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 课件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 课件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6:17:13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2课 贝多芬百年祭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2课 贝多芬百年祭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听流人水调子
[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描写听筝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描绘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次句描写筝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分付”和“与”,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加之“分付”双声与“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顿显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三句以写景起笔,但更在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末句写弹者激越弦断、听者情绪不已。“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使三句的“雨”与此句“泪”构成譬喻关系,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全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
【思考】 首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唐突·突兀
唐突:冒犯;亵渎。突兀:突然变化的;高耸的。
例:①他跨了一步,踌躇地停了下来,感到忽然把韩云程拉住,显得有点儿____。
②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____而起。
唐突
突兀
(2)蔑视·藐视
蔑视:看不起,轻视。藐视:认为某种事物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它加以轻视,加以嘲笑。
例:①她____那些只看过简写本的人。
②我们不再____她了。
蔑视
藐视
(3)受用·消受
受用:受益。消受:禁受;忍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例:①您提供的帮助让我终生____不尽。
②这些宝贝我也无福____。
受用
消受
四、词语释义
①蔑视:_____________。
②不羁:________。
③滑稽诙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缠绵悱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津津有味: ___________________。
看不起;轻视
不受约束
形容说话有风趣,引人发笑
形容兴趣浓厚的样子
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
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⑥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追本溯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如醉如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生动,耐人寻味
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生于都柏林。一生共写作剧本五十多部、小说五部以及其他著作多种,题材极其广泛,涉及历史、哲理、时政等。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剧本《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事业》《康蒂坦》《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巴巴拉上校》《真相毕露》;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黑女求神记》等。
萧伯纳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青年时期,他就希望成为男中音,为《明星报》撰写了不少音乐评沦。音乐拉近了萧伯纳与贝多芬的心灵距离。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萧伯纳发现了贝多芬钢琴曲与众不同的个性,被贝多芬音乐的强大力量深深吸引。1927年,是贝多芬逝世100年,萧伯纳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家写下了这篇文章。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27年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萧伯纳曾担任过英国《星报》的音乐评论记者,在音乐上有一定的造诣。《贝多芬百年祭》是他为伦敦《广播时报》写的音乐评论。这篇音乐评论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西方,人们对贝多芬的理解,真可谓见仁见智。雕塑大师罗丹称颂他的音乐庄严、肃穆、崇高;罗曼·罗兰推崇他“用苦难铸成欢乐”的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精神;而在萧伯纳这位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最杰出的斗士的笔下,贝多芬则成了“反抗性的化身”,这一论点发前人所未发,颇有见地。
言为心声,正是由于感受的深切,作者才能把贝多芬的反抗精神表达得深刻、透辟,写得大气包举、激荡人心。贝多芬有一句名言:发自内心才能深入内心。这应不仅是对音乐创作而言。
(2)相关知识
①贝多芬的音乐
雕塑大师罗丹称赞贝多芬的音乐是庄严、肃穆而崇高的,大作家罗曼·罗兰推崇贝多芬“用苦难铸成欢乐”的乐观、顽强的精神;而萧伯纳则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赞美贝多芬,展现了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特质。
②萧伯纳的戏剧
萧伯纳完成了51部戏剧,成为莎士比亚以后最伟大的英国戏剧家。他在易卜生的影响下,反对王尔德为代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创作和倡导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对20世纪英国和世界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主要剧作有:被萧伯纳称为“机械的闹剧和真实的污秽的混合物”的《薄情郎》和《巴巴拉上校》,希腊神话改编的《皮格马利翁》、“不愉快的”戏剧《华伦夫人的事业》、“愉快的”戏剧《武器与人》等3部,唯一的悲剧《圣女贞德》和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苹果车》等等。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在萧伯纳的眼中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唐突神灵,蔑视天地,只有反抗性,奔腾澎湃的灵魂,狂风怒号般的力量。散乱无章,嘲讽,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不把设计方式本身作为目的。
有能力设计最好的方式。他那激动人心的品质、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他的音乐让人清醒,是最有深度的音乐。贝多芬的一生是在孤独和不幸的痛苦中度过的,生活的艰难和厄运磨炼了贝多芬的精神和意志,在生活的重压下,贝多芬没有逃避,而是直面人生,与生活抗争,与命运抗争,完全可以说是萧伯纳笔下的硬汉性格人物。
2.文章为纪念贝多芬而作,却以大量的篇幅写到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贝多芬性格的独特在文中是通过与其他音乐家尤其是莫扎特等人的对比突现出来的。这种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其音乐特点与音乐成就也只有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准确。例如: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汉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
似乎都成了贝多芬的铺垫和陪衬。从服饰上把贝多芬等穿“散腿裤”与莫扎特等人穿“紧腿裤”作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不同身份的两种人,突出了贝多芬的鲜明个性。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个性的显现;没有衬托,也就没有伟大的灵魂。
3.作者是如何表现贝多芬的独创精神的?
【提示】 为了让读者清楚地理解贝多芬音乐的特点,作者把他放在音乐史的大背景上来考察,并与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家对比,凸显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如第二段写莫扎特从小就梳洗干净、穿着华丽,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方,小时候曾为了彭巴杜夫人发脾气,而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到老都是未经驯服的熊崽子。
4.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描绘音乐的?
【提示】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用于听觉欣赏,要用语言描述非常难,但写好了又能见出真功夫。萧伯纳面向大众写音乐评论,考虑到了通俗性,用了许多比喻,其中有许多深刻而又精彩的比喻句,如第一段中“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就形象地突出了贝多芬音乐的伟大力量。
5.文章写贝多芬,是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为之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名师点拨】 (1)此文的开头,作者就大气磅礴地写出了贝多芬的抗争式的辉煌,这也正是作者心中“贝多芬精神”的显现。本文恰是找到了“反抗性化身”这个很好的切入口,贝多芬的品格和音乐,才能更完美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2)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
①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②穿着不讲究,被警察当做流浪汉抓起来。
(3)小中见大,正是这点滴的小事,却把人物的反抗性点染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伦理道德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达官贵人无疑是人们尊崇追随的对象,能为那些人效劳是普通人的荣耀,同时也正是这些达官贵人制造着生活中众多的不幸。贝多芬能这样不调和,不恭顺,不屑于为挤入上层社会,为受人们崇敬而刻意地注重衣着,刻意地献媚讨好,正是反抗社会,
投入到真正艺术之中的具体的显现,是最能展示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领略了一个真实的、真正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大师的风范。
6.写贝多芬不能离开他的音乐,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名师点拨】 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惊人的活力与激情。 贝多芬有着“奔腾澎湃”的灵魂,这就是贝多芬的活力和激情,这种活力也一样作用于音乐之中,涌现出音乐的无穷的魅力。“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
音乐的律动,是“奔腾澎湃”的灵魂的再现。不拘泥于传统的风尚,就意味着音乐中有与时代的不协调音,这正是“造成法国革命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可以说贝多芬真正解读了音乐的内涵,把音乐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归根结底,贝多芬的音乐打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缘于他的音乐充满着活力与激情。
[技法归纳]
1.句式特点独特鲜明
本文既有磅礴的气势,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以下列句子为例: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这个长句既是对贝多芬形象的生动描写,又是对他性格的概括总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大多数轧路机还恭顺地听使唤和不那么调皮呢);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2.对比手法突出恰当
贝多芬性格的独特在文中是通过与其他音乐家的对比突现出来的。这种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其音乐特点与音乐成就也只有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准确。
[素材积累]
★课文写了几件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穿着不讲究,被警察当做流浪汉抓起来。这些虽是一些平凡的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小中见大,正是这点滴的小事,却把人物的反抗性点染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
★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
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备受称赞,人们认为她“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
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她真正地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我的母亲
       季羡林
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最后一次是分离八年以后,又回家奔丧。这次奔的却是母亲的丧。回到老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从此,人天永隔,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这样的梦,我生平不知已有多少次。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对享受母亲的爱来说,我注定是一个永恒的悲剧人物了。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关于母亲,我已经写了很多,这里不想再重复。我只想写一件我决不相信其为真而又热切希望其为真的小事。
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母亲突然去世。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赶回清平,送母亲入土。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有一天夜里,我正睡在里间的土炕上,一叔陪着我。中间隔一片枣树林的对门的宁大叔,径直走进屋内,绕过母亲的棺材,走到里屋炕前,把我叫醒,说他的老婆宁大婶“撞客”了——我们那里把鬼附人体叫做“撞客”——,撞的客就是我母亲。
我大吃一惊,一骨碌爬起来,跌跌撞撞,跟着宁大叔,穿过枣林,来到他家。宁大婶坐在炕上,闭着眼睛,嘴里却不停地说着话,不是她说话,而是我母亲。一见我(毋宁说是一“听到我”,因为她没有睁眼),就抓住我的手,说:“儿啊!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如此刺刺不休,说个不停。
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懵懵懂懂,不知所措。按理说,听到母亲的声音,我应当嚎啕大哭。然而,我没有,我似乎又清醒过来。我在潜意识中,连声问着自己:这是可能的吗?这是真事吗?我心里酸甜苦辣,搅成了一锅酱。我对“母亲”说:“娘啊!你不该来找宁大婶呀!你不该麻烦宁大婶呀!”我自己的声音传到我自己的耳朵里,一片空虚,一片淡漠。然而,我又不能不这样,
我的那一点“科学”起了支配的作用。“母亲”连声说:“是啊!是啊!我要走了。”于是宁大婶睁开了眼睛,木然、愕然坐在土炕上。我回到自己家里,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
我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倚闾望子,望了八年,终于“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独子,对母亲来说不也是一种安慰吗?但这是多么渺茫,多么神奇的一种安慰呀!
母亲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赏评】 本文在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语言描写出色,二是细节描写生动。比如母亲附体宁大婶“托话”的内容,读来令人伤心落泪。而且多用叠字,如“频频”“跌跌撞撞”“刺刺不休”“懵懵懂懂”等,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意味,而且表现力很强。
还有文言词语的运用,如“奈之何哉”“倚闾望子”等,使文章语言显得更加简洁、简练。其次是宁大婶闭眼与睁眼的细节写得也很真切,似乎她就站在我们面前一样。还有我的“一骨碌”爬起来和“跌跌撞撞”的动作、姿态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此外,因为作者心情矛盾,所以文中多用转折句,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理。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1张PPT)
第1课 自画像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1课 自画像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提高才能活跃,才能避免停滞和僵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独特的读书感受和深刻的哲理。
【思考】 整首诗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的?试简析其好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琢磨·捉摸
琢磨:思考;研究。捉摸:摸索;揣测。
例:①这事我____了很久。
②他的行为真是令人难以____。
(2)乐此不疲·乐不思蜀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喜爱而沉浸其中。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琢磨
捉摸
例:①他每问必知,据知而答,并且________。
②你到了外国,可不能________,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3)无拘无束·为所欲为
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约束,自由自在。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贬义词。
乐此不疲
乐不思蜀
例:①他放开缰绳,任由枣红马________地驰骋。
②他们满以为有了如此强大精良的武器,就可以在别人的国土上横行霸道、________。
无拘无束
为所欲为
四、词语释义
①臃肿:___________________。
②懦弱:___________。
③忧郁:__________________。
④郁郁寡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兴味索然:______________。
⑥和颜悦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度肥胖,转动不灵
畏怯;软弱
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苦闷的样子;寡:少。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没有兴致的样子
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1533年2月28日生于多尔多涅的蒙泰涅堡,1592年9月13日卒于波尔多。自幼入教会学校学习,熟谙拉丁语和希腊语,后专修法律。1554年起任法院顾问等职达15年之久。辞官还乡后,潜心研读并常常出外旅行,随手撰写读书心得及旅游见闻,1580年出版《随笔集》的第一、二卷。1588年第三卷问世。
1595年经他增订的《随笔集》定本出版。《随笔集》共3卷,107章,各章篇幅不齐,结构松散,彼此缺乏有机联系;内容丰富广博,包罗万象。《随笔集》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哲学思想,提出“我知道什么”这句名言,认为“只有怀疑才能判断和论定”,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予以否定。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位置。
作者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阐述其教育主张,提出让学生在社会中自由判断。全书多用日常口语和方言,语言平易通畅,比喻贴切。《随笔集》开创了随笔式文学之先河,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资料链接
这篇文章选自1580年出版的《蒙田随笔集》。当时正是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自由与人文主义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潮流,蒙田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不能不受到时代风气的浸染,他终身奉仰自由、自我,他认为“和我们‘结伴终身’的唯有自我”。蒙田的《自画像》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将自身形象注入人文主义气息的寻找与发现自我的典范之作。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全文两部分主要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示】 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了自己的特点。先从对自己的外貌的描写开始,写了身材、面部、双腿、前胸、身子结实、性情半开朗半忧郁,精力充沛、持久,能吃苦耐劳,喜欢无拘无束。
第二部分着重写到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懦弱和虚荣,易变无常,反复不定,郁郁寡欢又暴跳如雷,不能笔直前行。文章从对自己外貌的描写开始,转向性情和精神品质,写的灵动而隽永,自然而风趣,体现了蒙田这位散文大家的一贯风格。其中引用的典故,既表现了蒙田的博学,也恰到好处地增加了行文的变化起伏。
2.分析一下文章两部分所写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提示】 前一部分着重写了自己的特点,主要是自己外貌方面,而后一部分着重刻画了自己的缺点,转向了性情和精神品质方面,作者如实地刻画自己,可见作者的坦诚、直率。
3.如何理解下面两句的内涵及作用?
(1)千种易变无常的行为,万般反复不定的思绪,集于我一人之身。
(2)任何人只要像我那样观察自己,在谈及本人的时候,都会说出差不多类似的话来的。
【提示】 对自己作了概括性的描写与刻画,引起下文,使文章由分而总,谈及自己性格的各个侧面。
每一个人只要冷静认真地解剖自己,都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
4.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蒙田是个怎样的人?
【名师点拨】  外形:身材——矮小粗壮;面部——丰满而不臃肿;体魄——结实强壮。
性情:吃苦耐劳——喜爱悠闲——无拘无束——情绪反复无常、变化多端。
总之,他是个精力充沛、吃苦耐劳、做事情受兴趣驱使,喜爱悠闲、无拘无束的日子;有些懦弱和虚荣,情绪会反复无常、变化多端,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蒙田先生,是他给自己的一个自画像。
5.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名师点拨】 本文通过作者的自画像,传授给我们的是一种方法,一种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彻底认识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在人生路上前进。
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的了解往往不如别人对你的了解。所以,要给自己画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用文字。它需要像蒙田所说,“尽量密切观察自己,眼睛不停地盯在自己身上”。这篇短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外貌、个性、思想表现得非常清楚,尤其对自己内心矛盾的诸多方面,剖析得深刻入微。
[技法归纳]
一是人物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的统一。作家多处介绍自己的外貌、形体等方面的特征,同时交代性格、体魄、思想等精神特征,并且努力使二者紧密地吻合起来。
二是采用逐渐推进的叙述方式。作家首先描绘了自己的外貌特征,再由外到内,讲到这种外貌下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剖析采用的也是逐层加深的方式,一步步地审视,密切地观察,一层层地剥取到性格的最深处。作家最后又把认识自己的方法扩大到一切人。
三是善于引用典故,善于举例,文风流畅自然。文章多处引用诗句,生动而具说服力。如“双腿、前胸,满布浓毛”(古罗马诗人马提雅尔的诗句);“年岁渐长,体魄日衰,盛年不再,暮境即来”(古罗马诗人、思想家卢克莱修的诗句)。
四是作家在文中经常运用生活中发生的细节、经历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素材积累]
★任何人只要像我那样观察自己,在谈及本人的时候,都会说出差不多类似的话来的。人往往不如别人更了解自己。所以,要给自己画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需要“尽量密切观察自己,眼睛不停地盯在自己身上”。
★1984年,一群俄罗斯专家来华传播“巡回展览画派”的绘画艺术。我们负责接待的同志热情地用“勤劳、智慧”等词语称赞俄罗斯民族,但俄罗斯专家们却摇着头笑了,并毫不掩饰地说:“俄罗斯民族是智慧的,但它却有些懒惰。”
认识自己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甚至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个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会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若干个理智的民族会造就一个务实的国家;许多务实的国家组成一个世界,会形成一个能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完美世界。
★在古希腊神殿的廊柱上,刻着几个大字“认识你自己”,作为神对人的忠告,这被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条军事箴言写入《孙子兵法》以传之后世。
你知道自己每一天的价值和意义吗?你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吗?你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专长吗?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热爱生命(节选)
蒙 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赏评】 文字的简洁、行文的流畅、结构主题谋篇布局对于我们的启发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思想的豁达、态度的乐观、情绪的激昂才是最打动我们心灵的地方。物质文明的发展让压力日增,而自身的脆弱又屡屡将我们逼向死亡的边缘,所以死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开始频繁光顾人类,割裂着我们的肉体和情感。“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现世糊涂,又怎能寄望来世清明?现世浮躁,又怎能妄想来世心如止水?与其寄望轮回,不如做好现在的自己。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