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23:0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轧钢厂》
(1872年德国门采尔)
1872 年,门采尔亲自到西里西亚工业区体验生活,以第一线工人为模特,画了数以百计的速写。他曾回忆说:“在这里我一直处于危险之中,仿佛随时都会被轧钢机吞进去。”
第5课 工业革命 和工厂制度
何为“工业革命”
斯蒂芬孙
火车
1814年
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手工,以工厂取代工场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随后拓展到欧美地区和全世界。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蒸汽机
电力、石油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城市化
阶级结构
社会生活
……
经济结构
殖民扩张
经济思想
知识回顾
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中心
生产力
动力
发明来源
能源
交通工具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中期
十九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英国中心,全球扩展
德美法日多国并进
工人技师;实践经验
科学家;科学理论
蒸汽机
电力、内燃机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等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煤炭
电和石油
主要领域 主 要 发 明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
棉纺织业 1765 英国 哈格里夫斯(纺纱工、木工) 珍妮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理发师出身) 水力纺纱机
1779 克隆普顿(工人) 骡机(纺纱)
1785 卡特莱特(工程师、牧师) 水力织布机
动力 1785 瓦特(机械师) 改良蒸汽机
交通运输 1807 美国 富尔顿(工程师) 汽船
1814 英国 史蒂芬孙(矿工出身) 蒸汽机车
工业革命时期(第一阶段)的主要成就
思考:第一阶段的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0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2.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背景: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工厂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于是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业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出现: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3)特点:
①时间:实行倒班制
②规章: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
③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④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2.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4)影响:
世界:
①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2.机器大生产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4)影响:
中国:
①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汉阳铁厂
天津永利碱厂
项目 手工工场 工厂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
动力机械 手工工具 机器大生产
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
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历史解释: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
比较 类别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区别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联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③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3.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相似点:
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2)不同点:
①中国:
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②西方:
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各国近代化。
0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1870-1920年,城市人口由990万增至5430万。1920年城市人口是全国总人口的51.4%,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蒋维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城市化》
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人们的出行。
对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得到发展。
影响:
①出行方便快捷。
②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与贸易往来
③社会流动性及社会关系的变化
1869年苏伊士运河
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
汽轮(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火车 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汽车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促进了乡村面貌改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影响: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②人口的流动,开阔眼界;③城市发展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 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世界也逐渐统一标准时间。
影响: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②人口的流动,开阔眼界;③城市发展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1802年英国《工厂法》,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
《夜校的明灯》(安源路矿工人夜校)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消极影响
(1)对民众生活的消极影响
①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1833 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 7 口,4 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 2 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工人区”对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城市的分裂: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
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你和我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对民众生活的消极影响
②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如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消极影响
(2)对整个社会
①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②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英国女王与“维多利亚时代”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双城记》的理解:
“双城”指巴黎和伦敦
“这个时代”指“英国工业革命”时代。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国家和地区社会变革,加快融入现代化潮流。
另一方面: 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频发;阶级对立明显,社会矛盾激化;殖民扩张加强,亚非拉人民灾难加深;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日益破坏。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主流毋庸置疑是进步的。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受雇于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操作人工能穷和纺从工同生厂个时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这个时代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退的征兆,这种衰退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总之,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1856年马克思如是说
从近代到当代:人类文明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