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同步练习基础过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科粤版2012)
练习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以下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正确的是
A.物质的鉴别: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二氢化碳和氮气三种气体
B.物质的制备:选择合适催化剂,将水变成油
C.物质的应用:镁燃烧产生耀眼白光,常用于制作照明弹
D.物质的分离: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取淡水
2.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信息不正确的
A.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3.下列说法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大
B.煤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轻
C.同温同压下,1L氢气与1L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2L氯化氢气体
D.完全电解20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仍然是20g
4.“502胶”是一种快干胶,易溶于酒精,其主要成分为a-氰基丙烯酸乙酯(C6H7NO2),在空气中微量水催化下发生化学反应,迅速固化而将物粘牢。下列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a-氰基丙烯酸乙酯是一种含氧化合物 B.a-氰基丙烯酸乙酯中C、H元素质量比为72:7
C.a-氰基丙烯酸乙酯和蜡烛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D.粘在手上的“502”胶水可以用酒精清除
5.密闭容器中有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 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8.0 16.8 3.4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1.4 10 X 2.0
A.该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比是 57:50 B.x=3.4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丁一定是催化剂
6.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12 26 33 0
反应后的质量(g) 9 22 3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等于10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丙一定为催化剂 D.丁一定是化合物
7.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种名为瑞德西韦(化学式:C27H35N6O8P)的新药被寄予厚望,认为该新药或许会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瑞德西韦是一种混合物
B.瑞德西韦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
C.瑞德西韦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D.瑞德西韦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2
8.下列图象符合其描述情况的是
A.表示敞口容器中加热一定量镁条时固体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
B.表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二氧化锰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C.表示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量的红磷时气体压强的变化
D.表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9.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下列对该有机物的推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可能含有硫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只含有碳、氢、硫元素
10.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独有的思维方式。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A. B.
C. D.
11.已知某物质R在空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R+O2H2O+CO2,则有关R中元素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A.只含碳元素 B.一定含碳元素和氧元素
C.一定含有氧元素 D.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1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所以物质总质量不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是同种元素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原子的种类、______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4.如图是某物质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微观示意图你能得出那些结论(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
15.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表示氯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保持A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填微粒名称);
(2)分析甲图,请你总结出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______;
(3)请在乙图虚线框内将E物质的分子模型图补画完整。
16.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如下如图装置中,称量小烧杯中所有物质的质量m1,然后将小烧杯中的碳酸钠与盐酸完全混合,反应发生了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为m2,则m1_______m2(填“=”“>”或“<”),其原因为_________。
17.如图是甲、乙合成清洁燃料丙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另一种表示碳原子。
试回答:
(1)四种物质中,有还原性的物质是(填物质代号,下同)______,常用作溶剂的物质有______;
(2)甲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3)丙中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的符号是______;
(4)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三种气体,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氮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将氮气和二氧化碳鉴别,错误;
B.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速率,选择合适催化剂,也不能将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变成含有碳元素的油,错误;
C.镁燃烧产生耀眼白光,常用于制作照明弹,正确;
D. 过滤去除难溶性杂质,不能去除可溶性杂质,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海水中获取淡水,错误。
故选:C。
2.B
【分析】
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一步分子裂解为原子,第二步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原子守恒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选项正确,故不选。
B、由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单质生成一种化合物,符合多变一的规律,所以为化合反应。选项错误,故选。
C、化学费反应的本质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所以选项说法正确,故不选。
D、反应有两种单质,所以为混合物,生成物为一种化合物,所以为纯净物。选项说法正确,故不选。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纯净物、混合物的简单判断。
3.C
【详解】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的质量等于镁带质量与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大,选项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B、煤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轻,是因为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剩余固体质量变小,选项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质量守恒定律是相对于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而言,不是体积之间的关系,选项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完全电解20g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仍然是20g,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故选C。
4.C
【详解】
A、α-氰基丙烯酸乙酯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含氧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α-氰基丙烯酸乙酯中C、H元素质量比为(12×6):(1×7)=72:7,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α-氰基丙烯酸乙酯中含有氮元素,生成物中有含氮元素的物质,而蜡烛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502胶”是一种快干胶,易溶于酒精,粘在手上的“502”胶水可以用酒精清除,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5.C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了 11.4g﹣8.0g=3.4g,故甲是生成物,生成的甲的质量为 3.4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 16.8g﹣10g=6.8g;丁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 量守恒定律,丙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丙的质量为 6.8g﹣3.4g=3.4g,故 X的数值为 3.4g+3.4g =6.8g。
【详解】
A、该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比是 3.4g:6.8g=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X=6.8,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乙,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丁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D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有12+26+33+0=9+22+3+a,得a=37,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甲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g-9g=3g,乙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6g-22g=4g,丙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3g-3g=30g,丁的质量增加,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7g;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a=37,选项不正确;
B、由分析可知,甲、乙、丙为反应物,丁为生成物,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选项不正确;
C、丙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选项不正确;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生成物是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选项正确。
故选D。
7.D
【详解】
A、瑞德西韦由同种物质组成,是一种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瑞德西韦由瑞德西韦分子构成,每个瑞德西韦分子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H、N、O、P,故瑞德西韦完全燃烧的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和水,还有氮的氧化物、磷的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瑞德西韦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7+35+14×6+16×8+31=602,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
A、镁条加热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固体质量增加,图像不符,A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刚开始二氧化锰质量为0,图像不符,B错误。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冷却到室温后气压减小,图像不符,C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越多生成氧气越多,图像相符,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则反应物中必须含有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硫元素。因为有机物燃烧有氧气参与,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有机物中一定有碳、氢、硫三种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故选C。
10.B
【分析】
水蒸发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距离变大了,该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的过程。
【详解】
A、该图示表示的水分子间距离变小了,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图示表示的水分子间距离变大了,故B选项符合题意;
C、该图示表示的是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子发生了变化,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图示表示水分子转化成了氢分了和氧分子,分子发生了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三种元素,故反应物中也应含C、H、O三种元素,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故R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故选D。
12.B
【详解】
A、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物质总质量不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错误;
B、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正确;
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错误;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水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错误。
故选B。
13.数目
【详解】
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上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填写:数目。
【点睛】
本题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相关概念的记忆和掌握。
14.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详解】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大量新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新物质,有的反应也会由原子直接构成新物质,因此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种类会发生改变,但原子种类、原子个数不发生改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发生改变。
15.
(1)水分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结合成新的分子
(3)
【分析】
(1)
由图可知,A物质为水,水由水分子构成,保持A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2)
由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结合成新的分子;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H、Cl、O的个数分别是2、2、2,生成物中含H、Cl、O的个数分别是2、2、0,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O,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故E物质的分子模型图为: 。
16.>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质量减小
【详解】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但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所以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随反应的发生不断减小,故填:>;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质量减小。
【点睛】
17.
(1) 甲、乙 丙、丁
(2)+2
(3)H
(4)2CO+4H2C2H5OH+H2O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丁的化学式为H2O
(1)
甲一氧化碳,和乙氢气是常见的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丁水、丙酒精常用作溶剂。
(2)
甲物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故填:+2;
(3)
丙是C2H6O,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16,所以丙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符号是H。
(4)
根据分析,该反应方程式为:2CO+4H2C2H5OH+H2O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