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长亭送别(3份课件)(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长亭送别(3份课件)(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6:48:47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
王实甫
长亭送别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
《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幽闺记》-元·施君美
《绿牡丹》-明·吴濂
《玉簪记》-明·高濂
《风筝误》-清·李渔
《西厢记》故事由来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的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更按原貌重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公元九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元杂剧“压卷”之作
--《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
情节场面
请根据故事内容的发展,以及莺莺所表达的感情,理清情节场面。
你是怎么理解莺莺心中的愁绪?
一、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长亭饯别
〔刻画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临别叮嘱
〔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惜别目送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谁来画尽愁与恨
意象选用
情景交融
情态描写
典故运用
诗词化用
修辞手法
意象选用
试从《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中分析意象的选择及其表达的情感。
长亭路上
[端正好]
筵席之中
[脱布衫]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斜晖
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黄叶
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古道
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情景交融
1.[端正好][一煞]两支曲子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
[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情态描写
王实甫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请大家找出几处描写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来。
典故运用
复述课文中使用的一个典故,并说说它在文中的寓意。
诗词化用
找出化用了诗词的语句,联系原作,品味其表达的情感。
1.碧云天,黄花地。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表现莺莺对张生缠绵依恋
,相思之愁。〕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苏轼·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表明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4.伯劳飞去燕西归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
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
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
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
空留可怜与谁同。
〔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5.未饮心先醉

柳永《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6.一春鱼燕无消息
秦观《鹧鸪天》
枝(一作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燕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修辞手法
评点文中曲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叨叨令]:
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对拆散
鸳鸯的
不满
[滚绣球]: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珍重爱情
鄙视功名
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对人物心理
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刻画方法:
离愁别恨: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直抒胸臆: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共59张PPT)
长亭送别
元杂剧简介
结构:?元杂剧基本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不能放在末尾。
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4折的体例,全剧共分5本21折。
元杂剧简介
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唱词:核心部分。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同剧情变化相对应。?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主唱;正旦所唱为“旦本”,正末所唱为“末本”。
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为宾,所以称为“宾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科介:简称“科”,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著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剧作,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典雅,艺术风格人称“花间美人”。
《西厢记》:元杂剧“压卷”之作。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张珙于普救寺佛殿偶逢已故相国的千金崔莺莺。
夫人赖婚: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
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
月夜听琴: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
逾墙相会
佳期如梦: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是夜,与张生私定终身。
长亭送别
送别途中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
【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
【一煞】【收尾】
课文解读:
莺莺送别张生是为了上京取应,获得科举功名,莺莺愿意吗?对这件事老夫人和张生又是怎样想的呢?
崔莺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老夫人:“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重爱情,轻功名——反封建

生:“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崔莺莺是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多情女子,她珍视爱情,厌恶功名,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和世俗名利极大的藐视和怨恨,但是,从她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封建时代的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社会中女性悲惨屈辱的地位,她的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痛苦。
人物形象
主题
课文节选部分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如:
[端正好]
[滚绣球]
[一煞]
[收尾]
《长亭送别》以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1、意象组合,典雅华美

2、情感抒发,委婉含蓄

3、动词运用,恰到好处

一句一景点染广阔斑斓的图画:碧天白云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飞大雁
醉意霜林
前四句,以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为离别而烦恼痛苦。后两句是自问自答,在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因离情而变红。
“染”字,写出景物色彩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忧伤的色彩。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为伊消得人憔悴
《长亭送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作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且意境完整。




别离
功名
被弃
羁旅
莺莺的心理起伏变化
人物之美
张生——钟情之美
莺莺——深情之美
红娘——热情之美
叛逆、抗争、执着
温柔、体贴、缠绵
故事之美
歌颂爱情,批判世俗(封建礼教,功名利禄)
意境之美
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
曲词之美
清丽华美,生动活泼
词句警人,满口余香
作业:
分析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景物的特征。
完成课后思考与探究第1、2题。(共31张PPT)
长亭送别
王实甫
作者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现北京),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早年曾经为官,但宦途坎坷,常出入于杂剧和歌舞游艺场所,不拘礼法.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丽园春》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厢记>被推为元明杂剧之冠.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根据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编而成.但它和董西厢相比,思想上更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思考题
整理本课的生字
莺莺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感情又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剧本中都引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在戏中有什么作用?
莺莺是个怎样的人?
剧本的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剧本的语言有何特点?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你认为剧中哪一段曲词最美?为什么?
字词












恓惶

喁喁
经忏
Cōng马
Chuàn镯子
Yè酒窝
Wèn擦
Gǒng美玉
Pēi酒
Gēng续,酬和
Shěn知道

líng
jiàn
shà

fàn
yǒng
Chàn忏悔
抒情手法
1。借景抒情。
2。直抒胸臆
3。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4。叙事抒情
本文的修辞手法
1。比喻。(意似痴、白泠泠似水、见了异乡花草、心内成灰)
2。拟人。(谁染霜林醉)
3。夸张。(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等)
4。对偶。(车儿投东,马儿向西;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5。用典。(司马青衫、伯劳分飞)
6。引用。(一春鱼雁无消息、金榜无名誓不归)
本文出现的典故成语
举案齐眉
望夫石
司马青衫
劳燕分飞
一春鱼雁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红泪
青鸾
青鸟
后汉梁鸿孟光故事,后形容夫妻相敬如宾
妇女思念丈夫
伤心落泪
出自汉乐府诗,比喻人的离散
比喻长时间没消息
微不足道的小名小利
女子的眼泪
信使,送信者
莺莺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重情义,轻功名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赴宴途中
愁苦怨恨
感情
内容
长亭饯别
依依不舍
临别寄语
情深意长
别后情思
痛苦难当
语言
王实甫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曲词之美与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才华富瞻,词句惊人,余香满口,清丽婉转如花间美人,使人留恋忘返,被时人推为“情词之宗”“丽曲之最胜者”。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人物心理
2。融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典雅凝练而又通俗流畅。
主题
这一折通过张生、莺莺离别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张生莺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