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优化方案】北师大语文必修5课件:第二单元 幽默与荒诞(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优化方案】北师大语文必修5课件:第二单元 幽默与荒诞(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6:17:13

文档简介

(共3张PPT)
第二单元 幽默与荒诞
单元导语
幽默,是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讹悖谬和不通情理之处。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
本单元围绕“幽默与荒诞”这一主题,选取了《庄子寓言二则》、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和《卡尔维诺小说两篇》。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共同之处,往往运用荒诞或象征的手法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给你以启发和深思。
《庄子寓言二则》中,《匠石之齐》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宋元君夜半而梦》通过写神龟现梦宋元君反被刳肠之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哪怕再高,也比不上大家的智慧。
《饥饿艺术家》中那个艺术的殉难者形象其实是一个象征,他饿死笼中的深刻寓意是精神上的饥饿。由此,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生存窘境,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中,《黑羊》这则寓言通过写诚实人的到来,打破了贼国人们的原有秩序,使得贫富有了差别,并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无情的讽刺了正是由于富人的不择手段才导致了他们的富有。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文明社会在华丽的外衣下掩饰的卑鄙和龌龊,罪恶与冷酷。《孤独》却讲述先后参与偷盗和追捕的“我”,始终发现自己置身事外。(共42张PPT)
第5课 庄子寓言二则
诗海探珠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这首诗抓住“宦游人”对季节变换、景物各异而独有的敏感这一特点来描写,勾画了一幅绚烂明媚的早春图。画面上有五彩缤纷的朝霞,有早开的梅花、吐叶的垂柳,有鸣啼的黄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蘋叶。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气勃勃,春意浓郁,给人以美的感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不是静止地去描写,而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选择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摹写春天的气候、
景物的变化,精工细腻,准确地表现出那特定的自然景物的优美和神韵。这首诗抒发了宦游人思乡之情。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全诗尾联和首联照应,从结构上看浑然一体,语言洗练,对仗工整。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5课 庄子寓言二则
基础自主学案
基础自主学案
六、特殊句式
①吾何以为天下为哉(宾语前置句)
②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被动句)
③以为舟则沉(省略句)
④而不以害其生(省略句)
⑤神龟能见梦于元君(状语后置句)
七、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庄子(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
八、经典语段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庄子寓言二则》)
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庄子寓言二则》)
课堂互动探究
“匠石之齐”通过写木匠石认为栎社树无所可用,而栎社树把“无所可用”当做“大用”,不懈追求,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突出表达的是“涉乱世以自全”的人生处世哲学,即虚己顺物,以无用为用。同时,反对把人工具化,具有不要把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实际上蕴涵着“有才之患”和“无用之用”的鲜明对照。
主题感悟
在“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段落中,庄子集中地说明了无用之用的问题,认为有用之知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有害的,无用之知不仅是无限的而且是最大的用。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在作品中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2.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古今人物、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技法借鉴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提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
庄子认为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这无疑体现了辩证法。另外,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
2. 为什么木匠石和栎社树的认识会截然相反?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庄子借此告诉世人,有道的人跟一般的人不同,他们把生命看得很重,即便你拿世人看得最重的来,他们也不会为此伤害生命。主张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在地生活,尊重生命,不为世俗所累。
3.栎社树这则寓言的目的是不是要议论木匠或树木的问题?
【提示】 这个寓言并不是讨论这些问题,而是传达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匠石和栎树是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匠石认为栎树是无所可用的“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能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的要求。从他的立场上说,树木的价值就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或手段。
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树,他“不肯视”“行不辍”,并斥责了对栎树叹为观止的弟子。栎树却把“无所可用”当成“大用”,不懈追求。在这里庄子提出的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出了对人的大关怀。
4. 如何理解神龟托梦宋元君后被杀的命运?
【名师点拨】 宋元君所得之龟,果然神龟,知道自己托梦,而且用其甲占无往而不利。可是即便如此神龟,依然无法预测自己会被渔人所获,更没有想到它会被救己者所杀。如果知道这一切,它还会托梦给宋元君吗?神龟的命运其实是说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
5. 读了第二则有关“宋元君夜半而梦”的寓言,你有何感悟?
【名师点拨】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神龟如此灵验,因何被杀?无论人和物都有自身不能战胜的局限。再聪明的人,也难逃众矢之的。我们都是有盲点和死穴的,像蛇有七寸一般。俗语说的,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你不能占尽所有的完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百密有一疏,但个体甚至群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好汉难敌四手。成为众矢之的,机关总有算尽的时候。俗话说,浑身是铁,能碾几根钉呢?不耍小聪明,才是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才能让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我们需要自然的相处,像婴儿学说话一般,摒弃心机,只要纯净。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
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他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他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他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他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他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他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他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生活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赏评】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因陷入生活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深切无奈,深刻地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崇敬,对理想人生状态的强烈渴望。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写出自我困境和庄子的突围,为我们解读人生提供了鉴证。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3张PPT)
第6课 饥饿艺术家
诗海探珠
贫 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这是一首贫女诉说她处境悲惨和难言苦衷的诗,作者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着作者的不平和感慨。诗歌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
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全诗为贫女自白,语言质朴,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6课 饥饿艺术家
基础自主学案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增长得很快。
②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③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④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⑤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
⑥日以继夜:指白天连着夜晚,形容工作或学习十分忙碌或加紧。
⑦易如反掌:指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
⑧奄奄一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一息:表示只有一口气。形容气息微弱,全身瘫软,濒临死亡。
⑨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⑩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或形势紧迫。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
心旷神怡:心情开阔舒畅,精神愉快。
三、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像凡高一样,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受人追捧。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主要作品有《审判》《城堡》《美国》等3部长篇小说和《判决》《变形记》等78部中短篇小说。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艺术风格上都独树一帜,内容怪诞离奇,形式新颖别致,都企图规避现实表面,而将笔触指向心灵痛苦的挖掘,通过“变形”手法,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以及众多劳动个体的异化状态。
四、经典语段
每表演一次,便稍稍休息一下,他就这样度过了许多个岁月,表面上光彩照人,扬名四海。尽管如此,他的心情通常是阴郁的,而且有增无减,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
(《饥饿艺术家》)
课堂互动探究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在临终前两个月作最后修改过的唯一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论者甚众,歧义甚多的一部象征性作品。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境遇和矛盾以及人生的荒诞。
主题感悟
1.荒诞中的真实。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饥饿艺术家在表演时具体的细节、逼真的心理状态和观者“看”的具体细节,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作者描写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以饥饿为艺术,为了追求最高的艺术境界以至献出生命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技法借鉴
2.独特的叙述语调。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饥饿艺术家被人遗忘死在笼子里,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文脉·探究]
1.普通的城里的群众在观看饥饿表演时有哪些表现?有什么样的动机?
【提示】 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而且还为之疯狂到“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也有人来观看”,为了看得不失效果,“晚上人们举着火把”。
对成年人这种观看饥饿表演的动机,卡夫卡一语道破“不过是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从这简单的一句话,成年人“看”的实质昭然若揭,他们已经不把饥饿艺术家当成和他们同类的人来看,而是当成一种物,一种娱乐消遣的玩物,通过鉴赏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的痛苦过程,使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或达到心理上的快感。
2. 从城里的群众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怎样的认识?
【提示】 在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自身日益被物质的异化所吞没,人性空前地遭到解体,真诚、良知和正义感被消蚀殆尽,代之而生的是冷漠、麻木、迟钝;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为物与物、利用与被利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
3.作者对孩子看饥饿者表演的表现如何看待?
【提示】 儿童是人的天然本性保存的最完好的群体,他们天真无邪、纯洁无瑕、善良无比,心灵还没有受到外来社会和环境的玷污,纯真本性还没有遭到破坏。但是,成人们却对破坏这种纯真天性“有特殊兴趣”,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强迫其接受人性异化的第一课。从惊讶—恐惧—惊奇的转变中,便可看到孩子们“看”的性质,它是连结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纽带,通过它,孩子们逐渐从儿童的世界转向成人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开始受到异化。
4.演出经理在“看”饥饿艺术家有哪些表现?
【名师点拨】 作为饥饿演出的组织者和策划人,演出经理也是“看”的主体世界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饥饿表演期满时,他在抱饥饿艺术家时会暗中一撼,使“饥饿艺术家的双腿和上身不由自主地摆荡起来”,当饥饿艺术家因别人不理解他的饥饿艺术而暴怒时,演出经理就会出示照片来反驳他对自己艺术的辩解,并且使他“伤心丧气”“难以忍受”,“叹着气坐回到草堆里去”。因此,当饥饿表演风光不再之时,饥饿艺术家的生理和精神痛苦吸引不了观众、再也没有利用价值时,他便被演出经理抛弃了,不得不告别“这位生活道路上无与伦比的同志”,来到一个马戏团里。
5.结合文章对饥饿艺术家的描写,思考饥饿艺术称得上艺术吗?
【名师点拨】 在饥饿艺术家自己看来,饥饿,是他从事的艺术。饥饿艺术家不愿意结束表演,相当的痴迷,对结果总是不满意,进而饥饿艺术家把表演当成了一生的追求,直到他悲凉地死去。而作为“观看者”,饥饿艺术家不是被当作人来看待,他的行为在观众心里当然也不能称之为“艺术”,而仅仅是供人消遣的玩物,一种能够排遣自己情绪的工具。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灯下草虫鸣
纤 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一,分明是“盼啊——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
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儿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
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忽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的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赏评】 作者钟情于“秋天的虫声”,这是因为它能让内心充满温暖和愉悦,能让自己感受到诗情画意,能令人着迷于秋之天籁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此外,还能使自己内心充满宁静。文中多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全方位地传达出夜听虫鸣的美好感受。作者还善于以整句为主,兼有散句,语言典雅,富有感染力,同时,文章还综合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夜虫鸣的动人情景。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5张PPT)
第7课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
诗海探珠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给李端的送别诗。这首诗抒写乱世中的离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7课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
基础自主学案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破晓:指早晨刚开始发亮。
②妨碍: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③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④一文不名: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⑤空空如也: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⑥家徒四壁:家里就只有四面墙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⑦冷僻:冷落偏僻;不常见的(字、名称、典故、书籍等)。
⑧大汗淋漓:淋漓:液体湿湿的淌下,即流淌的样子。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三、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卡尔维诺(1923—1985),出生于古巴,在意大利长大,十几岁就拿起笔开始写寓言、诗歌和戏剧。后来,他一发不可收地写下了《蜂巢小径》、《树上的男爵》、《困难的爱》、《阿当,一个下午》、《马科尔瓦多》、《寒冬夜行人》、《隐形的城市》、《帕洛马尔》、《守门人和其他》等,成为意大利当代最富特色的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呈现不同面貌,尤其是幻想小说和神话寓言,想象力极丰富,令人惊讶。
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一九八五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四、经典语段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卡尔维诺小说两篇·黑羊》)
课堂互动探究
《黑羊》是一篇仅有千余字的小说,小说充满了悲怆和无奈的情绪。在一千多字的文字里能够完美地展现我们这个世界的荒诞、冷酷、凶残、粗暴、专制、掠夺的属性。而且,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卡尔维诺轻而易举地卡住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卑劣人性最敏感的神经,使我们的隐痛变成血淋淋的伤口。
主题感悟
我们甚至还可以设想,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因为,我们都是《黑羊》小说中的“贼”或者强盗。
《孤独》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主人公的任何背景资料我们都一无所知,他的年龄、职业、性格、打扮、乃至性别都被隐去了,我们只能想象和猜测,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我”那一刻很孤独,我无所事事,而这孤独也是隐含在“我”的行为之中,或者说需要我们读者依据常识(这种常识包括法律、伦理、道德、信仰、价值等)去辨认它。
1.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卡尔维诺他利用手中的笔给我们人类开辟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他的追求和目标是对无边的意识疆域的可能性的一种强韧的开拓。他本人追求无限,因而他的写作也成了无限的写作。
技法借鉴
2.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自然展现异化。在对“孤独”的探索方面,卡尔维诺的批判力更强,更有力度,对小说处理的更为完满。卡尔维诺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用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自然地展现异化。
[文脉·探究]
1.这“贼”在任何一种社会情况下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性质,那么,这种性质是否可以有象征意味的理解呢?
【提示】 这“贼”应当有象征的意味。可以被理解为“人性的本质”,具体的分析下去,其实是指人类自私、欺诈、冷酷的本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秩序显得荒诞,而且不管社会秩序如何变化,社会如何演进,而作为基础的人性总是不变的。在这个意义上,文章更多了冷峻与讽刺的意味。
2.《黑羊》这篇小说包含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提示】 卡尔维诺的小说在揭示人类的普遍生存状况时,也对生命个体的生存给予了人性的或者说人道的关怀以及充分的理解。《黑羊》同样对公众的一切标准之中不合理性的一面做出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嘲弄。
也许,真理是在少数人的手里;也许,这个独善其身的诚实的人是为了自由、公正、良知而死的……也许,卡尔维诺给了我们太多的疑问,这犹如我们在围观一个在一个豪华的饭店的门口死去的人一样,我们议论纷纷,我们在猜测这个死者的死因,这时,卡尔维诺说话了:这个人是饿死的。我们的愤怒和震惊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尴尬是在情理之中的。卡尔维诺的《黑羊》是一张白色的布告,上面加上了黑框,它宣告了我们人性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已经死亡了。
3.小说中的诚实人怎样才能不会饿死?
【提示】 卡尔维诺揭示了文明社会在华丽外衣之下掩饰着的卑鄙和龌龊,罪恶与冷酷。他就是想剥开文明的外衣,让我们看到文明巨大的缺憾。在一个开放和文明的国度里,自由、公正、宽容是最重要的,这是社会和国家所能给予每个人提供幸福保证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承诺。
但是,文明的历史似乎都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来保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那个诚实的人难道不是人类历史上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杰出的精英们活生生的写照吗?他们很少能享受到自己的奋斗成果。他们被孤立被隔绝,一生都郁郁寡欢。假如……假如……人们还能考虑到人性的尊严和人间的正义而稍稍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那么这个诚实的人就不会饿死了。
4. 卡尔维诺的《孤独》在叙述中有何特点?
【名师点拨】 在《孤独》中,他的语调不带任何感情,场景的出现和结束也没有任何的原因。可能是卡尔维诺幻想自己成了一个电影剪辑员的次数太多了,所以某一天,当他路过某一家店铺,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看见人们正在看一则新闻。一伙窃贼正要撬开一户人家的房门入室行窃,不幸被晚上巡逻的警察发现了,他们之间于是展开了一场追逐。
事件的结果一般会有两种可能,第一,小偷成功逃脱,第二,警察神勇,贼人悉数被捕。也或许是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卡尔维诺正好在场,他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之后,灵光一闪,发现作为局外人的自己,不可避免地游离在了整个事件之外。这个事件被卡尔维诺无限放大,成了这个世界的象征,或者指代物,在这个庞大的事件中,主角是那伙窃贼以及追赶的警察,卡尔维诺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了。
5.《孤独》中的“我”叙事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名师点拨】 小说是这样描写“我”参与盗窃行为的,“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作者在这里为“我”的参与提供了一个理由,即他很巧妙地用“干活”来代替“盗窃”,表达了“我” 对行为目的的漠视。
后来,“我”又两次变换对“我”来说并没有实质区别的小偷和警察的角色。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不断变换相互对立的角色,是因为角色无意义,于是对立也无意义,变换也无意义了。值得注意的是,“我”的角色的变化非常自然,小偷和警察都在毫无任何中介的情况下把“我”当成自己人。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小偷和警察) 对“我”漠视双方“行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同。也就是说,这里的小偷和警察变成了相互对立的符号,能够自由游走于它们之间的“我”实际在瓦解这种对立,而这种瓦解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双方的默许。这其实是在把存在于“我”的个人意识中的荒诞感推到了社会的层面。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江南落雪
古清生
江南的冬天,总也是会落雪的。今年的冬天和往常的冬天一样,我从北京回到江南山凹上的小镇,就逢上了一场小雪。山野是一片的白,久长的时间里没有听到的八哥的叫声,也悉数地听到了,它们栖落在满是白雪的冬青树上,把叶子上的雪粉儿抖得纷纷扬扬,还原出冬青树的新鲜的绿色。旧历年已是很近了,城里已经禁绝的鞭炮,在小镇上仍是间或地啪嘭响起,老屋的房头,还是有米泡机吱吱地摇着。
但江南的雪,却总也是新鲜的,它是江南的冬天里开放的昙花,美丽且短暂。所以江南人士,也总是要怀着赏花的心情看雪,对那忽然一夜间白茫茫的山野感到无比的新奇。即便是北方人,怕也会要对江南的雪发生别样的心情。因为这里的雪,它生得很嫩,像小鸡小鸭的雏儿的绒毛,很轻很轻地覆盖在山野上,稍有阳光的触摸,它们就承受不住,会融为清清的水滴,洗出泥土上的新绿。
我想,唯有现在,江南落雪的景致才符合我的心情。都市化的快节奏的竞争,人的心情愈渐浮躁,如我现在这样站在阳台上看雪花悠悠飘落,渐渐积白了山野的心情确难再得到。
然而,落雪的江南,无论如何是很值得一看的,即是匆匆一瞥,也能够留下久长的记忆。如今,雪是白了满山。从山中扯出一条涧来,涧上是些白的胖乎乎的卵石,清泉反倒扭出一道乌亮,潺潺地往着山外流去。而田间是白茫茫的,近看确另有风景,因为那雪间,总是有一些盖不住的青苗,探出几片青青的叶子,还有一些冬天开放的小黄花,它们也会在雪中亮出几朵惊喜。水塘中更能见到一些水鸟;它们在一些枯荷间游弋,被雪挤得小了的空间,并未使水鸟们感到困难。如是放眼看那山间的农户,红墙黑瓦的房屋,已让白雪压得很矮。
一缕淡蓝的炊烟,袅袅地飘往山中,屋后的竹,也是垂下了枝头。这似乎还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落雪的江南,特别是我的山凹上的小镇,落雪以后,会有一种宁静,一种忽然而至的洁净、单纯和悠然。还有的是,毕竟江南有莽莽群山,雄峰耸立。波迭起伏,大写意地横亘在天地之间。而神秘的苍郁的森林,俱由雪来铺陈,山几乎成为白的群山,雪的群山,间或露出一两处褐色的山崖,绿的植被,红的梅花,有山鹰悠悠地盘旋,寂静的雪谷。便是会幽幽传来一两声鸟啼或山麂的鸣叫,亦悠然而缥缈。
我以为,江南的雪景。最美丽的,要算那冰凌了。雪后一场小雨,那积雪的枝头会忽然挂起无数冰凌,如水晶般透明剔亮,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千万种光芒。最是那红梅腊梅,满树的梅花开放,忽然悉数冻在冰凌中,就如水晶中的花了。而花的细微处被冰凌放大,清亮又朦胧,冰的千种,花的千种,构成一个美妙而神奇的童话世界。那么,加以几处残雪的点缀,几束阳光的照耀,几只鸟雀的啼鸣,几道山泉的流淌,人在其中,梦耶幻兮,不知进入何境。
江南落雪,江南总要落雪。江南的雪总是给我们以纯洁的媚态,总是风情万种地装饰着江南的冬天,这并不算很冷但还是冷着的冬天,经由时间的封存,却能够暖暖地装在我的心里,像那冷冰却又热烈着的美酒。
【赏评】 本文写江南的冬天也是“冷着的冬天”,但由于美丽、纯洁的落雪的点缀显得风情万种,使人心中充满暖意,表达了作者对江南落雪冬天的赞美之情。作者着力描绘江南雪景有着静谧、纯洁的特点,用来衬托作者宁静、安适、悠然的心境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先分点描写山上、田间、水塘、山村落雪的情景,突出落雪的宁静、纯净、单纯、悠然;再写江南落雪的大写意画面,突出江南雪景的苍茫、飘渺。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