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任安书(节选)(3份课件)(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报任安书(节选)(3份课件)(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6:48:47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六、句段翻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本来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何而死上有区别。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克制忍耐,苟且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不辞世的原因,是遗憾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声却磨灭的人,是无法记载完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剔去膝盖骨,编撰出《兵法》;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也想用它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就一家的学说。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
6.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
举,自令放为?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达事理的人不被客观时势拘泥,却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如果世上的人都肮脏,您为什么不把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如果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遇事深思,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共18张PPT)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司马迁
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史记》130篇 52万字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本纪12
世家30
列传70
表10
书8
作者作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编修史书需要四种素养
史德(“不虚美,不隐恶” )
史学(材料丰富)
史识(善于决断)
史才(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司马迁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本文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体裁解说——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
《报任安书》
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报任安书》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全信以申辩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主线,倾诉自己无端受宫刑的冤屈,吐露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后的创痛,并述说自己何以忍辱苟活的深层动因。
一(1)
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说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友的怜念。
第一段重点词语
牛马走: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使的人
曩者:从前
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意气:情意
勤勤恳恳:诚挚恳切
若望仆不相师:埋怨
二(2—3)申述遭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卑微的身份 带来的结果 生命的价值
1、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既表达了毫无意义地死去不值,又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司马迁议论的核心——生命价值的轻重靠自己来选择!
三(4—5)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2、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
四(6)书信结尾,再次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对余生的看法。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悲痛欲绝的心情。
退出(共41张PPT)
司马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题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司马迁著有《史记》。
关于《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鲁迅称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熟读课文,并概括各段大意。
提示:全文共分四部分
头抢地(qiāng )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箠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yǔ) 槛(jiàn)
缧绁(léi xiè )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第2段写什么内容?
任安来信的内容,就迟复表示歉意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3、引出人的生命价值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第4段翻译: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被正义公理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恋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括而忍受屈辱呢?
就是奴婢还能够下决心自杀,更何况象我这样的不得已呢?我之所以暗暗地忍受,苟活偷生,关在粪土般污秽的监狱里而不肯去死,就因为抱恨自己心中还有未实现的理想,如果在屈辱中死去,我的文章才华就不能流传于后世了。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让文采流传后世
第4段
阐述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说明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3、4段主要是什么内容?
第5段翻译: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流传下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第6段翻译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考察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第5段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身处逆境,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第5~6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7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学习了《报任安书》,我们了解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还知道,面对侮辱、嘲笑、误解,司马迁的态度是——忍辱负重。
思考讨论
你同意司马迁的生死观吗?你赞成他的选择吗?谈谈你的观点。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
  他以先贤为榜样,强调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明“忍辱立名”的荣辱观,以圣贤的教导和事迹激励自己,身处逆境奋斗不止,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奋斗来创造价值。这是对传统生死观和荣辱观的继承和突破,塑造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报任安书》是一篇无韵的《离骚》。史公之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大丈夫气概堪为万世楷模,而他对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理性思考,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重大意义。
整理本文语言现象。
课外练笔:
①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②读《报任安书》后感
归纳本文中的语言现象,针对高考考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 1、通假字(10个)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文言句式 5、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幽于圜墙之中。
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
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
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圜,通“圆”,指监狱。
枪,通“抢”,碰撞
以,通“已”
伯,通“霸”
罔,通“网”,法网
决,通“诀”。自杀。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摩,通“磨”。
底,通抵
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曷,通“何”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
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3、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4、魏其,大将也,衣褐衣。
5、审矣,何足怪乎?
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7、思垂空文而自见。
象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人。
曩,从前
然,这样
衣,穿
审,确切
殆,大概
见,显示
三、文言句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四、翻译下列句子。(以此为例)
1、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罚。”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3、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报任安书》后,则更加深了自己对它的敬佩。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将自己对汉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将自己忍受屈辱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我也思绪起伏。
有人说“英雄是寂寞的”。我也深深感到司马迁在他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也是寂寞的。就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李陵之祸,受牢狱之苦,遭宫刑之难。即便如此,他仍未放弃生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死观,是因为他有完成《史记》的理想与抱负。正是这理想支撑着他面对满朝文武的白眼,面对亲朋好友远离自己而依旧坚强。
也有人说“英雄不寂寞”。当自己的至交好友任安也对自己产生了误解,司马迁却不能再沉默,写下了这份豪气逼人的书信。相信几千年前的任安看完此信一定理解了太史公的苦衷,一定会为朋友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而深感骄傲。
当一个人拥有远大理想时,他便拥有了坚强;当一个人在完成他宏伟抱负的过程中,他便赢得了千万人的景仰。
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翻开尘封的历史,凡是在书页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莫不如此。我在感叹这些人曲折经历的同时,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他们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理想让他们插上翅膀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无坚不摧的力量。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或许是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人们在喧嚣的世界里匆匆走过自己的一生,没有给时代留下一丁点儿印记。难道他们都没有理想?又或着他们只愿意做繁华世界的陪衬?而事实上,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像太史公一样光芒四射?看了《报任安书》后,我也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我不会因此而自卑或是气馁。
我拥有自己的理想,我相信每一个人也都有心底里那一片自我的空间。时代的弄潮儿永远只会是少数,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人也让我们觉得高不可攀,美英攻打伊拉克,你我即便说破了嘴他们也不会撤退。那么拥有理想的我们又该去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太史公的成就或许你我只能望其项背,但他虽负万难,依旧矢志前行的精神当会激励你我通向理想的步伐!