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课件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课件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6:17:1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3课 三棵树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3课 三棵树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因为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怀念友人,更同情其身世,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最后两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尤其着一“赠”字,更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独特的内心活动。
【思考】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体验·体会
体验: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会:体验领会。
例:①有些作家常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去住上一段,这种出行被叫做______生活。
②他______到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重要性。
体验
体会
(2)幻想·幻象
幻想:虚而不实的思想。幻象:从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
例:①是什么可悲的______使你如此烦恼?
②眼看着龙消失在门外,他心里很不舒服,希望那都是_______。
幻想
幻象
(3)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身临其境:亲自来到那个境地。
例:①孩子年纪还小,远离家门去北京读书,承蒙周老师悉心照顾,在此作为孩子的爸爸,我_________。
②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__________的感觉。
感同身受
身临其境
四、词语释义
①余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厮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傍晚的阳光。
硬而脆的、固体或半固体、无定形、易熔融、易燃的物质。
互相依靠,互相陪伴。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
1957),智利诗人,是拉丁美
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也是迄今为止,十位获
此殊荣的西班牙语作家中唯一的女性。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是“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主要作品有《绝望》(1922)、《柔情》(1924)、《塔拉》(1938)和《葡萄压榨机》(1954)等。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米斯特拉尔,生于智利北部的阿尔基山谷,1914年她参加了圣地亚哥花奖赛诗会,以三首《死的十四行诗》荣获头奖,从此踏上了鲜花和荣誉铺成的道路,主要作品有《绝望》《柔情》《塔拉》《葡萄压榨机》。她的诗富于强烈的感彩,其核心内容是一个“爱”字,而且与诗人的经历与切身体验紧密相连,从情爱到母爱再到博爱不断地升华。
(2)相关知识
米斯特拉尔的人品
智利产生了两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945)和巴勃罗·聂鲁达(1971)。有人说聂鲁达宛似智利南方波澜壮阔的大海,米斯特拉尔则像北部峥嵘巍峨的高山。在这高耸入云的大山下面,却孕育着炽热的熔岩。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看上去“以为她是大理石,其实却是活生生的肉体”。
六、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试简要概括《三棵树》每一小节的内容。
【提示】 第一节:写三棵倒在路边的树,被比喻成“三条盲汉”。第二节:落日的余晖被形容成“一层鲜血”。第三节:它们的伤口睁开如“一双眼睛”,表达哀怨。第四节:诗人似乎在代替树木说话,让人体验到生命的痛楚。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诗人赋予三棵被砍伐后遗忘在路边的树以人性,表达出作者因树的痛苦而痛苦,因人与树的离合而悲伤的独特情绪,隐隐传达出遗忘的终究会记起,厮守的亦须要别离的无奈与哀怨,整首诗笼罩着一层冷峻的忧郁美。
3.在《三棵树》中,前面说三棵被伐倒的树是“三条盲汉”,后面又说树的“两个伤口像一双眼睛”,这两种“比喻”之间是否有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名师点拨】 不矛盾。“三条盲汉”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粗壮,也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悬念:树怎么会失明呢?“两个伤口像一双眼睛”,表明树仿佛也睁开了眼睛,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击。
[技法归纳]
1.借助拟人的手法,也借助态度与情绪的变化。
这首具有“写实”风格的诗作,并非单纯描摹了外部的现实,而是在对现实的描绘中,形成了一种更集中、更独特、更内在的体验和表达。这充分说明了诗之所以为诗,在于诗人能够使语言摆脱一般的日常使用,焕发一种活力,表达出全新的经验,就像在这首诗中所发生的,“三棵树”被赋予了生命,诗人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物我交融的情感世界。
2.诗歌内在情感的潜在变化。
诗歌的开始部分保持了一种冷静的旁观,语调中甚至还包含了一丝幽默,但随着诗行的展开,诗人的情绪进一步凝重,仿佛随着观察的深入,她的态度也从“旁观”变为一种“卷入”,似乎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分享到树木的痛苦。
在“伐木者把它们遗忘,夜即将来到”之后,这种分享痛苦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诗人的笔触也从树转向了自己,在与树木的厮守中,“那树脂会像火一般把我燃烧”,人与树在此时已不分彼此。就是在这种高潮中,诗歌戛然而止了,最后黎明到来,“而天明时我们将无声无息/被一片离别的痛苦所笼罩”,在无声无息的平静当中,激烈的情绪表达被抑制了,但也变得更为厚重、深邃了。
[素材积累]
 ★有关“树”的成语
【树碑立传】指对人或事进行歌颂并让其流传久远。现在有时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的声望。
【树大概深】比喻势力雄厚,根基牢固。
【树之风声】建立好的教化,宣传好的的风气。
【树大招风】比喻因名气大引人注意或惹人嫉妒而生出是非。
【树倒猢狲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含贬义)
知能优化演练
一棵松树在北方
海 涅
一棵松树在北方,
孤单单生长在枯山上,
美文佳作欣赏
冰雪的白被把它包围,
它沉沉入睡。

它梦见一棵棕榈树,
远远地在东方的国土,
孤单单在火热的岩石上,
它默默悲伤。
(冯至译)
【注】 亨利希·海涅(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赏评】 海涅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是在恋爱的波峰浪谷之中度过的。他的《诗歌集》向人类奉献了幸福美丽的爱情诗,也不乏充满失恋痛苦的篇章。《一棵松树在北方》就是一首典型的失恋诗。
这首诗是用寄寓法写的,通篇无人,但通篇写的恰恰是诗人自己,是诗人强烈的心理活动,无穷的依恋、向往和痛苦。短短一首诗抓住了三个要素。
三个要素汇成了一个总的意境,便是无穷的依恋、向往和痛苦。
这首诗写得真实、巧妙、深沉,而又通俗易懂,所以不难为人们所接受。截至20世纪初,它已先后被谱成77种歌曲。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2张PPT)
第1课 老 虎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1课 老 虎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鲁山早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诗海探珠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的山野风景。首联上句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下句交代喜爱的原因——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起伏,蔚为壮观。颔联极写不同山姿之美。上句“改”字用得妙极: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下句 “迷”字既有因曲径幽深易“迷”路之意,还有千变万化的山姿、千姿百态的山景,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作者,使之不由得“迷”失其间。颈联通过“霜落”、“林空”、“熊升树”、“鹿饮溪”,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金秋山境图,展示了山中人迹罕至、境界幽静的诗意。
尾联写人家的所在。运用设问手法,含蓄写出了山景之幽深宁静。尤其是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生动自然,给人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感。,全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情因景而生,景随情动,动中有静,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作意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给后人留有不尽的余韵。
【思考】 颔联的“改”和“行”有何妙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塑造·创造
塑造:用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或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例:①这篇小说成功地______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形象。
②劳动人民_______了历史。
塑造
创造
(2)匀称·匀整
匀称:均匀。匀整:除均匀意外,还有整齐之意。
例:①这人身段_______,容貌姣好。
②他的字写得非常________。
匀称
匀整
四、词语释义
①草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雷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五脏六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丛生的杂草。也指偏僻的乡间;落后愚昧之地。
高架到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疾雷,比喻人的盛怒或声威极大。
五脏指心、肺、肝、脾、肾五种器官。六腑指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等六种器官。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
~1827),英国诗人、版画家,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布莱
克的诗多是配他的画刻在铜板上
印成书页的,主要有《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等诗集。
这两个诗集分别描写了儿童天真时期的欢快安宁和成人落入经验世界后的痛苦。布莱克并不被同时代人所充分理解,被认为是个半疯人。直到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文学批评大家弗莱的名著《可怖的对称》出版后,人们才又重新注意这位湮没无闻的诗人,并出版了很多研究他的著作与论文。布莱克研究现已成为英美文学中的一门显学。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经验之歌》是布莱克最重要的诗集,而《老虎》则是诗集中最著名的短诗。布莱克生活在一个“愤怒和喧嚣”的时代。英国工业领先于全世界而飞速发展,对文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排挤。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继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诗人们的叛逆意识。但文学处于低谷之中,诗人们普遍感到压抑和困惑。
布莱克在这种环境下不断成熟。一开始,他为革命的发生而欢欣鼓舞,乐观而坚定;但不久现实使他处处碰壁。革命对于他成了“一种思想,一种内在世界、精神世界的东西”,他正是在这个世界进行战斗。诗人将“老虎”解读为革命的象征,体现了布莱克的革命思想和战斗精神。
(2)相关知识
①诗歌是一种舞蹈
瓦雷里说诗歌与散文的区别,正如跳舞与行走的区别,这个比喻说出了诗与散文的根本区别。虽然使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句法,但由于组织协调方式的不同,诗歌成为一种语言舞蹈。
②布莱克的诗歌是音乐
布莱克的诗质朴、清新,但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使他称得上大师的特点之一是,他的诗歌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曾把自己的诗谱上曲子吟唱。其实,它们本身就是音乐。例如他的《手稿》中《别试图吐露你的爱情——》这首诗宛若一阵清风,“不露形迹”地轻轻飘过。再如他的《笑歌》就像一条“哈——哈——”地欢笑着奔腾而过的溪流;他的《致缪斯》就像一根游丝,缓缓游移着,直到最后才突然迸发出受压抑的情感。
六、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试简要概括《老虎》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提示】 第一节:诗人将老虎描述为“火一样辉煌”,由老虎转向塑造老虎的造物主。第二节:强调人与上帝在气魄、力量和智慧方面存在的差距,提问的方式与内容旨在激发世人对上帝的敬畏心理。第三节:运用一系列的意象来描述上帝塑造老虎心脏时所显示的非凡之功。
第四节:把缔造老虎的脑髓比作铁匠冶铸铁器。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说明上帝造物的法则。第六节:强调上帝之万能,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2.全诗从节奏上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提示】 1~4节追问的是造物主的创造过程,节奏越来越急骤,对虎的渲染也不断加强;第5节诗人呈现的是“创造”之后的平静,节奏慢了下来,色彩的对比也变得柔和起来;在这短暂的平静之后,第6节又回到雷霆万钧的句式,与第1节首尾呼应,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此诗虽短,却张弛有度。
3.初步感知诗歌,作者笔下的老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提示】 布莱克笔下的老虎威武堂堂,活力四射,有着火焰般光芒四射的眼睛,匀称的身躯,强有力的心跳,饱经锤炼的大脑。老虎的意象给人一种威慑力的美,含有一股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和自然的暴力。诗人给我们展现了老虎身上那种令人震撼的胆魄之美、力量之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4.全诗通过重叠运用“什么样……”这一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 在语言、形式方面,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什么样……”这一句式的重叠使用。这样表达形成诗歌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一行诗,像锤子一下一下打在铁锭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阅读此诗,即便抛开诗歌的意义,这种节奏本身,就可让读者感受到老虎威猛的气势。同时还强化了诗人对老虎的赞美之情,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5.在这首诗中,老虎是个什么样的意象?
【名师点拨】 在《老虎》这首诗中,布莱克成功地运用了《圣经》的意象,深化和凸显了主题,使老虎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诗中的老虎是一个森然恐怖的意象。老虎躲在黑暗的森林中,目光炯炯,有宇宙般强大的威力。
诗的开篇便提到老虎的眼睛在黑暗中发出特别亮的光,但字里行间还有深意。老虎代表的是森林里的火焰,这种火焰是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怒火,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量的进步的革命力量。
6.应如何理解本诗的宗教背景?
【名师点拨】 本诗中,诗人借用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老虎”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圣经》中创造万物的上帝形象,尤其是“不就是造羊的把你也造了?”这一句更是说明了这一点。羔羊与老虎,是典型的基督教意象,它们虽然是对立的象征——羔羊代表善良、温顺,老虎则代表野性、暴力——但都是上帝的创造物。
[技法归纳]
 在形式方面,此诗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1.通过相同句式(“什么样……”)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行诗,像锤子一下下打在铁砧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阅读此诗,即便抛开诗歌的意义,这种节奏本身也可让读者感受到老虎威猛的气势。
2.全诗以疑问句为主,基本上没有使用描摹、叙述的手段,但在强劲的节奏之外,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一只老虎,正活灵活现地跃出纸面。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老虎的形象,但诗人一连串的追问,也像画笔或刻刀一样,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在读者的想象中刻画出了虎的铁掌、眼睛、体形。这种绘画性,也表现在诗人对色彩、环境的反差的把握上。
譬如,在诗的开始,“黑夜的森林和草莽”是诗人营造的整体氛围,它黑暗、神秘又无比宽广。正是在这一背景中,“老虎!老虎”两个词的突然出现,才有先声夺人之效:老虎鲜艳的皮毛,“火一样辉煌”,在无边的黑夜与熊熊的火焰之间,一种充满张力的画面,得以强烈地凸现。
[素材积累]
 ★有关“老虎”的成语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的生命。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为虎作伥】比喻做恶人的帮凶。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
【骑虎难下】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为形势所迫,又难以中止。
【与虎谋皮】比喻所商量的事跟对方(多指坏人)利害冲突,绝对办不到。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龙争虎斗】比喻双方势均力敌,斗争激烈。
【龙蟠虎踞】形容地势险要。
知能优化演练
老虎的金黄
博尔赫斯
我一次次地面对
那孟加拉虎的雄姿
直到傍晚披上金色;
美文佳作欣赏
凝望着它,在铁笼里咆哮往返,
全然不顾樊篱的禁阻。
世上还会有别的黄色,
那是宙斯的金属,
每隔九夜变化出相同的指环,
永永远远,循环不绝。
逝者如斯,
其他颜色弃我而去,
唯有朦胧的光明、模糊的黑暗
和那原始的金黄。
哦,夕阳;哦,老虎,
神话、史诗的辉煌。
哦.可爱的金黄:
是光线,是毛发,
我梦想用渴望的手将它抚摩。
【注】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赏评】 博尔赫斯小的时候,常到离家不远的动物园观看动物,他喜欢猛兽,尤其喜欢老虎。
他的外祖母试图说服他承认羔羊比老虎好看,但没有成功。他对老虎的崇拜,是处于对家族不凡历史的怀念:博氏家族诞生了许多勇士,他们在战争中创下过许多光辉业绩。老虎在此成了一种象征,代表了他童年生活中缺少的东西——冒险、暴力和激情。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2张PPT)
自主阅读 我自己的歌(之一) 严重的时刻 黑马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自主阅读
基础自主学案
诗海探珠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抓住“宦游人”对季节变换、景物各异而独有的敏感这一特点来描写,勾画了一幅绚烂明媚的早春图。画面上有五彩缤纷的朝霞,有早开的梅花、吐叶的垂柳,有鸣啼的黄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
叶。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气勃勃,春意浓郁,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不是静止地去描写,而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选择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摹写春天的气候、景物的变化,精工细腻,准确地表现出那特定的自然景物的优美和神韵。这首诗首联“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全诗尾联和首联照应,从结构上看浑然一体,语言洗练,对仗工整。
【思考】 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独特,作者为什么要用“惊”?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观察·观测
观察:仔细察看,侧重于事物和现象。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例:①_______地形。
②_______敌情。
观察
观测
(2)赞美·赞叹
赞美:称赞;颂扬。赞叹:称赞。同“赞美”相比,“赞叹”同时包含“惊叹”一意。
例:①______金色的秋天。
②演员高超的演技,令人______。
赞美
赞叹
四、词语释义
①汪洋恣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缘无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佇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文章或言论内容深广,气势豪放。
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
长时间地站首。“佇”是“伫”的异体字。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的诗作无拘无束,汪洋恣肆,创造了一种不拘音节、不押韵脚的现代自由诗体。思想上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他的诗集《草叶集》奠定了美国诗歌的基础,开创了美国文学史的新篇章。
(2)勒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他曾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罗丹等,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他一生在寂寞、孤单、痛苦中度过,诗作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俄罗斯诗人,1972年加入美国国籍。他的诗充满俄罗斯风味,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思想开阔而坦荡,感情真挚而温和,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音韵的和谐。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①《我自己的歌(之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的独立人格。
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关于这一点,诗人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写道:我为我的理想追求斗争了多年之后,“发现自己在31岁到33岁时仍然醉心于一个特别的愿望和信念……这就是发愤以文学或诗的形式,将我的身体的、感情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个性,坚定不移地、明明白白地端出和忠实地表现出来。”
他还说:“在我的事业和探索积极形成时我就看到,那个提供答案并叫一切事物以它为转移的主体和核心,必然是一个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一个人——这个人,我经过多次考虑和深思之后,审慎地断定应当是我自己——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这就是这首诗歌的产生背景。
②《严重的时刻》
《严重的时刻》选自《图象与花朵》,是诗人早期的一首成名作。里尔克生活在两个世纪交替的年代,混乱的现实和思潮,使诗人的内心不安,长期处在孤独、恐惧、苦闷和思索之中。在世纪交替的年代,里尔克在苦闷中思索,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察和探究。
对于纷纭复杂的事物,他分别用心灵的耳朵去听,用心灵的眼睛去看,然后用含蓄谨严的艺术手法和形象化的凝炼语言,将他深刻的、独到的感受抒写出来。这一首诗就是他观察遍世上的真实,体味尽人与物的悲欢之后体现精神的焦灼和对终极意义的追问的典范之作。
③《黑马》
《黑马》写于1960年,是布罗茨基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布罗茨基是美籍俄罗斯诗人,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酷爱写诗,被当局视为异端,在1964年因“游手好闲罪”被判流放。1972年,被驱逐出境。他的诗歌继承了“白银时代”的诗歌传统,又从英国玄学派诗人那里汲取了营养,显示出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冷静和沉思的风格。
(2)相关知识
惠特曼式自由诗体
惠特曼是诗歌艺术尤其是诗歌形式发展史上一位大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他全面否定了以音节、重音和押韵为基本要素的诗歌格律,而代之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所谓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该种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六、整体预知
我自己的歌(之一)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我自己的歌(之一)》:诗中的“我”究竟怎样解释?
【提示】 这个“我”具有两重乃至多重的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第二重意义是作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我”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第三,在某些情况下“我”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
2.《严重的时刻》:这首诗很短,语言也很朴素,却内涵深刻,包含一种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请结合诗文对此进行理解分析。
【提示】 这首诗很短,每一节都三句,文字几乎完全相同,但在基本不变的四节诗中却藏有细微的变化,这变化主要是从上到下依次四个字“哭、笑、走、死”,我们发现:这四个字不就是人的一生吗?——哭着诞生于世,笑着开始成长,慢慢地展开了生活,然后死于生命的尽头。
这首神秘诗无疑是在写人生——人的生命,写生命的孤独、无奈,生命的痛苦和恐惧。“无缘无故”是贯穿全诗的一个关键词,也贯穿了整个人生的所有哭哭笑笑、生生死死。我们无缘无故地哭,无缘无故地笑,无缘无故地走,无缘无故地死,然后回望我们的一生,凄凉和萧索感油然而生!所以,这种呆板的形式结构里边隐藏和对应着作者对生命一成不变而又难以言传的感慨。
3.结合《黑马》诗文,赏析“黑马”的形象内涵。
【提示】 作者塑造了“黑马”神奇的形象。这匹黑马无疑是“黑”的,但“它无法与黑暗溶为一体”。它的“黑”不是弥漫的、向外的,而是内凝的、有着巨大压强的。黑马之黑“令人胆战”,更令人清醒。“它为何在我们中间停留?”“为何把压坏的树枝弄得瑟瑟嗖嗖?”“为何从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诗人说,那是由于它的孤独,它的命运伙伴——骑手的缺席所致:“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却是另外一种黑暗”。
因此,它在无言地召唤着那些能够并敢于深入黑暗的核心的骑手,在茫茫的黑暗中寻索,在幽冥的征途上保持内心的方向感。“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寻找能与黑暗对抗的意志力。我们是否配骑上这匹黑马?在缄默中,诗人已从内心中挖掘出了答复。这里的“黑马”,也不是一匹真实生活中的马,
也是诗人的一种想像。它如此神秘、黑暗,不仅代表了外部世界的禁锢,也暗指人内心中潜意识的世界(“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最后一句“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是点题之句,含义隽永,“黑马”也成为人迸发的主体力量的象征。
4.《我自己的歌(之一)》形式自由,有散文化的风格,但是诗中仍有较强的节奏,这种节奏是如何形成的?
【名师点拨】 诗中暗藏的节奏,很大程度上,来自诗人对特定句式的使用,比如“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父母的父母也是在这里生下的,他们的父母也一样”,词汇、句式的重复、递进,使得自然之中包含了节奏。
5.如何理解《严重的时刻》中“严重的时刻”?
【名师点拨】 “时刻”指的时间,也就是永恒,永永远远。
那为什么用一个形容词“严重”来修饰时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做一个简单题目:
时+空=? 人+我=?
题目显然很简单,第一题答案是宇宙,第二题答案是人类,这样这首诗的主题已经出来了,原来作者指的是宿命,并不仅仅是指他自己,也不仅指你或我,而是在这宇宙里所有苍生共同的命运,而在这所有苍生里面,只有人类不但被命运支配着,而且还能够感觉出这种被支配。
[技法归纳]
1.我自己的歌(之一)
(1)散文化的语言
全诗由一组松散的句子构成,形成了一种散文化的语言。它不受韵律限制,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平白如话,近乎口语。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能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也可以有所侧重。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有利于诗歌的展开,便于作者纵情高歌、抒发强烈的感情。
(2)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情,即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直接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种抒情,往往借助判断、呼告等手段,直接表达感情体验。特点是直接袒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惠特曼的直抒胸臆是美国新大陆盛世气象的自然体现。
2.严重的时刻
回环与反复。
在诗歌的构思和形式上,诗人独具匠心。诗歌只有四节,每一节都写一个场景,在语言构成上也相同,不断出现的“此刻”,不断展开的追问,形成一种回环往复、层层深入的效果。每一节的最后一行的三个字,短促有力,点破主题,尤其是最后“望着我”三个字,读者似乎能够从中感到那目光的震撼。
3.黑马
比喻和夸饰。
为了强化黑马之“黑”,诗人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饰。比喻,如从“乌煤”“夜晚”等这样有形的形象,到“针的内部”这样惊人的比喻。夸饰如“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这匹黑马无疑是“黑”的,但“它无法与黑暗溶为一体”。
[素材积累]
 ★有关“时间”的名言
1.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2.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卓别林
3.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4张PPT)
第2课 秋 歌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2课 秋 歌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怆而涕下。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 ,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置,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本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思考】 诗中的“念”和“独”有何深刻寓意?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苍茫·苍莽
苍茫:空旷辽远。苍莽:无边无际的样子。
例:①问______大地,谁主沉浮?
②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
_______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苍茫
苍莽
(2)如泣如诉·不绝如缕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
例:①风声____________,墓地凄然悲凉。
②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______________。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四、词语释义
①窒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飘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比喻漂泊流落。
寂寞;冷落凄凉。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保尔·魏尔伦(1844~1896),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魏尔伦早年学习法律,后来弃法从文。在诗歌艺术上,魏尔伦是一位既反叛又传统的诗人。
魏尔伦是一个忧伤的诗人,1866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即定名为《感伤集》。其后,忧郁贯穿了他写作的全过程。
2.资料链接
(1)忧伤的诗人 忧伤的诗
法国诗人魏尔伦是法国象征派的“诗人之王”。魏尔伦常将自己内心的感觉融入自然的情景之中,在他看来,自然如同奇异的梦一般,使他沉溺于自然与人性的谐和之中。他的一些优秀之作毫无晦涩费解之意,都比较明朗轻快,清新自然,流畅舒缓,虽然他的作品是忧伤之作却不流于颓废。
在诗歌艺术中魏尔伦以他那反叛又不失传统的诗风、哀而不伤的诗意为他在法国的诗歌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2)心灵咏叹与音乐性的结合——魏尔伦的诗歌创作
魏尔伦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手法。他往往选取一个精选的场面,用以描绘或表现心灵的一种感受和情绪。他对心灵的挖掘细致深入,写出了微妙的内心情绪,刹那间的、难以捕捉的感受。
音乐性是魏尔伦最看重的诗歌要素。魏尔伦从不写自由诗,主张诗歌要押韵。他喜欢叠韵,喜欢长短结合的诗行。长短相间,既复杂多变又流动自如,读来抑扬顿挫,节奏轻快。他尤其喜欢短句,节奏明快跳跃。
六、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秋歌》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请概括这三幅画面的内容。
【提示】 此诗分为三节,分别描写秋天三种不同的形象:第一节写萧瑟的“秋声”划破了“我的心”,第二节写回荡的“钟声”勾起伤感的回忆,第三节写“我”在秋风中如落叶一样飘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诗人面对单调凄清之景,心灰意懒,深感莫名的倦怠与懊丧。诗人自觉无法同命运抗争,就如同眼前的枯叶任随秋风飘零一般。整首诗流露出诗人一生无法排遣的忧虑以及自觉是命运玩偶的感情。
3.结合作品,分析《秋歌》是怎样把诗歌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提示】 诗人没有着力铺陈秋天的各种景象,也没有过多倾诉“我”的内心感受,只是用极其简约的文字,在内在情绪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点上,截取出了三个画面,组成了一幅微妙的“内心风景”。譬如,第一节中的“秋声”究竟为何物,诗中没有言明,或许泛指大自然在秋天发出的各种声响,它们应和了诗人内心的伤感。
当诗人将这萧瑟的“秋声”比喻成“悠长/呜咽的提琴”,秋天似乎也正用看不见的手指,演奏着诗人忧郁的情思。最后“划破了我的心”一句,更是强化了一种“动作”的效果,对于外界的自然如何作用于人心,读者因此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4.“秋天”是文学家偏爱的题材,请你回忆一下读过哪些与秋天有关的作品,谈谈文学中“秋天”的形象。
【名师点拨】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也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技法归纳]
1.诗歌的音乐性。
无论是提琴般呜咽的“秋声”,还是回荡如往事的“钟声”,对一种特殊声音效果的追求,是这首诗的亮点之一。魏尔伦非常看中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歌往往使用灵活多变的押韵方法,在声音与意义的搭配中,取得一种丰富的暗示性。
诗人格外重视元音的作用,大量使用了元音o,传达出一种孤独、伤感的情绪。诗歌译者对此也有充分的体会,在译本中也多次使用元音ɑnɡ,如“悠长”“敲响”“苍茫”“眼泪汪汪”,形成了类似的声音效果。
2.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还有一个突出的形式特征,就是它的每一节其实都是由一个长句分割而成,每行短则一个词,长也不过几个字,在视觉上造成一种长短错落、摇曳生姿的建筑美、造型美。这样的分行方式,不只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
它形成了另一种暗示:这似断实连、如“游丝一般延伸”的诗句,不就像一根被秋风演绎的小提琴的琴弦一样吗?“分行”不只是简单排列、分割了文字,而是通过这种“分割”创造出了诗意。
3.诗歌的修辞美。
这首诗用字虽然不多,但包含的修辞因素却十分丰富。诗人调动了各种语言技巧,如比喻、用韵、分行等。在诗人的笔下,语言脱离了寻常的意义传达,而成为暗示。如果说布莱克的《老虎》是一场节奏铿锵、动作有力的舞蹈,那么,《秋歌》则类似于一支悠扬的、引人无限遐想的乐曲。
[素材积累]
 ★有关“秋”的诗词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知能优化演练
秋 歌
——给暖暖
[台湾]痖弦
美文佳作欣赏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暖暖//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赏评】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能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