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2 23:2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堂导入:五代政权更迭
后梁
907年,朱温创建
923年,亡于后唐
后唐
923年,李存勖创建
936年,亡于后晋
后晋
936年,石敬瑭创建
946年,亡于契丹
后汉
947年,刘知远创建
950年,为后周取代
后周
951年,郭威创建
960年,为北宋取代
赵匡胤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根据地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和汉唐有怎样的区别?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控制的地域范围极大,而且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
5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行政上: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三衙—枢密院”兵权相互牵制。
财政上: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崇文抑武
收权分权
强干弱枝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
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又受下属的的监视
负责一路的财赋
负责一路的刑狱
负责一路的仓储
中央派文人担任;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7
1、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也。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影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事务上的分权
3、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府三司制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
“杯酒释兵权”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分裂割据
武人乱政
外强中干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冗官
冗兵
冗费
虚外守内
1.边疆压力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北宋与辽
◎宋辽交战形势图图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
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
1.边疆压力
(2)北宋与西夏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财政危机
(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积贫
积弱
“三 冗 二 积”
2.财政危机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募兵场景构想图
1.土地兼并严重
2.阶级矛盾的激化
3.冗官
冗兵
冗费
4.辽、西夏的威胁
政治危机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积贫
积弱
根源
北宋初年对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端
三、王安石变法
(一)原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二)序幕——庆历新政
1.支持者:宋仁宗
2.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3.改革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荆公 。著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高潮——王安石变法
积贫局面的改善
名称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增加政府收入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
流,增加政府收入,
打击大商人
募役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理 财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军事 保甲法
将兵法
教育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编组保丁,进行训练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为取消募兵制作准备
充实力量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名称 内容 作用
进士科专考经义策论
设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培
育人才的地方
定辖区 定训练
积弱局面的改善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阅读材料
问: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2、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还有哪些原因?
评王变法:
(1)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有成效,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
(3)不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4)改革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宋徽宗赵佶
24
2.宋金之战
◎秦桧夫妇像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5
2.宋金之战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课堂检测
1、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皇帝旨意行事。宋太祖为防止大臣擅权,鼓励台谏(监察部门)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  )
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
B.提高了决策效率
C.净化了贪腐的风气
D.减轻了财政负担
A
解析:宋太祖为防止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这会造成政治上因循保守的风气,故选A项;材料中防止大臣擅权的措施与提高决策效率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与减轻财政负担无关,排除D项。
2、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规定各地方每年的财政收入除了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运送到京城,不得占留。宋廷又在各路设置转运使,掌管一路财富。宋廷的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对经济干预的强化
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维护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B
解析:“地方每年的财政收入除了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运送到京城,不得占留。宋廷又在各路设置转运使,掌管一路财富”,这些举措使得地方财权基本被剥夺,地方割据丧失了财政基础,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宋廷的举措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而非单纯的经济干预,排除A项;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C项;题干所列举措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宋代并未出现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项。
3、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分权”。该措施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各部门相互牵制
D.造成宋朝积弱的局面
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分割知州的权力,起到了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通判是在地方设置的官职,加强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削弱相权和使各部门相互牵制无关,B、C两项错误;D项错误,转运使、禁军制度和更戍法等的实行使宋代地方积弱,不是设置通判所导致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
4、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D
解析: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可知,士大夫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体现了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故选D项;宋代实行的仍是君主专制,不存在集体统治的说法,排除A项;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不能起到有效防止的作用,排除B项;士大夫不等于丞相,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5、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正逢大饥。他号召富人兴造土木工程,开展宴游活动。官府也翻新粮仓吏舍,日役千人。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下列对范仲淹施政措施的正确认识是(  )
A.招民为役以赈饥民 B.不恤荒政伤耗民力
C.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D.宴游兴造靡费财政
A
解析:范仲淹“正逢大饥”之时,号召富人兴造土木工程、翻新官府粮仓吏舍,“日役千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以工代赈,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伤耗民力,故B项错误;材料和鼓励消费刺激生产无关,故C项错误;“宴游兴造靡费财政”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D项错误。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