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课题 《七律 长征》 课时 2课时
备课人 李绪东 审核人 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难点: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学侧记
第一课时一、疏通字词音:逶迤 岷mín山 磅 páng礴 形:悬崖 岷 岷山 逶迤 义: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开颜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1.《七律 长征》——七言律诗2.《<长征组歌>两首》——歌词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4.《草》——短篇小说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三、回顾“律诗”相关知识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也有规定。背景介绍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 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整体感知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感情基调:豪迈、激昂……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第二课时具体研读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总结归纳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再次朗诵诗歌, 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作业:词语积累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板书设计: 腾跃五岭 千山 疾走乌蒙 远征难 喜越岷山 更喜七律 长征 只等闲 抢渡金沙 开颜 万水 飞夺泸定教学反思: 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