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13课 苏州园林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13课 苏州园林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4: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苏州园林简介
轩榭( )池沼( )
对称( )重峦叠嶂( )
丘壑( )嶙峋( )
镂空( )斟酌( )
阑干( ) 相间( )
给红色的字注音:
给红色的字注音:
轩榭( xuānxiè)池沼( zhǎo )
对称( chèn )重峦叠嶂( zhàng)
丘壑( hè )嶙峋( línxún )
镂空( lòu )斟酌( zhēnzhuó )
阑干( lán ) 相间( jiàn )
读第一段思考
问题1:苏州园林给作者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读第二段思考
问题2:文段中那一句话可以概括出作者认为苏州各个园林的总体特征(其实这也是设计者的意图)?
读第二段后思考讨论
问题3:文段中哪句话谈到了游览者的感受?
1、总的印象: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文章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3、游览者的感受: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仔细阅读第三段,思考讨论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 它们有什么特点?
亭台轩榭
追求自然之趣,
不讲究对称。
(布局)
仔细阅读第四——六段,思考讨论
1、第四段向我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什么(说明对象)? 它们有什么特点?
2、第五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说明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3、第六段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追求自然之趣
(配 合)
花 草 树 木
(映 衬)
着眼在画意
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墙壁和廊子:
镜 子:
几乎把园林翻了一番。
增加了景致的层次
隔而未隔
界而未界
远 景 和 近 景
(层次)
仔细阅读课文第七——九段后,抓住关键词,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每一个角落:
都注意图画美
门和窗:
工细而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
色彩:
注意与自然景色的配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和窗工细而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
色彩注意与自然景色的配合
整体(主)
局部(次)


设计者:
游览者:
没有一 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一幅美术画,有自然之趣
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得到美的享受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罗曼·罗兰
预习作业
1、找出文中把苏州园林比作“图画”的语句。
2、结合学案,试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增加了景致的层次。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和窗:工细而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
色彩:极少彩绘,注意与自然景色的配合。


常见的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举出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②分类别:将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分类,逐一说明。
③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两者存在差异性,突出事物的特征。
④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⑤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明事物的特征。
⑥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作周全、周密的规定和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并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⑦作诠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⑧列数字:列举数据来具体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⑨列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或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或事理。
⑩引用资料
首先,准确判断例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其次,切实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最后,用规范的语言模式分析具体例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如何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如何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例句: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上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怎么样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例句:“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例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比喻成美术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从而也进一步说明了 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的特点。
如何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在课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且试着分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我 来 试 试 看
试 着 把 红 色 变 成 黑 色
例句: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要故意避免似的。”
这是将什么事物与什么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实际上我们就对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非常清楚了?
看看你的颜色变对了吗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要故意避免似的。”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与我国的建筑进行对比,突出了 苏州园林 “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再 来 试 试 看
在课文中找出运用了“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且试着分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记得
跟同学
交流
分享
哦!
如何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科学性。
其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词上:
1、数词(包括约数和确数)。
2、表示修饰的或者表示限制的词语。
3、表示肯定、估计、推测等语气的词语。
4、其他表示事物特性的词语。
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句: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其中“据说”一词,表明了后面所说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是听说的,而不是作者统计的,这是留有余地的说法。但如果我们去掉了这个词语,又会有什么意味呢?
再读第四段,“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大多”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呢?
不能去掉。因为“大多”一词表示大部分的池沼是引用活水的,并不是全部都是这样的。如果去掉了,就表示所有的池沼都是引用活水,这与事实不符,就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 分析思路(1):不能。用了 “甲” 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或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果删去了就没有这种效果。
分析思路(2):不能。“甲”这个词语表明了…… (对象)的 (特征、性质、功用、地位、意义等),如果删去了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与原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显得太绝对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这样就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加点词语“甲”有何作用(好在哪里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思路:运用了“甲”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或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等)。
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甲”这个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乙”,为什么?
分析思路:不能。因为“甲”强调了 (对象)的 (特征或功用、地位、意义等),“乙”表明的是 。如果改换后,就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注意:这种题型要在答题中比较出二者的区别。
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也能当老师!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并模仿我们刚才学到的分析模式,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
谢谢老师们 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