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23:1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时间 先秦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方式
标准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科举制
血缘
世袭
推荐
军功大小
自下而上推荐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品行
门第
才学
(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逐渐制度化;
(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
(3)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九品中正制
时间:曹魏政权
首倡:陈群
中央任命
中正官(士族)
评定人才等级
任命官职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
主要看重家世
2.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
——选官制度
(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士族衰,庶族壮,要参政;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
(3)沿革:
1)隋代创立
2)唐代完善
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立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持,提高地位,后为定制
(4)特点:
1)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官权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
(5)评价:
1)积极作用(课本):扩大、提高、加强
——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
2)消极作用:
① 维护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②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③箝制了思想,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
汉 唐
选拔的方法和途径
标准
自下而上的推荐
中央政府分科考试
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
东汉后期:出身门第
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秦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二、三省六部制
2.汉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内外朝制
三省六部示意图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提交上奏
封驳
同意后
交予审理
通过审议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执行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部)
三省六部示意图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提交上奏
封驳
同意后
交予审理
通过审议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执行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部)
(2)影响
分工明确
避免决策失误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特点
相互制约
提高效率
方式:监督相权到分割相权
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大家结合图片思考:中国古代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方式有何不同?这一矛盾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三、赋税制度
汉朝:编户制度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无年龄的限制
唐朝:租调庸制
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示意图
唐代怀集庸调银饼
④内容: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⑤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①原因:
a、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③内容:
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唐后期:两税法
④作用: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合作探究:汉到隋唐时期封建赋税制度规律总结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
⑤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课堂检测
1.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A.察举制的创立 B.三省六部制形成 C.行省制的完善 D.地方藩镇的建立
B
2.关于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②每户按人口和资产缴纳户税
③农民按田亩承担定额租庸 ④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A
4.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髙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A.科举制提高了文化水平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科举制加强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C
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 隋唐 B.西周 秦汉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A
6.论及中国古代某项中央政治制度,有学者称:“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此项中央政治制度
A.参与“议政”者皆为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 B.体现了分割宰相事权以集权于皇帝之目的
C.能够弥补政务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D.有利于完善监察体系杜绝官员的贪污腐败
C
7.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C
8.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D
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制定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有利于
A.实现农民的人身自由 B.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
C.消除人民的税赋压力 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
1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一中书省→工部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