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导入新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预习展示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shù)
夜阑(lán) 潼关(tónɡ)
秋词(其一)
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有《刘宾客集》存世。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后革新失败,刘禹锡因此被贬。
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语气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疏通文意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品析诗句
示例:
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乐观的心境。
②“排”字写出了飞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③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作者借飞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要积极奋发向上。
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案示例:“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
拓展延伸
材料一: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
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诗歌,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
拓展延伸
(解读刘禹锡):
《始闻秋风》这首诗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就诗意看,《浪淘沙》(其八)和《杨柳枝词》(其一)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深入品读,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诗歌小结
《秋词》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鹤”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又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
中国古代咏秋之词很多,但在一个有着“悲秋” 传统的国度,能创作出《秋词》这样明朗乐观的咏秋之作,足以看出诗人刘禹锡的乐观豁达,而这在中国诗史上,也可算是凤毛麟角。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语气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疏通文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品析诗句
示例:
①诗的开头两句用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绪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品析诗句
示例: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做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池中所积之雨。通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当时孤独、凄凉的气氛。这无尽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涨秋池”的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品析诗句
示例: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拓展延伸
材料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诗歌,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
拓展延伸
(解读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诗歌小结
《夜雨寄北》首句以问答的形式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描绘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能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时空交错,虚实相生,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再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语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疏通文意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品析诗句
示例:
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诗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感慨扼腕。
“风吹雨”比喻什么?
自然界的风雨 国家的风雨飘摇
这两句诗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报国情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品析诗句
示例:
三、四两句,诗人因“思”而夜不能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卫国壮志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拓展延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国家,可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诗歌,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
拓展延伸
(解读陆游):
诗人有着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诗歌中展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和无奈: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陆游的诗歌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诗歌小结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集中在“思”字上,表现了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后两句集中在“梦”字上,幻化出魂牵梦萦的情境,表达了诗人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心中的悲愤愈是强烈。当一位爱国者的理想只能在梦境中实现时,它反映出一个国家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
再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 关
谭嗣同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光绪八年(1882)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叹之诗。
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语气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疏通文意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久远的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吹散嗒嗒的马蹄声。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拘束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品析诗句
示例:
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虽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簇”和“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拓展延伸
材料四:
清朝同治四年(1865),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光绪元年(1875),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潼关》这首诗是诗人十多岁途经潼关时所作,当时诗人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背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诗歌,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
拓展延伸
(解读谭嗣同):
《潼关》里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既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又是诗人特有的冲决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凌云志,诗人坚信自己仍顶天立地、绝不服输,不改少年时的志气。
诗歌小结
十八岁的谭嗣同,当时面对的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旧中国,他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的诗人,看到北方的壮阔山水,移情于物,感觉它们跟自己一样,怀有一种要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情感,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再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本课小结
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我们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下去。诗歌传承的是语言,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愿同学们能在诗歌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作业
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
1.从以上四首诗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散文。
2.从以上四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其内容,为这首诗(或其中的一句)创作配画,并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