,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分解方能发挥肥效。现在则利用糖化过程先把秸秆变成家畜喜食的饲料,而后以家畜的排泄物及秸秆残渣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的残余物又用于繁殖蚯蚓,最后把剩下的残余物返回农田,这样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效益更好。虽然最终还田的秸秆有机质的肥效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食用菌、蚯蚓,特别是畜产品等。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级利用的级数不能过多。结合图示分析,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作物的子实、家畜、蚯蚓等可以供人们食用或利用,充分实现了物质的再利用和能量的逐级利用,所以A、B、D符合题意。而C项虽然在有的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但不符合本题图示。本题生态系统中无论物质还是能量均实现了多级利用,符合生态学原理。
11.苏南某县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是当地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该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请分析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_____。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农业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与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相比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两种根据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工程的原理及生态农业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1)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指由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如桑等农作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是消费者,如蚕、畜、禽等。
(2)与传统农业相比该系统对物质进行了多级利用,如利用粪便等合成有机肥,减少了对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3)投入减少,物质循环利用,使产量提高。
(4)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从而使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利用生物的种内关系或种间关系来诱杀害虫,如利用捕食关系引入天敌,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等。
答案:(1)桑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蚕、畜、禽
(2)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
(3)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投入)
(4)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营养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天敌防治、激素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答出两条即可)
12.下图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工程主要运用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解析:窦店村农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是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作物秸秆用来生产食用菌和饲料;饲料喂养家禽;人、畜粪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液用于水产养殖业;沼渣为蔬菜施肥和喂养畜禽,从而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的缺乏问题,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同时一些加工品和农产品可以输出到市场出售。因此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该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原理。
(2)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
A.系统论原理 B.物种共生原理
C.生物多样性原理 D.食物链原理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由题干信息可知桑基鱼塘中,上述四种原理均有体现,但主要体现的是食物链原理。
2.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解析:选B。“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是只考虑自然效益,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整体考虑,违背了整体性原理。
3.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解析:选C。由图可知,该图突出了“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区域小循环,做到了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4.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哪一种做法更好( )
A.选择成本低廉的树种
B.营造纯林,选择单一树种
C.选择速生、抗病的树种
D.选择多种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选D。物种多样性原理是生态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的原理之一,必须汲取单一树种造林容易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教训。成本低廉、速生、抗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选择树种时应当考虑的,但要使生态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稳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是根本性的工作。应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5.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所依据的物种共生原理是食物链原理的基础
C.森林比农田具有更高的光合生产力可用生态位原理来解释
D.设计生态工程时还要考虑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适宜环境因子
解析:选B。生态工程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共生原理;森林具有分层现象,各种植物分别占有不同生态位,提高了对光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设计生态工程要考虑物种生长、生存或繁殖的适宜环境因子。故A、C、D三项对。B项错,因为食物链原理是物种共生原理的基础。
6.下列措施不适合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是( )
A.机械法整平压实土地
B.人工制造表土,植树种草
C.排石整地,改良优化土壤
D.开发农田,广种农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选D。废弃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植被恢复是关键环节,因而应选择抗逆性强的树木,农作物等不适宜在此处种植。
7.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
A.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
B.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C.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
D.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
解析:选B。题中指出原因是“过度采伐”,相对应的是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8.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下述原因中,最重要的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解析:选D。天敌、水和食物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但是,事实上这些年野生动物的天敌并没有增多,而缺水、缺少食物也都是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的。所以,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才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当然,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只是题中未列出这两条。
9.在物质循环上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解析:选C。城市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物质上不能自给自足,高度依赖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还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
10.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 ②物质循环再生 ③废物资源化
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物种共生 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选C。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主要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共生原理。
1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工程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需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12.窦店村的生态工程建设(多选)( )
A.以实施沼气工程为中心
B.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程序
C.创造了较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
D.最早推出“无公害蔬菜”
解析:选ABC。窦店村的生态工程建设,既有专家指导,又有传统农业的影响和农民的创新,它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是空中楼阁。实施沼气工程是整个生态工程的中心工程,使多个生产和生活环节产生的废物充分利用,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效益好又无污染。
13.生态农业不仅指对于农作物中所含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还具有很多内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光、水等各种自然资源,设计出适合本地生态农业结构的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中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作物“轮种”不仅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还可避免某些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以实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氮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
D.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
解析:选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且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14.传统经济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下列哪条途径是最佳选择( )
A.恢复“无废弃物农业”模式
B.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状况
C.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D.走生态经济之路
解析:选D。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走生态经济之路。
15.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使0.25亩的庭院创收达几万元。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系统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
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
C.该系统内蚯蚓和甲烷菌等为分解者
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
解析:选D。此题中的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该系统属于一种小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蚯蚓为分解者,不能算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故猪不能作为三级消费者。
16.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选D。目前,出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破坏森林、草原,出现一系列的环境危机,如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大量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因此,在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考虑改善生态环境。
17.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林业部门将森林的保护和增殖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是为了( )
A.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
B.控制木材消耗
C.大搞荒山绿化,弥补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D.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解析:选D。生态效益应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18.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创举,例如我国甘肃陇南地区所总结的“九子登科”的治理模式就属于小流域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工程原理不包括(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工程学原理
C.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发展原理
解析:选A。从“九子登科”的治理模式看出,物种多样性在治理中虽然需要考虑,但并非治理的重点应用。
19.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
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解析:选C。湿地的恢复除了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要合理地发展湿地生态系统,使它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20.“稻田养鱼”这种养殖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最终取得稻、鱼双丰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在遭遇虫害时,一些水稻会释放某些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只有捕食一种
B.稻田生态系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C.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使用价值
D.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解析:选D。发展生态农业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等。若发现稻田中某杂草具有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21.(12分)利用人工湿地可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基质(由土壤、沙石等组成)上种美人蕉、芦苇等湿地植物,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中。当污水流过人工湿地时,由于系统中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净化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的生物脱氮原理简图。
请分析回答:
(1)与植物吸收a物质有密切联系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吸收a物质用于合成的有机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在此生态系统中对废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对污水处理属于____________类型的生态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原理、生物组成及生态工程的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等基础知识。解答本题的前提是先明确各种生物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然后再联系污水中污染成分等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分析如下:
此过程是利用“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与应用,运用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属于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答案:(1)呼吸作用
(2)蛋白质 核酸
(3)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及相关的物理、化学作用,如沉淀、吸附、过滤等
(4)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
22.(12分)如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多级利用,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____________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级数应该越多越好,您是否赞成他的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原理等知识及识图能力。
(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使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分解者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2)菌床和动物排泄物回田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须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农作物利用,其中CO2的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3)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食用菌和蚯蚓。
(4)由图示可看出,农作物秸秆进行了三级利用,秸秆中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秸秆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利用级数越多越好。
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
(2)物质循环再生 CO2
(3)食用菌和蚯蚓
(4)不赞成,因为秸秆中所含的能量有限
23.(12分)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和杭嘉湖地区的粮、桑、鱼、猪、湖羊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农民挖池塘排水种稻,并利用池泥堆积的土壤种果树、种桑,低洼处种茭白,平地处种菱藕,水下养鱼、虾,鱼池上建猪舍,猪粪落到水中喂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菱叶、鱼粪沉到水底为池泥,湖羊吃草,湖羊粪和池泥养桑。该系统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工程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2)各种动植物之间通过__________关系相互联系,从而形成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污染
(4)这个生态工程中没有废弃物的产生,属于无废弃物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其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典型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组成成分都非常协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是指果树、桑树、茭白、稻、菱藕和草。消费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因而它们的存在加速了物质循环。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都非常多,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根据材料分析,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农作物的子实、家畜、鱼、虾、菱藕、茭白、蚕等可以供给人们食用或利用,充分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了“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弃物生产体系。
答案:(1)稻、果树、桑树、茭白、菱藕和草 猪、湖羊、鱼、蚕 物种多样性 (2)食物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C (4)物质循环利用,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小 生产效率低,难以适应人口的快速增长
24.(14分)某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前往市郊调查农业生态系统,经过交流和修改后绘制出了该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你认为该生态系统是否达到了良性循环?并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的实现,是根据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设计的。
(3)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在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设计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以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评价以上农业生态系统方案的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示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了良性循环。(2)该生态农业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科学地实现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的充分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主要是厌氧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等,多数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所以设计生态系统时,应根据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地增加生物种类,以达到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目的。(5)评价一个生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食物链设置是否合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能否充分被利用;②物质、能量是否充分利用;③能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④是否最大限度地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达到了良性循环,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核糖体 (4)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生物种类 (5)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