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3 08: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材料研读:
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手中无田,生活困苦。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1.政策
2.措施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时间:1947年)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土地改革总路线:
4、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农民分到牲畜
农民分到工具
材料:贫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以上,他们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土改中的主力军。中农经济地位很不稳定,一部分人还受别人剥削。在土改中把贫雇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即把农村90%的人口结成的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翻身农民批斗地主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南京
武汉
原因: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1、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可他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20万
40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于1947年8月27日进入大别山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
人物扫描:
董存瑞,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他参加隆化战斗,被选为爆破组组长,率领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到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突击受阻。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1950年9月,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后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形势
共产党 巩固 大大改善 280万 高昂 主动
国民党 危机 略占优势 365万 低落 被动
国统区的饥民
反饥饿游行示威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①时间:
②指挥者:
③作战部队: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1948.9—1948.11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④战果:
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1948年10月15日锦州
宣告解放
沈阳人民集会游行,庆祝全东北解放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
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2)淮海战役
①时间:
②指挥者:
③作战部队: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1948.11—1949.1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④地点:
以徐州为中心
⑤战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后,
解放军开入徐州市
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
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场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支援前线的农民
(3)平津战役
①时间:
②指挥者:
③作战部队:
前排右起: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④地点:
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
⑤战果: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傅作义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人民庆祝解放
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为和平解放北平,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但卓有成效的劝说、策反、和谈,对象从敌对的一般军官到“剿总”司令。……这一切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北平城内的文化古迹免于战火,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李建平《北平和平解放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相关史事:
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的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其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南京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我不愿看到一个分裂的中国!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蒋介石逃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材料研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结合历史谈谈你的读后感。
这句诗表达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时间:1947年
措施: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支持革命
三大战
役和南
京解放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课堂小结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解放南京
D
课堂练习
B
1、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 )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决战 D.战略进攻
2、下列对南京解放的意义的总结,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在全中国取得了胜利 B.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C.标志着全新的统一民主政权诞生 D.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